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天鈾山水畫《河源春融》
畫家有三種。第一,在傳統的繪畫作品當中,能感受到筆墨美,有悟性;第二,在生活中能夠發現自然美,通過傳統筆墨美的啟示表現自然美;第三,更重要的是在前面兩者基礎上,筆墨美的感受、自然美的發現,要進入畫家的胸中,胸有丘壑,才會醞釀出藝術美、心靈美,無窮的藝術創造力便脫穎而出。這三種能力達到統一、達到一定高度,形成了一個藝術家獨樹一幟的個人面目和與眾不同的藝術語匯。陳天鈾先生是一位個人面目明顯,藝術語匯獨到的畫家;以成功美術館收藏的幾幅表現西部萬里河山,崔巍盎然的山水作品為例,談點個人看法,與方家商榷。

陳天鈾山水畫
《河源春融》以瀑布的形,來寫大河源自高山冰川的神,把筆墨視為藝術思想的靈魂,畫面上山巒、樹叢做為造型條件,以中國畫特有的筆墨寫就,用筆方法和表現手段有別于西方素描,是書畫同源的具體體現。《十萬佛駐錫地》《梵宮》《隴山西去高無極》等作品中,其山氣蕭森,恢弘剛健,云翳紛涌,行筆恣肆,墨氣淋漓;呈無窮無竭之態,是為筆酣墨暢若滔滔然不絕,天空一縷空白,如逢云開,如瞻陽光,姿態萬千。如此敢于大面積重墨描繪西部特有的山石肌理,本身就很險難,卻能塑造出排山倒海般的飛揚,與遠天相合的恢宏氣勢,給人以勃郁奮發的感動;熟練地運用勾、點、斫、皴、分披、糾合之法,墨出六彩黑、白、干、濕、濃、淡,又賦色暈染純熟快利,如此技藝,彰顯出對大自然獨有的覺性。這是陳天鈾先生踐行石濤提出“皴自峰生”“峰與皴合”創作主張的自我感悟。古人創造皴法,并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根據山石的紋理結構特點變化而來的,有主見、有創造精神的畫家,不會不分對象特點而去套用前人皴法,而應是靈活變通,參酌創造,因峰巒、土石的結構特點而化用、而創生新法。陳天鈾先生走的是傳統路線,并不奉復古主義的清規戒律為圭臬,畫面因而飽滿厚重,不落俗套。

陳天鈾山水畫
我們經常講畫如其人,人品如畫品,工于心計者作畫往往患得患失,精于雕琢而疏于抒情達意,不時流露匠氣與俗氣。狂怪粗野者則胸無點墨而自命不凡,嘩眾取寵。陳天鈾先生秉性的坦蕩曠達決定了其作品品位清麗灑脫,從容率真一如其人。無論小品或巨構,往往縱筆直取,隨意生發,自然天成。在《黃河九曲天上來》一畫中讀者會看到一種境界,融雄健嵯峨于尺幅,那種山巒的清峭、河流的清冽、云朵的清媚、藏區的清懿等等,都闡發出一種特有的韻致與逸氣。剛健中見平和,渾灝中蘊清越,融浸著他的思考。正如明代唐志契說,“逸雖近于奇,而實非有意為奇,雖不近乎韻,而更有邁于韻。”如此,便可得氣格氣韻,作品自有厚度。

陳天鈾山水畫
值得一提的是陳天鈾先生在畫中運用西方繪畫的色彩時,反轉來尋找到了中西繪畫新的結合點。我們在感受他的藝術特色的時候,最強烈的是他在窮究中國繪畫色彩的同時,巧妙運用西畫色彩,從而樹立了屬于他心靈的繪畫色彩。歷代中國傳統繪畫的色彩演變已形成一種規律,其法可循,多半停留于表達物象的表層。而在他的筆下,色彩的運用,已全然以彩當墨注入新的合乎中國畫墨運用方式、方法、技法的藝術生機。色彩不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色彩,也不再是西方繪畫傳統意義上所呈現的某種關系或環境,而是上升為一種超然于物象的繪畫色彩,一種直接和情感相關聯的心源之色,寓意朦朧而又含蓄。《阿尼瑪卿神山之祈》畫家以活躍的思維,將厚重絢麗、和淡雅清靜的色彩進行強烈的對比處理,也讓我們在賞讀中得到了精神的愉悅。(文 成功美術館書畫評論員 金石開)

陳天鈾山水畫
陳天鈾,男,號“臨河軒主人”。現為中國美協會員、甘肅省政府文史館館員、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1990年調入甘肅畫院,開始中國山水畫研究創作,歷任甘肅畫院創作研究室主任、藝術委員會副主任、甘肅畫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