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金石開
花鳥生命和宇宙自然是融為一體的。于畫家來說已不獨為“狀物”,而是在“言志、寄情、示氣”,是自然與心靈相融合、相生發、相升華的精神創造。
宋雨桂先生作于2000年的《留得殘荷聽雨聲》四尺橫幅荷花,以秋天荷葉的大塊水墨暈染,和數枝荷花高妙天成的穿插為圖像組合,把一個煙波浩渺繁華落盡的真實存在,透射出浮云閱盡歷滄桑的斑駁陸離,時光仿佛在那一刻倏然停滯,是繁復通透澄懷觀道的瞬間。靜對猶如聽無音之樂,讀無字之書,感受形式美,從而得到形而上的滋養。“畫雖小技,可達乎道;其繪事之法,規矩之處,可以言傳,神妙之處,必由悟入耳。”試想,淅淅瀝瀝的秋雨,點點滴滴地敲打在冰涼的池塘上,殘存的荷葉上、欲墜荷花上,那凄清大珠小珠落玉盤錯落有致的聲響,該是一種怎樣的聲韻?殘荷無疑是一種殘敗衰颯的形象,偶爾的殘荷之“留”,要的卻是的“聽”,而畫家“聽”到的,又只是那凄楚的雨聲。殘荷秋雨的清韻,有誰能解其中況味?那荷莫不就是人的化身,而那“雨聲”也遠不僅是天籟之韻了,或許它還是孤苦飄零時,略慰相思,稍解寂寥的心韻!

館藏宋雨桂花鳥作品《留得殘荷聽雨聲》
2000年宋雨桂先生創作了25米長卷《寒云賦》,這幅《留得殘荷聽雨聲》應是他長卷創作之余“無意于佳乃佳”的小制作。花甲之年的宋雨桂先生,獨自憑欄,放眼秋水秋風,靜對年華默默。夜深人靜,孤枕難眠,畫家在想荷花凋敗了,碧葉跟著也殘破了,就是這樣的荷塘之中,泛起了一片愁風愁雨。流年中是誰在老去?看得見的是秋荷,看不見的是未來。看得見的是秋風凋殘了碧葉,看不見的是年華老去了心情。在隱隱的韶光深處,心有不甘,心有眷戀。殘荷猶在,臥聽風雨;命運,猶如殘荷之上的聲聲滴雨:“一夜綠荷霜剪破,賺他秋雨不成珠。”秋之荷,殘芰斷蘋,紅消翠衰,別有情味。畫面心神藏不露、筆細潤萬物!且行且歌,以物寄情。作品在沿襲傳統的基礎上以師古出新的筆皴墨染造形,使畫面意猶未盡,彩墨互動、動感橫溢。而畫作的實際,實際到僅是一根線條長與短的比例,葉與葉的錯綜,花與花的照應;此物與彼物之間明暗度上的差異,以及一塊顏色的色彩取向等等細節。幾根線條,經過一段飽滿挺拔的舒展后,漸漸地彎曲了,透出了一個形狀。也許僅是這一細節,不知何故,竟會牽動某種柔情,帶來一陣不可名狀的感動,仿佛憑藉了些微的線、面、體可以進入一個由自己營造的境界。這類情緒的產生,多半是筆底的形跡,觸動了畫家心中的某種感覺而引起的。生活中諸多體驗經常化為朦朧的感覺而存入潛意識,一經某個機遇的觸發,便會自然而然地涌現。
宋雨桂先生兼擅書法,精于草書,自成一體。后因車禍,右手基本喪失書寫能力,改用左手。出人意料的是,左筆雄健跌宕,別開生面,并每每與繪畫相得益彰,堪稱一絕,不少藏家喜愛他的書法勝過繪畫。
畫家簡介:
宋雨桂(1940—2017年),山東臨邑人,后遷居東北,大學學歷,民革黨員,魯迅美術學院版畫系畢業。自幼隨母習畫,別名雨鬼,獨創北派山水畫技法,擅長中國畫、版畫。被譽為“當代中國山水畫第一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1980年作品《故鄉戀》引起美術界關注,1981年水墨畫《秋聲賦》入選第五屆全國美展,獨創山水新皴法—冰裂紋皴,水墨畫《花溪》等5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1982年其作品與吳冠中等16人的作品一起參加“現代中國畫藝術—日本巡回展”;1985年,創作巨幅水墨畫《長江明珠圖》;2000年創作《寒云賦》長卷(25米);2010年由他主筆的《新富春山居圖》享譽海內外。歷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民革中央畫院院長,遼寧美術家協會主席、美術館館長,國家一級美術師。
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2007年11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