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国产乱子伦清晰对白视频_欧美色中色_好看的国产精品_一区二区免费电影 - 亚洲视频第一页

畫蘊博約 斑斕迷離——陳永樂先生云南人物繪畫藝術淺析

   2020-05-28 16:29:24   瀏覽數:
 

陳永樂畫作《滇云風情》

    東坡《稼說》中言:“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不僅讀書著述如此,繪畫亦如是。觀云南當代著名人物畫家陳永樂先生人物畫作,廣博吸收中外古今繪畫藝術元素,而又各取其精要奧妙之處,以其追求畫面整體“勢感”的表達和原生態的古樸裝飾性為要旨,進而形成畫面整體的韻律節奏和文化意蘊。如成功美術館館藏其作品《情系版納》《滇云風情》等,匯集西雙版納綺麗自然景致和獨特人文精神,在國畫、版畫,甚至是古埃及、中國名家繪畫等等豐富的藝術元素,在疏密適當、錯落有致的線性結構中,將我們帶入到他那充滿原始意味的斑駁迷離藝術世界了。


陳永樂先生畫作《版納風情》

    從陳先生繪畫題材而言,云南版納熱帶雨林蕉葉繁茂、植被蔥蘢的自然景觀;身姿苗條、腰肢纖細打著陽傘的傣家女子,蠟染織布裁剪的貼身長筒裙,都是其畫中常見景象,譬如以傣族傳統節慶為主題的《趕擺》等等。也正是這種云南四季如春,“世外桃源”般的寧靜地域風物擷取,使得其作品打上了深深的民族風情烙痕。也更使其在這樣的題材創作中,展現了畫家極富深情的藝術情感、創作源動力,以及線寫交錯、斑斕多姿畫面中豐富的人文性格和清新恬淡的人物心理活動。如成功美術館館藏《版納風情》一作,畫中盤著椎髻的傣家女子坐臥小息、形態各異。紋飾古樸的陶器,編制精美竹簍,以及或映襯、或點綴的熱帶植物等等,給予畫面強烈的生活氣息。而其整體上呈現出的清麗凈潔,也可見畫家對這方熱土觸及人文根源的認知熟識和濃郁的深情,更顯畫家與眾迥異的藝術“本土性”。



陳永樂先生畫作《鄉情》

    當然陳永樂先生云南風情人物繪畫的蘊涵豐富和汲取精粹,還體現在其在姊妹藝術中挖掘獲得、凝練熔鑄的諸多藝術元素。譬如吸收自版畫可視性審美和平面新造型藝術效果,再如民間藝術古拙粗獷帶來的裝飾效果和雅俗共賞等等。這些藝術元素都融匯于國畫工具和筆墨、布陳等的畫面主要建構語言中,如在《春韻》一作形成了多重藝術元素交疊影響的藝術聚變效果,使其線寫組合的人物造型,墨跡斑斑的衣飾文質,產生了強烈而神秘的符號性。創作基于或趕集、或勞動、或嬉戲等畫面主題需要,人物組合的三五聚散、回眸顧盼含情,構成畫面豐富的比例風格圖式;而其線寫本身的組合的密密匝匝、疏朗開闊,也在人造型中構成鮮明的虛實對比,再添藤蔓枝椏、生活器皿等的間隔點綴,在這種平面化的構成中更顯藝術蓬勃的音韻律動感。


陳永樂先生畫作《春韻》

    在人物造型上,陳永樂先生在“變形”塑造的復式排列中,追求整體勾畫的準確性;同時又因勞動生活的個體差異存在,人物結構又各呈特點,從而形成繁密莊重的畫面效果,更顯強烈藝術勢感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如此使其畫面在突出畫面形式美感中,又多了一些生氣和意趣。如《鄉情》三組人物,或立、或臥形成畫面的高低變化,中間一組人物相對而坐、你呼我應而寧靜閑淡,前后兩組“雞樅”斗笠、繡花腰帶、紋飾華麗的挎包等裝飾其上,也真正達到了構形上凸顯地域文化蘊藏的效果。再有其寫意人物的色彩與其重彩又有不同,去除了顏色本身的“火氣”,淡雅之中更見綜合藝術效果呈現的筆墨凝練之姿。



陳永樂先生畫作《趕擺》

    清代大畫家石濤說:“搜盡奇峰打草稿”,山水繪畫從自然山川廣泛體驗收集素材,更要精于選擇和構思提煉。話雖有別但情同一理,藝術創作都需這種從自然生活中,廣播積淀的厚度和概括提煉的能力。而畫家形成自己獨立的藝術樣貌,也需要參考更多相關藝術,進而在不同藝術語言的調和中“苦心經營”自己的藝術天地。從筆者前文梳理、剖析來看,陳永樂先生以“含道映物”和“澄懷味象”的藝術審美精神,參云南天地人文之造化,在古今中西藝術形貌中上下求索,其繪畫不僅反映了畫家對培養其藝術性格鄉土自然的由衷熱愛,也更見其對藝術之美的認識以及個人獨立的審美思想映照。
(文\成功美術館書畫藝術評論員 馮宜玉)




陳永樂先生畫作《情寄版納》
 

 
畫家簡介:
陳永樂,男,1944年生于重慶,浙江奉化人氏,擅長版畫 、中國畫。曾在軍隊從事美術創作。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版畫家協會理事,廈門張雄書畫院藝術顧問,云南省美術家協會原常務副主席、秘書長。云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主要從事版畫、重彩畫、水墨畫創作,1982年后任云南省群眾藝術館美術室主任、云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國家一級美術師。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

?

隴ICP備17005074號隴網文(2016)6819-012號

2018 www.notedsee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