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代藝術創作情況來看,近十年來我認為大概有三種新的趨向:第一種是帶有流行符號的,比如呆、傻、苦、樂的大腦袋形象的創作,這個趨向也是被業內說的比較多的。在技法方式上有古典、傳統、當代、挪用等,這個趨向在現在已經弱了,在2008年前后,跟風的人比較多。第二種趨向是走傳統路線,比如靳尚誼等一批老藝術家,也包括楊飛云、艾軒這一批人,他們屬于純古典技法,畫古典人,也畫當代人,他們又和體制多少有點粘連。第三個趨向比較復雜,大多體現在中青年藝術家身上,他們既有對大腦袋的模仿,也有對卡通、動漫的追求,還有對國外的培根、里希特、佛洛依德等人藝術樣式的模仿,總體來說比較混搭,而且對于年輕藝術家而言這種混搭越來越亂,越來越看不清楚,所以對這些年輕藝術下結論是最困難的,誰有前途、有希望不好說。
這三種趨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近十年來當代藝術的市場化轉型。大概是在2005年左右藝術市場化比較明顯,這種市場的拉動,以及藝術家對利益的追逐,會使他們在心態和創作的穩定性上出現一些問題,無論老、中、青藝術家都會面臨這些問題。當然在青年藝術家身上更突出一些,表現出急功近利、浮躁。所以在金融危機以后人們開始關注藝術家的心態問題,事實上藝術家能不能被認可,作品能否有市場效益,這應該是一個循序的結果,一個沒有前途的藝術家忙一輩子、著急都沒用,對藝術家而言,應該放正心態、安心創作,如果你是好藝術家的話,市場會來找你的,不是好的終究會被淘汰,歷史會讓一些虛假的東西現形的。
有人說在藝術創作上要擺脫對西方的模仿和借鑒,應該從本土和傳統中尋找創作靈感。我不贊同這種忽左忽右的說法,我既反對完全西化,也反對回歸傳統。實際上,藝術是無國界的,無論是中國傳統的元素,還是西方的優秀元素都能夠在藝術的發酵中進行磨合、互動,如果把他們比作兩只腳的話,如果一味的把其中一只砍掉,那就成為了瘸腿。藝術的轉型、發展也好,我覺得還是應該順其自然,需要傳統的藝術家他自然會去研究傳統,不需要的只要身處在中國的這個語境下,就自然會受到傳統的影響,所以沒有必要一刀切,這不是搞運動,不像文革時期藝術家都要為政治服務,藝術家如果都統一了步調是很恐怖的。我對這種提法不以為然,我覺得藝術家愛怎么創作就怎么創作,當然好的藝術家對中西文化都會研究,會看很多書去汲取營養。所以好的理論家、批評家應該倡導一個多元的文化精神,而不是一元的。如果今天想要搞一種文化運動來“扭轉”某一種趨勢,那簡直是螳臂當車,也很可笑。
至于社會經濟文化等外部環境的急劇轉變對藝術創作新轉向有著怎樣的影響,我認為時勢造英雄,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英雄和領軍人物。只是我們比較悲觀的看到目前這個時代要造英雄,真的比原來要難一些,因為苦難造英雄,而不是舒適造英雄,比如周春芽、何多苓、張曉剛他們都是在苦難歲月里塑造出來的一批藝術家,他們經歷過十年文革,在經濟文化極其匱乏,甚至思想被禁錮的狀態下走出來?,F在生活條件很富足,那么在這樣的社會樣態里面,藝術家的生長條件不是好了,我認為是惡化了,它一定會影響年輕人,至于已經功成名就的藝術家,他們努力不努力暫且不去討論,現在最擔心的是80后、90后這些年輕的藝術家。在目前的這種狀態下,年輕人的環境如此的富足,他們還需要奮斗嗎?英雄、前輩等成功的案例赫然立在他們前面,這都是金光閃閃的一座座大山,所以他們現在面臨的壓力比苦難年代出來的藝術家更大,而且更不利于他們創作需要的那種心境,保持一種平穩、健康的心態,對于年輕一代真的很難,也很奢侈。我們周邊全是喧囂:鑼鼓喧天、鮮花飛舞、金錢遍地,而誠信、道德水準都在削弱,在這樣的環境下藝術家要想塑造自己,在夾縫里生存,我認為比原來的藝術家還要難。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