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5
滿家山水照眼新
——著名畫家滿維起接受本報專訪
記者 蔣水蓮 汪利利
滿維起的山水畫被人們稱“滿家山滿家水”,他的“青綠山水”實現了由古典青綠山水向現代青綠山水的成功轉型,賦予青綠山水更為鮮明的時代精神和審美風貌。滿維起的繪畫創作,始終保持著探討文化底蘊和生命深處的興趣,使得他全身心地去與他的藝術與生活誠摯地交流,從而使我們在他的繪畫作品中看到了藝術的與心靈的、文化的與民族的雙重的組合,而這又構成了一幅幅意蘊深刻的繪畫圖案。5月25日,滿維起老師做客成功美術館,本報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
參觀展覽
記者:滿老師的青綠山水在當今畫壇為人們所熟悉和關注,被譽為“滿家山水”。那么您的山水畫中有什么樣的個人風格?對于風格的形成您又有什么樣的看法?
滿維起:畫畫這個很難說,誰的畫好或不好,沒有固定的標準。但是風格必須要有,一個成功的畫家,沒有自己的風格,那就不是一個好畫家。你畫得再好,別人一看像古人的,譬如說像石濤,但你超越不了;再譬如說,別人一看你畫得像李可染的、像傅抱石的,但你永遠也超越不了前人。所以,一個畫家要成功的話,必須要有自己的風格。
我當兵的前18年是在江蘇,那18年當中都是跟著亞明,宋文治、魏紫熙這幾位先生,當時學的東西都是金陵畫派的東西,我怎么畫都是跟著他們走的,包括錢松喦,潤筆、構圖等。大家都一看是南京來的畫家,跟著他們畫的,沒有自己的東西。我是1989年調到北京上的軍藝。那個時候我就想,你要做有點成就的畫家,你就要有自己的風格體現。
我的基礎是學石濤和龔賢,龔賢的東西很傳統,但是,如果你把局部放大看,其實都是現代的,包括構成和符號,都是現代的體現。你看我的畫,我畫面再滿,他就是幾種樹在里面交錯,不超過四種,也就是大概兩三種。你如果把各種樹放在一張畫里面交錯,給人的感覺是畫面很亂。包括石頭,比如說你用枯筆皴,就只用枯筆皴,用披麻皴,就只用披麻皴,你如果把各種皴法放到一個畫面里,也是很亂的。
我畫畫講求精彩,有沖擊力,一般不會畫很大的景。我覺得畫家的個性要在生活中、實踐中去提煉的。在學習傳統、掌握前人的創作技法上慢慢形成的。擁有自我風格的基礎就是要不斷地從生活中提煉。“滿家山,滿家水”是劉大為先生最開始提出來的,我從來不說自己的畫多好,但是我的畫有我的想法,有我的風格。我的畫面中房舍、石頭、樹木、泉水、云等組合的東西,都是我自己的符號。所以畫家要有一個高度,就得有自己的一個面。我的“滿家山,滿家水”是我通過學習傳統,掌握前人的技術,通過生活,慢慢的提煉形成的。大概是在20年以前,就形成了這種風格。在這種風格的基礎上,慢慢的找到自己的筆墨語言,然后再反復的提煉。我每個階段的畫都不一樣,但是風格類似。
走近細看
記者:就您的創作傾向而言,語言和內涵以及樣式有著獨特性,您對自己藝術的思考基點是什么?
滿維起:其實也沒有什么思考基點。就是覺得畫畫很難,真的。你想,我帶的研究生每年都畢業好多,研究生再考博士,博士每年就畢業好多,我的班里一年就有50多個學生,全國有那么多班。這么多人都在畫畫,你要怎么從人群中跳出來。一是需要天分,當然還要勤奮,因為只有天分沒有勤奮也是不行的。
像畫青綠山水是很吃功夫的,很辛苦。有許多人認為畫一張畫就可以換成銀子,就有錢了,但是背后的辛苦沒有人知道,只看到你表面的風光了。我的藝術基點就是作為畫家得感恩、得知足。過去畫畫是為了一種喜好,現在都成了一種生活的手段了。什么基點?把畫畫作為一個事業,作為自己一生追求的東西。把要研究的東西研究好,琢磨透,要讓別人感覺到你跟任何人都不一樣,有你自己的思想。要把你研究的東西發揚光大,甚至傳給學生。爭取在年富力強的時候,多出點好作品,大家喜聞樂見的作品。
畫家要深入生活(不同的地域養育了不同的畫家),要多多走出去,要多讀書(一定要多讀書)。這樣才能有自己的一些東西。
記者:您如何理解藝術創作與這個時代的關系?是否有意識地將這種關系展現在您的創作中?
