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国产乱子伦清晰对白视频_欧美色中色_好看的国产精品_一区二区免费电影 - 亚洲视频第一页

書窗問道——我的書法觀(上)

   2022-04-08 09:40:09   瀏覽數:
   

秦 《嶧山碑》拓片


文 \ 吳辰旭

     一書法萬變不離其宗
     二什么是書法的“宗
     三書法美有無標準?
     四書法的丑美之爭
     五書道的包容與揚棄
     六法的有無之辯
     七、“法由我生無法之法”
     八余事與成事
     九對幾種怪論的批評
 


      一書法萬變不離其宗

     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萬物皆然,書法亦如是,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所謂“藝無止境”就是這個道理。

     同樣,這個世界上,萬物皆萬變不離其宗,書法亦復如是。所有的變化都依宗而行,一旦離開宗,所謂的變就失去了方向,就是胡鬧,就是傍門左道,就是不務正業!
 


晉 王羲之 《蘭亭序》

     二什么是書法的宗”

     那么,萬變不離其宗的“宗”到底是什么東西?

     所謂“宗”,其實就是事物的本質!就是此事物所以成此事物而非彼事物的根據,亦即這個事物的規定性,DNA!這就是萬物既相聯系而又相區別的邊界!

     因此,書法是有邊界的,猶如水的邊界是0度到100度,0度以下便成了冰,100度以上便成了氣。那么書法的邊界在哪里?

     一、竊以為它首先必須是漢字,是點撇橫豎捺勾組成的識性單元,即依歷史形成的漢文化信息傳播約定俗成、以至國家法定、全民共同認可的載體。只有共同認可,人與人的信息交流和傳播才有可能。因此每個字都是可以琢磨、可以體味、可以追溯、可以認知、并獲得意義提取的物相。因此,設若沒有可認知性,即非書。因此,書法的可認知性是宗的首位。

    其次,這個認知還必須是按美的法則運行的。其實不唯書法,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如此。從宏觀的角度看,萬物似乎一成不變,但從微觀的角度觀察,萬物時時刻刻都在變,而且這種變都是依美的法利來進行的。時間的跨度從幾秒鐘到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不等,而且這種變化不是均速的,時快時慢。一只甲殼蟲在生物衍變的過程中,也是很美的;蠶蛹本來是很丑的,但它破繭而出,化為蝴蝶就很美麗。即使新冠病毒,在高倍顯微鏡下,其結構也是很美的。因此,書法在追求美的變化中永無止境,而且這種變化一旦停滯,其生命力也就趨于枯竭。

    考察中國書法的幾千年變遷史,我們會很清晰地看出它的變化路徑:從書寫工具的紙、墨、筆、硯開始,到握筆運腕的方式;從臨帖讀碑,到觀摩互鑒;從沐手靜心,到澄懷養氣等等,都緊緊圍繞著書寫線條的質量、色彩、情調、趣味而進行的,背棄這個根本目的美,一切努力都是無效的,要么南其轅而北其轍,要么緣木求魚。

    而線條的變化,既出于功夫,更出于筆性;即出于書家自己的艱苦修煉,又出于整個時代社會風習的無形而巨大的影響。這里的所謂的筆性,其實就是書寫者個性的外化,是一個人秉賦、天資、性格、氣局、環境薰陶、文化修養的綜合,也即所謂的悟性。

    書寫是心跡的外露。即使一般人,公安破案專家也能從他們留下的片紙只字中,分析判斷出這個人的性格、年齡、愛好、文化程度、職業特點等等來,更不用說書法家。線條是書法家的心電圖,它蘊涵著很大的生命信息。因此情感越充沛,生命信息越豐富,就越是美的。離開了情感渲瀉,線條就是一條僵死的蛇。人們所以贊美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稿》弘一法師的“悲欣交集”,道理就在于此。

    這還僅僅是筆法,還有墨法、章法的變化,每一個的變化序列都是無限的,因而它們相互的排列組合,更是無限的。自然界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那么書家筆下就不會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字,即使是臨帖也如此。或柔媚或遒勁、或流麗或澀膩、或枯或潤、或濃或淡、或厚重或輕盈、或凝遲或飄逸,因人而異,萬姿千態,不一而足。

