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的繪畫成就于上海,當時的海上畫派有“前海派”與“后海派”之分。“前海派”在清末盛行,以細膩秀雅為特點;辛亥革命后,伴隨北京前朝文人遺老的南下,帶來了“金石風”。吳昌碩的畫風與“金石”有著不解之緣,就像沙孟海說:“昌碩先生以詩、書、畫、印四絕雄視一世,一般看法,他的最基本功夫是放在書法上的。”吳昌碩在篆書上用功最深,據《吳昌碩年譜》記載:“1858年前后,15歲時吳昌碩受父親吳辛甲影響,開始學習篆刻。他在1914年所寫的《西泠印社記》中曾經回顧過‘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與印不一日離’。”特別是石鼓文,這部被歷代書法家視為學習篆書的重要范本,吳昌碩臨習得最多、也把它運用得最獨到。他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章法、體勢融入繪畫,使得作品具有金石味。
在吳昌碩平生所作最大人物畫《達摩像》中,中鋒石鼓線條果敢、瀟灑、厚實,揮就出的幾條衣紋醇韻十足,猶可見其手持椽筆的氣勢。畫中雖未見石鼓字,但石鼓氣韻卻撲面而至,以重、拙、大的力量感形成意趣;而在《芙蓉拒霜圖》《疊石蘭花圖》等寫意花卉中,這種金石之功也得以體現。就像吳昌碩自己所說:“我平生得力之處在于能以作書之法作畫。”
吳昌碩40歲時拜任伯年為師,他在紙上僅畫了寥寥數筆便讓任伯年看到了金石味,任伯年說他書法功底深厚,不妨以篆書的筆法畫花卉、草書的筆法畫枝干,“變化貫通,不難其奧訣也”。盡管吳昌碩“沒有任伯年繪畫上的那種靈巧秉賦,他的技巧和題材范圍也沒有什么不同尋常之處,但他是一位強有力的藝術家。他以符合書法要求的筆墨為基礎,運用海上畫派典型的形和強烈的色彩去組織構圖,完美地將詩與畫統一起來。詩如此經常地與畫相伴,有時還決定著畫面。他的早期作品色彩十分豐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筆墨愈發蒼勁。”著名漢學家、藝術史學家邁克爾·蘇立文認為。
篆筆寫梅蘭,狂草作葡萄。吳昌碩把梅花畫得像酒盅一樣大,有人因此譏笑,他不以為恥反而將畫筆伸得更廣了,于是有了飽滿的桃子、甜碩的荔枝、鮮嫩的大白菜……一改傳統文人畫的重清雅格調,大膽引入西洋紅、赭石、花青作花卉木石,加上老辣的筆法和雄強的氣勢,把濃厚妍麗與金石之氣交相輝映,令人耳目一新。人們也在他的花果蔬菜中看到中國繪畫史上一種新的生活、新的情感。吳昌碩也造就了海上畫派雅俗共賞、大氣謙和的藝術風格。
開埠通商后的上海很快成為金融、工商業繁榮的大都市,這種形勢之下,藝術創作的內容和服務對象也發生了變化,此時中國的文化精神品格呼喚著新的繪畫,吳昌碩就是這場變革的倡導者。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吳昌碩享有很高聲譽,自他以后,海派被注入了新的含義:既有深厚的傳統,又富有變通的精神。他被推舉為上海書畫協會會長,包容各種畫風、相互交融,中國畫也開辟出了一個世紀新風。
吳昌碩的藝術影響了后來的許多畫家,許多近現代繪畫大師出自其門下,包括王一亭、趙云壑、吳茀之等多位“海派”畫家、“京津畫派”的陳師曾、齊白石,黃賓虹、傅抱石、李可染也無不受到他的影響。在他的諸多學生中,王一亭是杰出者之一,他從最初的裱畫店學徒,在日本發跡為成功的商人。在上海,王一亭是藝術家的慷慨支持者,他曾率領一個20人以上的中國藝術家團體赴日訪問,并于東京上野舉辦展覽,引起轟動。九一八事變后,他還聯絡書畫界義賣,捐助東北抗日義勇軍。作為畫家,王一亭一方面表現出任伯年對他的影響,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吳昌碩對他的影響。趙云壑在吳昌碩親傳諸弟子中,藝術風貌最為接近吳昌碩,不僅圖式形貌緊緊跟隨,筆墨氣質上也較為一致。潘天壽在登門拜訪吳昌碩后,深得器重。相識未久,吳昌碩即以篆書對聯“天驚地怪見落筆,巷語街談總入詩”相贈,肯定其繪畫與詩文的天賦。潘天壽在學養基礎上提出“強其骨”的概念,使得繪畫發生了不同的面貌。吳昌碩還說:“阿壽學我最像,跳開去又離開我最遠。大器也。”潘天壽“師其意不師其跡”,堅持自身特色,學吳昌碩也曾一度有意擺脫吳氏畫風。吳昌碩在上海這塊海納百川的土地上從事藝術創作、培養弟子,從他給王個簃的印稿點評中,可見“渾樸”“欠古”“朱文欠自然,多寫篆字便能佳”“古意可掬”等字跡,簡潔卻體現出他對“古雅美”的追求。這些藝術主張特點經由弟子們發揚傳播,為書畫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吳昌碩從石鼓碑帖中食得了“金石力” ,從仕途跌宕起伏中養就了“草木心”,更有一種強烈的人文擔當精神。即使在自己早年生活困頓時,也沒有忘記濟世的抱負:“海內谷不熟,誰憐流民圖。天心如見憐,雨粟三輔區。”盡管生活窘迫讓他無奈,但藝術之道總是充滿剛正之氣,一掃傳統文人畫的纖弱柔美,飽滿向上,一派磅礴氣象,像菊花那樣勇斗西風。吳昌碩在積貧積弱的中國近代史上,用濃墨重彩書寫下文化自強的精神品格,就像他的篆刻《強其骨》,不僅是以刀筆力圖“強其骨” ,還要民強、國強,要見鐵骨、見風骨。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
隴ICP備17005074號隴網文(2016)6819-012號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1621號
2021 甘肅新思維廣告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