滿維起:石濤提出“筆墨當隨時代”,這就是一句口號,但是在落實上就需要自己下功夫。筆墨怎么隨時代?墨色?技法?現在每個畫家都有一個生活基地,深入體驗生活。通過生活,總結出一套自己的語言,反映現實生活中的氣息。通過生活,通過對生活的體驗總結出自己的東西,在自己的作品中體現出這個時代的氣息。我的畫都是有人煙的,有時代氣息的。像民居、民宅等都是人間煙火,我覺得這就是跟隨時代,反映現實的生活。
在上世紀90年代,我特別喜歡貴州,山的結構也很好,有山,有樹,有水,看著就很美。我是在去年帶著幾個人去了我經常畫畫的地方,他們都覺得很好,就知道了老百姓的生活是如何反應的。但是你又不能經常畫這一個地方,原來畫那里的樹木,以青綠為主。我現在主要畫云南玉溪,窯洞什么的。我后期的好多幅大畫都畫的是云南玉溪這個地方的景,但是風格還是我的。“筆墨當隨時代”,就是要用筆墨來反映現實生活。你不能離生活太遠,不能不食人間煙火,如果離得太遠,就和觀眾拉開距離了。
采訪
記者:青綠山水現在好像比較小眾,請談談您的創作情況?
滿維起:青綠山水現在大家都不畫,很少的(國內都能數出來)。為什么不畫呢?這個東西他不是說盡心盡力就能畫好的事。水墨我不畫顏色,他照樣也是畫,所以就不畫青綠。像南方,有的人認為青綠山水“俗”,水墨畫“雅”。但是你叫“雅”的人來畫“俗”的物,他畫不好,畫什么的人就說什么好。
因為我畫畫都是在勾,勾畫是比較慢的,我喜歡趴在桌子上勾,結果,胳膊肘上磨起了厚厚的繭子(說著他挽起衣袖讓我們看)。原來,我在部隊的時候住的那個房子,因為天天在那畫畫,結果,椅子下面的地板都被我磨穿了。大家一般看到的只是畫家風風光光的表面,可是,別人是看不到你所吃的那些苦的。我二十幾歲到部隊,那時別人在看電視,我不看,我堅持畫畫。直至現在,我還是每天都堅持畫畫,每天至少畫8個小時。畫畫,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不要以為作品都是信手拈來的。別人看到的只是表面現象,除了畫家本人,誰都不知道一幅畫的背后有多少斤汗水。
青綠山水是很吃功夫的,你想,我把水墨畫畫好了,要上顏色,一邊不行上兩遍,兩邊不行上三遍,上完顏色以后,重的線變成淡的線,淡的線變沒了,顏色都覆蓋了,又得重新畫。這種苦一般都不愿意吃。為什么畫水墨的很好,他把畫畫好,題字,落款就完了。我們這個還得落墨、著色、干了、再著色,再干……要五六遍。一遍就完成了,他干嘛要去畫五六遍。所以大家都不去畫青綠,一個可能是他們的修養不夠,另一個是他們收拾不起來。好多畫青綠山水的到我那里去請教,他上完色以后就把畫面弄臟了,他一次不行,兩次不行,三次他就不畫了,所以就造成了現在畫青綠山水的比較少。并不是青綠山水不好,青綠山水這個畫,看起來是太好了,就是因為畫起來難度比較大。
記者:今年是毛澤東主席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發表70周年,70年中中國的文化藝術發展可謂道路曲折,近兩年,文化市場很火,就青綠山水請談談您的看法?
滿維起:對于《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70周年,我們舉辦了“為農民工塑像”活動。具體的落實講話精神,深入生活,走進生活,走進百姓,貼近百姓。為農民工塑像、說話,反映他們的生活,反映他們的家鄉情況。因為我是一個山水畫家,去為農民工塑像,我畫起來很費勁,不像畫人物畫的,找個農民工就能畫。我就到河南鞏義,我了解了凡是家里家庭條件好的,都有工人在外面打工。我畫了一幅《打工歸來》,背景還是大山大水,有一些瓦房,有一群打工的工人回來,高高興興地,帶著行李回家來,衣錦還鄉。體現了農民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不僅改變了城市,為國家奉獻,也改變了自己的家庭生活。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