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倫敦佳士得“2012戰后及當代藝術夜場”,讓2011年整體氣氛比較低靡的歐美現當代藝術拍賣多少振奮了一下。
培根(Francis Bacon)1963年作 Portrait of Henrietta Moraes(165 x 142cm),以2132萬英鎊成交,合人民幣2.11億元。弗洛伊德(Lucian Freud)的一件小油畫Small Figure,尺寸僅為22.5 x 33cm,估價150~200萬英鎊,最終以160萬英鎊成交。高價成交的還有里希特(GerhardRichter)的作品。這些表現主義和抽象藝術的重要作品高價成交,有帶動2012年市場形勢回升的跡象。
其中還有值得關注的一件抽象大師盧齊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1967年的紅色作品Concetto spaziale, Attese(92 x 73cm),超出估價120萬英鎊,以205萬英鎊成交,也是不錯的市場成績。Fontana是空間主義的重要代表,他藉由在畫布上的一刀來打破平面繪畫空間,打破繪畫與雕塑的界線,是現代藝術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突破。
中國美術自成體系。近代,傳統書畫引入西方技法的過程,不是線性發展,而是幾條創作形式和觀念形式的并行穿插。其中,“抽象性”概念進入中國藝術語匯的時間較晚。回頭來看,中國20世紀以來的抽象繪畫,從老一輩繪畫性很強的趙無極、朱德群,到國內觀念性比較強的丁乙、余友涵等人,各有自身的風格,但是,如何系統地解讀這些作品,中國的藏家還并不掌握。
市場中常常出現年代、色彩、尺寸非常接近,但是價格相去甚遠的作品。這是作品本身的因素,還是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因素,藏家很難分辨,因此導致市場一定程度的混亂。
用二級市場價格指標反過來教育藏家的美學素養是本末倒置。中國藏家收藏抽象繪畫,需要梳理抽象繪畫的淵源,看前人已經創作到何種極致程度,并了解當下國際的畫廊在“玩”些什么,這樣就比較容易找到一個鑒藏抽象藝術的客觀標準。
現在國內出現了一些年輕的抽象藝術家,如王光樂、謝墨凜等,都有非常好的成長趨勢,不斷挑戰抽象的可能性。類似的還有陳文冀、陳彧凡等,但這些中青年“極簡主義”(Minimalism)抽象藝術家的作品都還不太被廣泛接受,推手都在一二級市場一步步努力地推動。
欣賞或評判一件優秀的藝術品有核心的幾點準則,判斷一個具有潛力的藝術家也有一系列基本的條件。首先,藝術家最終展現出來的作品要直接、充分地表達一個“信息”(Message),就像我們說話一樣,要表達清楚語義,所以藝術品實物背后所蘊含的思想和觀念也常常被稱作“藝術語匯”。優秀的藝術作品,會傳遞出“普世”(Universal)的信息,能夠讓來自各種不同教育、文化背景,和擁有迥異個人經歷的觀者都可以讀懂,而且信息表達得十分強烈而準確,讓人們可以在簡單的解釋與輔助下非常迅速地捕捉到它想傳遞的概念。
《華爾街日報》最近對王光樂和幾個年輕藝術家做了報道,可見國際藝術界對中國新興藝術的關注。王光樂的作品看起來幾近沒有內容,畫面不是單純的色彩,就是一層層的色條或一片片的色點,絕大多數觀者都不解那些色彩究竟是什么意思。其實,王光樂的“壽漆”系列靈感源于其家鄉福建松溪一帶老人年邁后為自己的棺木每年一遍遍刷漆的習俗。藝術家畫布上一條條的色彩實際隱含的是這個讓人唏噓的習俗——“向死而生”的精神。
從繪畫技法上看,成功的抽象藝術創作要通過色彩和表現形式來實現對時間和空間的營造。這是一件藝術品能夠不被歷史打倒的關鍵要素。縱觀現當代藝術史,留下名字的重要藝術家都是某種程度上挑戰對時間和空間的表現方式,或顛覆了對它們舊有的思考方式。
比如抽象大師Fontana,他有出眾的雕塑基礎,對空間和線的思考不同于一般的平面繪畫藝術家。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在各種色彩的畫布上刀割出幾道狹長,稍有弧度的傾直斜線,也有的作品系列是給作品穿孔。1940年代,他這樣一刀刺破單色帆布的創作一下打破了傳統的二維繪畫空間,挑戰了整個西方架上繪畫的歷史。刀割的狹縫為畫面凝聚了非凡的雕塑感,并且打破安靜的純色畫面,制造了強烈的緊張感。這是超越畫布,讓空間以及觀眾的思考自由發展的天才手段。
王光樂作品的創作方式就是覆蓋,再覆蓋,只用兩種或幾種顏色一條條刷下來,一條條互相覆蓋。但這種方式實際上是一種對時間的堆積。畫面在簡單的色彩條中,滲透出一種溫和而深沉的張力,這是作品在視覺上造就的空間感的張力,也同時與時間的概念鏈接。作品兩側邊緣由顏料堆積形成厚重的一道道紋理,使得畫面的邊際被延長,作品由于每層之間干燥的速度不一,畫面隆起一些不規則的褶皺,是其經歷時間的印證。
在這個高收益的市場化環境中,年輕藝術家的創作還需要時間來歷練,尤其是抽象風格,如何把握住個人風格,又繼續超越形式,會將是一個極其艱難的過程。這過程中會包含挖掘他的世界頂尖畫廊和專業推手的持續栽培和正確引導,一二級市場的穩妥經營和保護,更重要的是藝術家本身的質地和堅持發現、挑戰個人的創作心態。抽象作品在目前的中國當代美術界劃界不清,不成體系,這有復雜的文化史淵源,但是,一些年輕抽象畫家逐漸受到肯定,一批懂得欣賞的藏家群體正在逐漸形成,這是一種非常好的現象。經過一定時間,中國的藝術品收藏家和愛好者會接受類型更加豐富的作品,也會更加清楚地什么是自己的真正愛好,專注于屬于個人的、有系列的收藏。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