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廷峰
每一件藝術品,都承載著藝術家某一時間段的思想和情感,藝術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也源于它的原創和不可復制性,即便是出自同一位畫家之手,在同一時間段里,也不可能畫出兩張完全同樣的作品,更何況還有風格、題材、構圖、筆墨,抑或是早、中、晚期的影響。“平尺論”無疑是將藝術品和商品劃上了等號。
從古至今,我們討論藝術品的價值,考慮更多的是其歷史背景、獨特風格、美學意義、情感映射,這些因素構成了藝術品價值成長的生命動力。而真正的收藏家也是基于審美趣味的相合從而產生購買欲,所以藝術品價值的高低絕非單單取決于畫幅尺寸的大小,小作品賣出大價格的例子也從未斷過:黃賓虹的山水冊頁八開,合計不到5平尺,于上海恒利賣出3277萬元,折合687萬元每平尺;李可染的《丹霞楓林》約3平尺,賣出3680萬元……由此可見,優秀藝術品的價值往往不囿于尺幅的限制,而取決于畫面的精彩程度。
“平尺論”的定價準則越是被更多人采納,越有更多優秀藝術家的藝術才華被葬送。這種定價準則不斷地充斥于藝術品市場的各個角落,造成了藝術家創作意識的被動。未及下筆,潛意識就因“平尺論”的影響而趨于功利,優先將作品與金錢掛鉤,創作的美學動機和純粹性便被消減。久而久之,藝術家的藝術感覺和創作能力將在日復一日“只求數量,不問質量”的機械式生產中喪失殆盡。
但凡有點藝術常識的人都明白,作品尺幅的大小和其類型、材質、年代一樣,只能作為判定藝術品價值的輔助參照,藝術品的核心價值仍在于畫面本身。而當今的中國書畫市場在“有心人”的操控下過分地夸大了尺幅的參照作用,使之成了同一作者不同作品價值的最主要判斷因素。所以市面上的大尺幅作品越來越多,作品質量卻越來越差。這種本末倒置的藝術價值觀使得看似紅火的當代中國書畫市場潛伏著許多危機。
當然,尺幅大并非不可取,關鍵是要依據創作需要而選擇適合的尺幅。古往今來,大山水、大氣象的巨幅經典畫作絕不在少數,在表達重大歷史題材方面,我們的時代也確實需要有一些鴻篇巨制。但是當今的藝術創作已陷入到一味求大的誤區,以求“震撼”效應。試想畫個小孩放個風箏,中間拉根10米長的線,尺寸確實大了,可是這樣的“大”,又何來藝術感覺,何來審美愉悅。唯“平尺論”暴露出市場經濟體制下,全民急功近利的扭曲社會心理。
虛假的藝術經不住歷史的檢驗,如何在短暫的一生中不斷精進個人的藝術水準才是一名優秀藝術家的職業操守。哈孜·艾買提(原新疆美協主席)曾這樣對藏家說:“我不是賣布的,也不是賣鹽的,我的畫不論平尺,同樣尺寸的兩張畫,我這張就是賣得貴,你愛買不買!”這番話至今令筆者記憶猶新,深有感觸。要知道在當今書畫界,敢這樣說話的藝術家該需要多大的勇氣!
浮云隨著時間漸已散去,藝術品自會閃耀出自身的光芒。藝術品市場的自律必將逐漸濾清那些虛假表象,大眾被操控的審美趣味也會在這一過程中得以不斷修正,最后沉淀下來的,依舊是那顆對藝術的崇敬之心。
賦予藝術以尊重,藝術必將還你以尊嚴。“平尺論”要了中國畫家的藝術生命!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