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06
豐子愷《飲水思源》局部
陳佩秋《飽飽金珠勝似春》局部(1974年)
盧輔圣《赤霞》(2010)
施大畏《老鄉》
70年前,毛澤東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闡釋和提出了文藝工作中的根本問題:是一個為群眾的問題和一個如何為群眾的問題。
何謂“以生活為源泉,為人民而創作”?今天的藝術家到底該如何深入生活?從5月1日開始的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70周年上海美術作品展或許會給人以不少啟迪。
沒生活就沒好作品
從5月1日開始的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70周年上海美術作品展,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 5月1日至5月28日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舉行的名為“生活·華章——紀念《講話》發表70周年上海美術作品邀請展”,展覽作品以展現上海建設成就為主題。第二部分,以“生活·藝術”為題,在上海美術館一、二樓展廳舉辦,展示150件作品,涉及油畫、國畫、版畫、雕塑、宣傳畫、漫畫、連環畫等創作形式,梳理回眸70年來的上海美術創作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指引下,主題性美術創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發展歷程。第三部分,以“生活·源泉”為題,于5月23日至6月15日在上海市美協創作中心藝術空間舉行寫生作品展。
展覽的作品既有海上名家繪制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作品,如豐子愷繪于1962年的《飲水思源》、林風眠繪于1950年代的《漁婦》、劉旦宅創作于1961年的《披著露珠迎朝陽》、劉海粟繪于上世紀50年代的油畫《打鐵》,也有這十多年來上海藝術家的作品,如施大畏的《老鄉》、李向陽的《父親的小車》、邱瑞敏的《爐前工》等。
在上海美術館的展覽圍繞生活與藝術的關系,按照時間劃分,分成三部分,1942-1949年,藝術源于生活;1950-1980年,藝術表現生活,當時從國畫的“畫大畫”、油畫的“民族化”到“年連宣”的大繁榮,藝術的命運與城市命運息息相關;1981-2012年,藝術為生活方式,改革開放以來,藝術自身的形態變化日益多元,同時,整個社會的各個層面的發展狀態也日益多元。
上海美協主席施大畏在此前接受采訪時提出,藝術家今天重新學習延安文藝座談會精神,可能會對許多問題產生新的認識:“所謂新認識,是指在新的歷史條件、物質條件下,怎么認定藝術創作為誰,以及怎樣創作的問題。創作的形式和樣式會有變化,但基本原理不會變——沒有生活就不可能有好作品。”
深入生活與思考批判
新時期以來藝術與生活的大命題,不僅僅再停留于表現與升華的淺層關系上,而是進一步地深入到溝通與交互、創造與體驗的更深層的關系。藝術不僅僅是表現生活,更是與生活水乳交融。藝術不但影響了我們的價值觀念,而且還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
上海中國畫院副院長陳翔此前認為,創作必須要有生活,“其實,我們所生活在其中的生活也是生活,我們的精神生活也是生活,當代中國畫的一大難題在于:如何在傳統筆墨精神和所處現實之間建立藝術的鏈接。”
上海油雕院常務副院長肖谷繪于2009年的新作《塔克拉瑪干》參展,挑選這幅頗具印度細密畫特征的作品參展“藝術·生活”部分,正是與肖谷自身的經歷息息相關,在新疆生活工作了三年,回滬七年之后,他才在創作沖動的指引下畫出了這幅作品:“我覺得所謂的我們的深入生活、表現生活不僅僅是表現一個風情、風景、風俗,應該表現它更深的文化,這種文化來自于生活、來自于歷史——它是真正的,而不是說我這種繪畫是臆造出來的。”
亮相此次展覽的豐子愷的《飲水思源》(繪于1962年),也許在豐子愷先生畢生的創作中,這幅作品并不是代表作,它的創作動機是當時的文化政策的需要,藝術家對他所表現的工農生活也并不熟悉,但是依然可以體味到筆意當中流露出的純真的心,一筆一畫每一塊顏色每一個點每一根線都看得出畫家的心浸潤其中。而這恰是當代許多藝術家的欠缺。“我們現在很多當代的藝術家也許技術比他們好,造型能力也比他們強,但是他們都不‘動心’的,這個我覺得肯定不是好作品。”肖谷說。
上海油畫雕塑院院長李向陽去年為所繪的一臺小推車取名為《父親的小車》,軍旅畫家出身的他告訴《東方早報·藝術評論》,這臺小推車的原型,存于崇明博物館,原為當年解放崇明島時民工所用之物。李向陽揮筆之際想起了解放戰爭時期,曾在山東地區指揮了三年解放戰爭的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陳毅曾深情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用小車推出來的。”“聯想到現在人們都以坐上奔馳寶馬為榮,我就想起了這輛‘父親的小車’。”畫面中,這輛小推車的真實背景被藝術家略去,以金粉涂了一個底,“這輛曾經見證解放的小車應該得到金榜題名般的待遇。”這輛小車來源于李向陽的生活經驗,不僅僅是緬懷歷史,也是對當下物質社會追慕虛榮的個人思考批判。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