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寫意人物畫,自古石格肇端,南宋梁楷繼承發揚,此后數百年間,承其一脈并名家者,為數不多。傳統人物畫仍以工細一路為主,重“以形傳神”。明清以來寫意人物畫有所發展,但多兼工帶寫,寫意的力度遠不如山水畫和花鳥畫,也遠未臻于“不似之似”的美學境界。進入當代,水墨寫意人物畫得到了長足發展,在傳統筆墨基礎上,人物造型更為精準,畫面意境更趨深遠,彰顯出新時代水墨人物畫的特征。畫家劉向平以其對水墨人物畫的獨到探索引起當今畫壇的關注。
劉向平是一位技術全面、涉獵廣泛的畫家。他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接受過正規的美術教育,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美術創作室做過專職畫家,在加拿大生活過多年。在過去的創作中,劉向平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并得到了社會的認可。他因畢業創作《一九三五·遵義》在美術界一舉成名,此畫引起廣泛關注,并被國家選為特種紀念郵票印制發行。他還多次應邀為中國郵電部設計重要國家領導人紀念郵票,并因設計《白求恩》郵票受到加拿大多方的盛贊,被邀赴加拿大約克大學視覺藝術系統做訪問學者。其人物畫作品得到了國畫人物大師葉淺予、周思聰、盧深以及眾多油畫名師的好評及肯定。扎實的基本功、豐富的生活經歷和出色的創作才能使向平具備了多種能力,他的作品橫跨國畫、油畫畫種,主題有重大題材和生活小品,表現形式為工筆、寫意與工寫結合,涉及花鳥、人物、山水及郵票設計等眾多內容。
近年來,歸國后的畫家劉向平致力于水墨人物畫的探索,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績。觀看近期劉向平創作的一組描繪彝族少女風情的生活畫卷,與前兩年我看到的,發生了很大變化。畫面整體給人感覺更加沉穩、豐厚,用筆用墨也更為成熟,畫風更為靈動。這和作者的埋頭鉆研刻苦實踐是分不開的。
縱觀劉向平的水墨人物畫,最顯著的特點是貫穿其中的山水運筆。中國繪畫經歷了兩千多年的發展,在山水、人物、花鳥的創作上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方法。各有所長,兼具不同。觀劉向平的畫,尤其是在人物環境的配置上,筆法生動,更顯露出筆墨自身的情質與韻味。他畫中的人物或端坐于山石間,或倚傍于花樹下,這就使傳統的山水、花鳥多種技法在這里派上了用場。他的山水墨法取自黃賓虹以“七墨”為核心的點染之法、“打點作皴”的大悟畫法,筆力圓渾,意境深邃,具有渾厚華滋的美感。花鳥表現既有宋畫的雙勾點染,也有吳昌碩的潑墨寫意,難能可貴的是,他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把山水作為襯景,將人物推至畫面前方,用山水的厚重反襯人物的鮮活,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動,而同時又不顯得單薄。并且在人物的造型上融進了山水畫的皴法,中鋒運筆使得線條粗礦有力,畫面的皴擦點染使人與景相融、情與境相融,增加畫面美感的同時提升了創作的難度,將傳統筆墨中的勾皴點染發揮到極致,并轉用到自己的創作之中,自然而不留痕跡,顯示了非凡的創造力。
劉向平的水墨人物畫強調運筆的書寫性即書法之筆。筆筆寫出,筆筆送到。中國畫注重書法用筆的傳統源遠流長。早在魏晉時代,書法用筆與繪畫相連就成為自覺的追求。謝赫“六法”在“氣韻生動”之后緊接著就講了“骨法用筆”,要求繪畫用筆應如同書法一樣有“骨力”,以體現畫面之“氣韻生動”。宋代尚意書風形成后,書法擺脫了唐代書風的森來嚴法度,給了繪畫用筆極大的啟動,蘇軾的《古木竹石圖》和米芾的《珊瑚帖》已經明顯呈現了以行草筆法入畫而抒心的意圖。元初趙孟頫明確提出了“書畫同筆”論:“石如飛白木籀,寫竹還與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劉向平畫作中的書寫性主要表現在對線條的把握上,大開大合,畫面中的線條不是草率的逸筆草草,而是剛勁有力,粗放渾厚又章法自露,筆法傾向于董其昌、石濤的中鋒、長線、書法式的用筆,他用具有書法筆意的線條,紡織成變變幻多姿的人物意象,筆法生動活潑,筆力穿透紙背,線條自然爽利。在凸顯線條功能的同時,注重其自身的表現性,勁中帶柔,稚中寓秀,隨人物結構而恣肆揮灑,靈氣飛動,線質隨其變化為方圓、長短、起落、轉折、疏密、巧拙等書法情趣。具有很強的連貫性和節奏感,使畫面充滿質感,顯得不輕挑,不浮躁。在這同時,劉向平又表露出對骨法用筆、墨分五色、力透紙背、剛柔相濟等筆墨要義的不懈追求。
從表現技法上,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水墨語言的表現方式。筆墨秀潤,造型俊逸,色彩淡雅,氣象生動,所表現的多是清新秀美的意境,這是劉向平水墨人物的鮮明特色。這種風格無疑源于中國文人畫的水墨傳統。他從傳統中汲取了豐富的養分,同時又用筆墨抒寫著自己的文人情懷。劉向平的作品多選擇彝族少女作為表現題材,對此,向平是有自己的獨到認識的,在他看來,彝族民族服裝的著色非常具有中國水墨語言的韻味,款型、裝飾適合中國畫的用線,少數民族服裝非常有特點,面部凹凸有致,中國畫南北派的技法都可融合運用。而且在四川的彝族居住地區,多陰雨連綿與大霧天氣,這就使得畫面容易表現氣韻生動,除此之外,彝族的女子不是很喜歡歡笑,她們的面部表情常常是若有所思,而這恰恰能給人以暇想。劉向平希望用瞬間表情把人物所處的故事情節表現出來,以畫面來捕捉情感和情緒的瞬間,同時借畫面來抒發感情,作為文人畫對寄情寓意的訴求,劉向平在這方面無不“時時處處見其真”。因而,他抒寫的是真性情。
中國畫歷來講究傳承,推崇傳統,劉向平也不例外。在他看來,傳統筆墨是極為寶貴的資源,要從中擷取精髓,他以不尋常的敏銳和耐力,以相當的時間和精力,深潛到民族精神史的深處,追索更為豐厚的思想資源,從早期接觸俄國浪漫主義思潮到回國后轉而潛心從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中汲取營養,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回歸。今天,他仍然用我們本民族傳統而古老的智慧和力量,來破解中國藝術在近代社會的生存與發展的難題。他具有極強的社會責任和使命感。他說:“中國應該有代表大國氣度的主流畫派。”作為新時期水墨人物畫的代表,我們有理由相信,劉向平可以在水墨人物的探索中走得更遠。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