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暉先生畫作《木末芙蓉花 山中發紅萼》
時光荏苒,距筆者第一次給秦暉先生做繪畫創作專訪,到現在已有八載歲月倥傯。但當時通過電話的電波傳遞思想、相談投機的印象,以及秦暉先生談到創作時對其“搜盡奇峰”以自然為師,開創時代山水繪畫新境的執著的精神,先下回想起來依然在筆者腦海里,縈繞徘徊、激蕩不已。
秦暉先生畫作《綠水春煙圖》
藝術源于生活、出于自然,藝術家對生活與自然的以“心”感“物”,是其創作的“門戶”。所以唐代張躁言“外師造化”,清代龔賢說“心窮萬物之源,目盡山川之勢”,也可見畫史上,歷代名家對繪畫創作中感物的重視。再有論及繪畫的語言承載,更有“天生如是之石,然后古人創出如是皴法”(清代鄭績語)的一語中的。所以如《木末芙蓉花 山中發紅萼》《溪山云遠》《山高水長》《綠水春煙圖》等秦暉先生山水佳構,俱是畫家遍歷大江南北山水的仰觀俯察,深入八桂山鄉村寨的神入天地,于真山真水中取像觀照、學窮性表而得山水起伏之貌,山石肌理構成之法,即是畫家“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的“澄懷味象”,也是得造化之變的“趣融神思”。

秦暉先生畫作《荊溪白石出天寒》
有評論說,秦暉先生筆下山水“投射著家鄉桂林的影子,散發著甲絕天下的自然魅力”,筆者認為此言不虛。如《西部成功書畫家》近期刊載秦暉先生畫作《桂水依舊綠》《春溪泊舟圖》等作品,畫中所涉郁郁蔥蔥、蔚然成林、幽幽深秀、綠意盎然之草木,層山疊嶂、坡石錯置、巉巖危危、遠山邈邈之山石,煙云浩渺、近水靜謐、江水泛波、暮雨朦朧之云水,古渡臨水、漁舟停駐、房舍掩翳、石階蜿蜒之點綴,皆是身入桂鄉山野自然而目視所獲,神寄奇峻山水、心靈體物之諦視所得。這正如畫家在采訪中回答筆者問題時所言,“只要能打動創作者,能打動觀者,也就自不而然的進入到了畫家們的作品中”。因而秦暉先生《青山遠眺》《當時明月在》所繪巍巍青山、浩渺云煙,是畫家身所盤桓、目所綢繆,深深印刻在畫家腦海里的家鄉風景,也是畫家造化山水于圖繪之上,最能打動觀者的“甲天下”桂林山水的藝術魅力體現。

秦暉先生畫作《春江水暖鴨先知》
再有畫家富于“書寫”性氣韻律動的線條勾勒,以綠色為主、充滿生機的設色渲染,及追求“乾坤萬里眼,時序百年心”一般的主客交融的章法布局中,對現實山水物理空間的表現和畫面藝術空間契合的神思運構要求。這些畫面語言載體,既得傳統山水筆墨求韻取勢的傳承,又有從現實生活、鮮活自然中提取凝萃的畫語特征。譬如《眼前無限景》一作中,構成遠山起伏、崖壁層疊的筆線皴擦,就有取遠近不同山石之真的體攝,又有融匯古人眾多皴擦語言的舍形取意反映。滿構布陳上,對近、中之景的豐富與強調,對清波微漾、林木蔚然、舟舸村舍、坡垅丘壑等畫面藝象,高低錯落、遠近相彰、藏露交替的空間布置,既是畫家以飄瞥之法、流動視角全方位觀察自然景物,俯仰、環顧,或遠眺、或近觀的綜合呈現。亦是如惲南田描述的那樣,“諦視斯境”皆“靈想所獨辟”。畫家表現于畫面,呈現給觀者眼前的自然,不是現實的自然世界,但又是真實的山川丘壑、草木榮枯。再有如《云端不辭長流遠》《荊溪白石出天寒》《初雪》等作品的亦是如此,何也?畫家“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是其身游之所處,與“游心之所在”交匯的靈境了!