    但概而觀之,中國書法即南北兩宗,柔美與雄強。碑帖之爭,其實反應了以中原農耕文化為代表的二王,與以四周邊遠游牧民族為代表的北碑之間文化影響力的吸收與回哺的辯證關系。南北宗的迥然有別,為中國書法形成巨大的歷史張力和創造空間,讓變化成為每個時代的主題。正如釋亞棲在《論書》一文中所闡:“凡書通即變。王變白云體,歐變右軍體,柳變歐陽體,永禪師、褚遂良、顏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書中法,后皆自變其體,以傳后世,俱得垂名,若執法不變,縱能入古三分,亦被號為書奴,終非自立之體。是書家之大要。”
 


唐 顏真卿 《祭侄文稿》

    三書法美有無標準?

    那么,書法的美有沒有標準泥?答案是既有也沒有。

    說有,從整體上來說它必須是由線條組成的可認知的漢字,其次它必須是能引起聯想和觀賞愉悅的形態和結構,第三它必須符合這個時代的特征、審美趨向、心理定勢,所謂筆墨當隨時代,就是時代變了,人們的審美觀也會變化,書法在群體牲變化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一種傾向性的趨勢,被歷史概括為晉尚意、唐尚法、宋尚韻,亦復如此。這是概而言之,這個標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是歷史。因為有標準,所以才可以去蕪存菁、去偽存真,留下無數熠熠閃光的真寶,讓中國書史輝煌幾千年,并臻永遠。

    說美無標準,這是就個體而言。人常說,蘿卜韭菜,各有所愛。說詩無達詁,是說不同的人對一首詩有不同的感受和解說,說一萬人看莎士比亞的劇,就會有一萬個哈莫雷特。人以類聚,物以群分。不同的階層、不同的界別、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文化背景,對書法美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有時甚至相互抵牾,你認為美的,他確認為丑;你喜歡柔美,他喜歡粗獷;你偏愛端麗,他嗜好怪誕,不一而足。酸甜麻辣苦咸澀,人各有別,但若到了嗜痂成癖,那就為人所不齒。人無癖不可交,癖太過更不可交。書法亦復如此。




唐 楊凝式 《夏熱帖》
 
    四書法的美丑之爭

    當下關于書法的美丑之爭,經年不衰,莫衷一是,人言人殊。專家們爭得臉紅耳赤,快到拳腳相向的地步,而老百姓看得卻是一頭霧水。

    問題出在什么地方呢?出在對中國漢字書法的認知上。即離宗談變。

    一、這里首先須分清小眾和大眾的關系。任何事物都是分層次的。就書法而言,除了大眾對書法的主流趣味之外,永遠會存在不同規模、不同層次的小眾喜歡怪誕別趣,社會永遠不會完全統一,因此不可能也不應該強求完全統一。文化多樣性是一個社會開放心態應有的需求。人們常拿徐渭和楊凝式的字說事,為丑書背書。其實我不認為徐楊的字屬于丑書,他們是特定的時代、特定的書家個性和生存境遇在書法中的生動而真實的體現,它們的變符合書法的宗:可認知性和美的規定性,即對情感傾瀉的需要。

    其次,他們的這種獨特性永遠只是小眾欣賞,而不會成為主流。

    第三,他們的存在豐富了一個時代的文化蘊含。

    四,百年無廢紙,即使敦煌寫經小吏的墨跡,也對認識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態很有參考意義,遑論徐楊。

    另外,美與丑,都是相對的。明代的董其昌,就曾笑話東坡先生用墨太飽,字像“墨豬”,現在卻片紙黃金;王羲之稱為書圣,他的字在唐及后代也屢有訾意。大文豪韓愈就曾批評王羲之的書法太柔媚,太俗氣!像顏真卿的《祭侄稿》,號稱天下第一行書,在一般人看來卻了草不堪。而這“了草不堪”洽洽是書家當時生命信息、情感傾注最豐富也最真實的樣態,所以它才成為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

文章作者,吳辰旭先生 
當代著名作家、詩人、雜文家、藝術評論家、成功文化集團高級顧問、甘肅成功書畫藝術研究院院長

注:文章下接《〈書窗問道〉——我的書法觀(中)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

?

隴ICP備17005074號隴網文(2016)6819-012號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1621號

2021 甘肅新思維廣告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