
北魏 《張玄墓志銘》
文 \ 吳辰旭
文章上接《書窗問道——我的書法觀(中)》
八、余事與成事
歷史上,從未有過把書法當職業的,對老百姓來說識文斷字那叫“睜眼睛”,毛筆叫“生活”。對文化人來說,書法既是為考取功名所必須,又是門面和余事。因為人際間要頻繁交流,所以必須寫工整,好看,養眼;因為是余事,所以宦海沉浮,家事冗繁之余,作為調劑,興之所致,揮毫舔墨,展紙寄懷,情之所由,便腕下生花。
從東漢晚期說起,書史上凡是有大成就者,都是屬于文人、學者、畫家、金石家之類。我曾經寫過一篇論官員書法的小文,內中提到歷史上所有的大書法家,都是官員,書圣王羲之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后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最高官至三品。顏真卿歷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權臣楊國忠,被貶為平原太守,世稱“顏平原”。而只在寫字上下功夫而能成大氣候者,實在難以找到。歐陽詢、蘇東坡、趙子昂、康有為皆為一代文豪,毛澤東更是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當代的王蘧常先生、沙孟海先生和啟功先生等,也都是學者型的書法家。因此,文化素養和襟抱格局,決定一位書法家的高度。相比之下,新一代的書法家傳統文化修養的普遍性降低,和健全人格的修為不夠,也從實質上降低了當代書法的質量,這是有礙于書法藝術發展的致命之處,專業書法家們,該是提高人格修養和加強文化素質的時候了。書蠹祿蟲和市儈,永遠成不了偉大的書法藝術家。
于是我們有理由懷疑,書協有無存在的必要?在大學藝術院系設書法專業有無必要?中小學普及書法當然是宏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措施,但是否須要配置成千上萬的書法教師呢?顯然不需要,加強師范院校美術及書法基礎知識的教育,以俟和現有的美術老師行教,就可勝任,讓孩子們從小認知傳統,了解書法,培養興趣,至于將來會否成為書法家,并不靠大學專業培訓,而是靠個人的筆性、秉賦和努力。大學書法專業的設置與書史是相悖的。

唐 顏真卿 《勤禮碑》
九、對幾種理論的嚴肅批評
一是“創造經典”論。
首先要弄明白什么叫“經典”?竊以為經典是經過時間淘洗和裁汰的沉淀物,它有滯后性的特點!二是經典的公認度高,它是經過時間檢驗的絕大多數人認可的精粹。這兩點就決定了當代書法不可能成為經典,所謂“創造經典”是一種妄說,是學術浮躁的一種表現。
二是“丑書合理論”。認為書法界既然出現了這么多千奇百怪的創作,它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及藝術價值。“存在即合理”是個哲學命題,其意為凡存在的東西,都有它存在的原因,這與合理不合理毫無關系。丑書泛濫,人神共憤。在開放條件下的文化多元背景中,有產生丑書的條件和土埌,本不奇怪,但大肆鼓噪和吹捧,就有失公允。剔除視覺污染的丑書,己成為社會共識。
三是“小題大作”論
有人說書法是雕蟲小技,作為自然人,這樣認為當然無可指摘,但作為社會人,書法所系則是大事。漢文字是中華文明最顯明的符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在四大文明中,只有中華文明沒有泯滅而獨屹于世林者,漢字功不可沒!因此,敬畏漢字,崇尚文化,宏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都離不開書法。正確使用、遵重傳統美學價值、提倡創新而警惕并反對丑化漢字、解構傳統、標榜怪誕等,都不是小事,說小了它是一種社會視覺污染,說重了則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不尊重、甚或扭曲。茲事體大,不可輕忽。

北宋 米芾 《苕溪詩帖》
四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這句俗語有一定道理,對絕大多數老百姓來說,看待書法只是停留在好看和不好看的層面,不諳書法理論的。另外,受社會輿論的左右,商業化炒作的影響,往往盲目崇拜所謂名家,有的用數十年的積蓄買了一幅書法掛在墻上,人問其故,也說不上好在哪里?只圖熱鬧,裝點門面,當然也盼增值。等到熱度過后,所謂名家不過爾爾,貶質且不論,嚴重挫傷了群眾對書法的熱情。經一事,長一智,群眾對書法的熱度驟減。讓群眾都能看懂書法的“門道”,是極為困難的事,正確的理論引導而非惡意炒作、開展不抱陳見的開誠布公的書法批評與爭論,則是一件值得稱道的大事,也是提高全民書法欣賞水平的必由之路!讓盲目從眾的書盲少些再少些,在普及基礎上的書法創新,就會更有希望!
綜上所述,我們大體了解了書法所以產生、變化、賡續的歷史脈胳,就明白書法乃中華文明之所系、國運興衰之所托、社會風尚之所寄、審美趣味之所由;就明白法由道生、道法自然、尊法不泥、變法有常;就明白勤惰有別、功在書外、立象于本、成緣筆性!
2022-3-30日于成功美術館、成功書畫藝術研究院
(文章作者,吳辰旭先生 當代著名作家、詩人、雜文家、藝術評論家、成功文化集團高級顧問、甘肅成功書畫藝術研究院院長)

明 徐渭 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