秦暉先生畫作《云端不辭長流遠》
秦暉先生繪畫創作中,既以古人傳統經驗和自然實像表征為師,又不落陳法窠臼,“不畏”桂林奇山秀水悅目景色之“浮云”,而“遮”心靈諦視之“望眼”。因而如《飛閣下臨無地》《春江水暖鴨先知》《平蕪盡處是春山》等作品所呈現的藝術新構一樣,其勇于突破、敢于創新的山水創作實踐,實則是對傳統筆墨語言和布勢之法的根本性傳承和靈活性踐行,是對中國繪畫“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以“自然之法為法”的哲學審美內蘊的體現。也是將本無生命的筆墨放置于具體的、鮮活的載體上,表現自然生活,反映時代精神的“筆墨當隨時代”的創作映照。如此其“筆墨”、“章法”等畫語承載的本體,也就有了意義和價值,其生命、深情,也自于其生動的山水畫圖之上,綻放出深蘊詩情的藝術新境了。
秦暉先生畫作《山頭禪室掛僧衣》
這正如筆者前文所引,詩圣杜甫句“乾坤萬里眼,時序百年心”,所映射的富于詩性的中國藝術空間意識一樣。秦暉先生題跋以晏幾道“夢后樓臺高鎖……”詞句的《臨江仙圖》,線律層織、墨點密結而云煙盈壑、山崖高峻的《山頭禪室掛僧衣》,寫春山淡冶、夏山蒼翠、秋山明靜、冬山慘淡而統攝四時的《暖春·夏蔭·秋晴·冬明》條屏組畫。繪畫筆墨上,所體現的“上下相望,左右相近。四隅相招,大小相副,長短闊狹,臨時變適”(盛熙明《法書考》)音韻性書法用筆。章法布勢上,偃仰顧盼、高下奔逐,圍“昆閬之形”于“方寸之內”而尺幅之間置千里山水層疊,朝暮晦明之色,四時榮枯之變,進而與觀者共鳴共情的“無往不復”神思運構。畫家立足于“桂鄉”秀美自然之實,以滿含詩韻的筆墨、圖構語言,營構的山水空間圖構情勢,是站在“道”衍生一、二、三,乃至萬物無窮的哲學高度,在情與景的交融,心與物的熔冶的藝象表達中,反映人之生命“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王羲之《蘭亭修禊詩》)的山水繪畫藝術全新之境彰顯。
(文\成功美術館書畫藝術評論員 馮宜玉)

秦暉先生畫作《暖春·夏蔭·秋晴·冬明》四條屏組畫
畫家簡介:秦暉,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學中國畫專業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文化和旅游部(中國國家畫院)2019全國畫院創作人才培訓班,中央美術學院2014美術批評的方法與寫作專題班進修結業。現為二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桂林畫院專職畫家,中國水墨畫院專職畫家,《中國書畫》雜志社畫院、北京燕山國畫院、上海大寫意畫院院聘畫家。為文化部國家藝術基金簽約畫家。

秦暉先生畫作《溪山云遠》
曾獲2014年國家藝術基金美術人才資助項目;2016年國家藝術基金優秀作品滾動資助項目;2016年國家藝術基金美術創作資助項目;獲2018年首屆廣西文化藝術獎“八桂文化藝術獎”;2019年“桂林市第五批拔尖人才”榮譽稱號。有作品被文化部國家藝術基金、天津美術館、廈門美術館、寧波畫院、丹陽美術館、花橋美術館、桂林畫院等收藏,并刊于《美術》《藝術市場》《文化月刊》《中國美術報》《美術報》《美術界》《收藏》《中國文化報》等專業刊物。近年致力于以漓江山水為母題、以“疊彩”為意象、以“隨勢賦彩”為理念探索當代山水畫的創作。

秦暉先生畫作《平蕪盡處是春山》
秦暉先生畫作《當時明月在》
秦暉先生畫作《眼前無限景 歸意幾徘徊》
秦暉先生畫作《臨江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