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子芳先生山水四條屏
明代海南才子丘浚《題五指山》詩曰:“五峰如指翠相連,撐起炎荒半壁天。夜盥銀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煙……”,可謂寫盡海南第一名山之奇秀峻美,也更見海島風光異于中原山水的瑰麗俊秀。而當代著名畫家、海南美協名譽主席鄧子芳先生,具有強烈地域風貌和藝術風格,及富于開創性的海島椰風、瓊島山水繪畫創作,也在反映海島山水之美的繪畫藝術實踐中,開啟屬于其“鄧家樣”個性的筆墨新風。如近日《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壬寅賀新春成功美術館館藏名家作品線上賞鑒”作品《黎寨秋熟圖》《山寨晨韻》等山水四條屏畫作,就以融匯古今、兼具工寫的筆墨語言,和極具海島風情的地域觀照,為我們帶來了奇峰秀麗、佳木繁密而充滿田園之趣、山水清音的藝術佳構。

鄧子芳先生山水四條屏之《黎寨秋熟圖》
如《黎寨秋熟圖》一幀,濃重峻拔、蒼拙渾厚的墨線皴筆勾勒出山石蒼拙渾厚的骨氣,又以工質精細的線寫編織出椰棕樹干挺拔、羽葉碩大之狀,榕樹枝葉繁密、樹冠奇特之形。峰巒谷壑之寫意粗獷與海島草木之綺麗翠微,一寫一工、或剛或柔,峰壑渾厚氣象之中又透著植被碧濃蓬勃的生機,藝象錯落、對比鮮明而氣韻生動,奏鳴交織一曲別樣的海島風情畫圖。再有鮮明筆線皴寫遠山的起伏綿延、交叉重疊、抑揚頓挫,富于質感線條構筑黎家村寨的參差有致、原生純美,以及點綴于椰樹頂端的累累碩果,更見以畫家獨具風格筆墨語言營構的詩意瓊島“黎家”田園畫境。

鄧子芳先生山水四條屏之《高山牧牛》
再有《高山牧牛》,整體上輕上重下的畫面布陳,近遠景銜接部分中留白的運用,使得整個畫面呈現出高遠遼闊、元氣流溢的海島山鄉意境。其內部虛實、黑白、疏密、遠近之間的物象營構,亦更見畫家在契合地域自然山水表達上,對山崖頂端“牧牛”畫面主體的強調凸顯。如近景處高大魁偉榕樹的勾畫,虛實、疏密對比鮮明充滿生動的氣韻節律,枝葉密密匝匝而其間肌理鮮明、層次豐富,遠觀看似虛白的嶙峋蜿蜒主干,細看又有干筆輕擦帶來的滄桑肌理,呈現出富于挺拔虬結的骨氣之感。

鄧子芳先生山水四條屏之《山寨晨牧》
當然鄧子芳先生海島椰風“鄧家樣”山水風格的形成,也還得益于畫家深入黎家苗鄉山鄉采風寫生,目識心記風光秀麗的海島感物,帶來的全新審美體驗獲得。畫家將其對海島山鄉、椰風自然、奇異植被、迥然風情等古人不曾涉足題材的觀察積累,融入國畫語言體系并訴諸筆端,成就了其創新意識鮮明、地域特色顯著的畫風語言。如《山寨晨牧》中那富于瓊島個性的山石、草木自然,遠接天際的島上峰巒,激蕩奔騰的山澗飛瀑,點綴于水岸、山坳的黎苗村寨,以及溪澗木橋上“與牛拔河”的牧童等等,即是印刻于畫家心中其所鐘愛的海島自然,更是畫家嗣后數十載國畫創作源泉不竭之因由。

鄧子芳先生山水四條屏之《山寨晨韻》
同時鄧子芳在這“前無古人”山水題材上的觀察體悟、比較學習、研究實踐,也為其獨辟蹊徑、另創新格的海南山水語言程式形成,提供了至關重要的藝術啟發。如《山寨晨韻》中遠近棕櫚、蒲葵的筆墨造形呈現,顯然是歷代“畫譜”中都不曾出現的藝象程式,而是畫家在海島自然物象的觀察捕捉,兼具傳統與自然實像考量,汲取提煉的重鑄的藝象新貌。再有《黎寨秋熟圖》中遠觀看似翠濃葳蕤的熱帶樹木,實則其細部賦色上,又有或濃或淡、或深或淺的色調差異,亦見畫家對海島自然豐茂實像關注。由此可見,鄧子芳先生在對海島民俗風情和自然景觀的主觀審美觀照中,不僅拓展了中國山水畫的題材邊際而為海島山水立照;也在其充滿豐富的地域自然風情內涵繪寫,和立于椰風海韻實像的“鄧家樣”情韻彰顯中,為時代的國畫山水注入了一股濃郁的海南風情。
(文\成功美術館書畫藝術評論員 馮宜玉)
畫家簡介:鄧子芳 出生于1948年6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學會理事,海南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海南省文聯副主席,海南省書畫院顧問,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藝術創作院研究員,中國友聯畫院畫師,人民日報社神州畫院特邀畫師,臻紀簽約藝術家。作品《新雛聲聲》《黎族女教師》《碧海綠島》《新月》《海上生明月》等入選全國美展。《人民日報》曾兩年內四次專題介紹其藝術成就。人民美術出版社,榮寶齋出版社等出版個人專集十余冊,連續兩年同劉大為、于志學、王明明、苗再新等藝術家獲得中國畫壇最具影響力十二大年度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