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2
《山水十二景》局部
追憶一九九二,一位來自寶島臺灣的藏家于上海博士畫廊喜得發老山水冊頁十二開,隨后相伴其左右近二十個春秋,視其為珍寶。先生乃是極其鐘愛發老作品之人,為得每日能欣賞此些佳作,故先生將其拆裱為十二卷軸,以便時常可以掛來欣賞, 且每件皆佩有梧桐木盒存放,先生對其喜愛程度可見一般。上海泓盛偶得此訊多次赴臺拜訪先生,終將此佳作征為2011泓盛秋拍佳品,實乃各位藏家及書畫愛好者之幸也。
發老畫題材多,品類繁,且時出新意。人物、花鳥、走獸、山水交替而作,輪番問世,世人常聞其人物、花鳥,卻未熟知其山水更是一絕。“問我南宗抑北宗,東西中外古今同。法從自然歸太樸,一筆頃成萬物空”,此為程十發的論畫詩。發老重視傳統,講究筆墨之意溢于言表,然讀發老畫,似乎并不見其傳統、筆墨、功力之跳入眼簾,唯見其情調、氣格、意韻之撲面而來。吾思此源于發老“汲古不拘泥”的創作理念。發老喜畢加索、馬蒂斯、康定斯基等西方現代藝術大師之作品。立體派、野獸派、抽象派等現代藝術流派自由不羈、異想天開的藝術語言更啟發了他的藝術靈感,堅定了其自己的藝術之路。發老一筆一墨皆可謂獨具匠心,形成獨特的“程氏畫風”,獨步海內,為世人所推崇。
此《山水十二景》為發老壬申年(1992年),71歲晚年所作,其強烈的形式感和有別于傳統的表現方法將西方諸多繪畫理念融于東方繪畫之中。誠如韓天衡先生所描述:“發老寫山水,有法而無法,有師而無師,皴法體勢多自造。實里求虛,濃里求淡,不以似而滿足,又不以不似自喜,其山水多自出機杼,去其依傍,蓬山瓊閣,筆墨渺秘,意味詭奧,特多仙氣。詩有朦朧之說,也自以朦朧為美。畫也當有朦朧之境。朦朧者空濛而豐厚,似夢非夢,若無而有,可咀可嚼。失之豐厚,丟去詩情,非朦朧,乃空洞也。發老近年山水畫,得朦朧之極詣,開一路風氣。”發老一生多才藝,畫、書、印、音律、詩賦、曲藝皆通。究其內涵,妙在得一“情”、一“趣”。發老有言:“畫山水畫,畫家要有情,山水更會含情脈脈。”他將詩、書、畫化為一盤,以全局調度局部,故每每恰到好處,無瑕可擊,即使是印章鈐蓋亦細細斟酌,諸多講究,欲與筆墨相得益彰,相輔相成。構圖參差交織,法而無法,奇趣疊出,好似無聲音律。如其所言:“要善于師造化,造而能化者,乃造化乎,見化而不造豈能造化耶?”這“化”的關鍵即是將生活之美化為藝術之美,亦是其抽象化之過程,形成其奇崛特有的圖式與趣味。
發老此《山水十二景》之絕妙之處,絕非以上寥寥千字所能盡述,其“情”,其“妙”,其“絕”需讀畫而方能體味。泓盛誠邀各大藏家,愛好者蒞臨上海泓盛2011秋拍,共襄盛舉。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