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續火爆的藝術品市場上,怪事不斷上演。
近日,有媒體披露,一年前以2.2億元拍賣成交的“漢代玉凳”,實為2010年在江蘇邳州制作而成。去年年底,在一起涉及文物造假的巨額貸款詐騙案中,經由5位頂級專家鑒定,評估價高達24億元的“金縷玉衣”,實為零散玉片所制贗品。事發后,專家們承認評估時甚至未打開所鑒“文物”外的玻璃罩。
藝術品市場緣何造假不斷?藝術品鑒賞將走向何方?近日,就相關話題,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了魏立剛。
中國青年報:藝術品投資市場的混亂與無序已是不爭的事實。你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魏立剛:藝術品存在的真正意義是為公眾提供一個審美樣本,而不是成為投資理財的中間品。然而,我國藝術品市場目前正處于長時間發展斷層之后的井噴期,瞬間而來的暴利導致了整個市場的無序和混亂。這是藝術品投資市場發展帶來的副作用。絕大部分藝術品投資者的本意不是個人喜好,而是為了獲利。現在,藝術品投資已經成為可與炒樓、炒股相媲美的理財方式。
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奇怪的現象,比如造假泛濫。很多經由知名拍賣行、專家、畫廊經紀人甚至名家后代之手的藝術品仍然是贗品。為什么會這樣?因為當所有人都將藝術品當做理財中間品時,它們的真假已經無關緊要了。比如,一個人以50萬元的價格買入一件藝術品,只要他能以更高的價格賣出就會很高興。同樣的道理,他的上家或者下家如果能以同樣的方式獲利,那么對這些人來說,藝術品的真假好壞又有何妨?
目前,這樣的事情數不勝數。一些人甚至是在集體造假、知假賣假。
中國青年報:出現這種現象,是否因為法律及制度上存在漏洞?
魏立剛:比如,按照現行的《拍賣法》第六十一條規定,“拍賣人、委托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的真偽或者品質的,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因拍賣標的存在瑕疵未聲明的,請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限為一年。”
也就是說,只要拍賣機構事先聲明不“保真”,買家就必須自行承擔所買文物的真假風險。有這樣一則“免罪金牌”的存在,在一些情況下,拍賣行當然不會主動聲明對標的“保真”。這條法律漏洞,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贗品橫行的現象。我記得,在一次拍賣會上,標的物是一件有皇帝題跋的繪畫作品。然而,稍微懂行的人都能發現,皇帝題跋的印章甚至都不是蓋上去的,而是造假者用毛筆蘸著朱砂描摹的。
一些名家的后代,也會參與到造假當中。名家后代手中往往有作品圖冊。投資者普遍認為,圖冊上出現過的作品一定是名家的真跡。然而,用來鑒別真偽的圖冊本身也可能造假。舉一個例子:如果造假者通過出售贗品能得到500萬元回報,那么他自然愿意以50萬元買通名家后代,讓這副贗品出現在所謂的“圖錄”上。
最終,我們看到的就是這個真真假假的藝術品市場。
中國青年報:除了擾亂市場秩序,贗品橫行還有哪些危害?
魏立剛:我認為,造假最重要的危害是混淆視聽,造成藝術標準、審美標準的混亂。很多真正好的藝術品我們反而看不到了。這樣一來,藝術品引導大眾審美的功能將被極大削弱,因為好與壞的標準都混亂了。
中國青年報:導致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魏立剛:我覺得,歸根結底是利益所趨。我想,隨著人們對文化投資理解的日漸成熟,境況會有所改善。由于藝術品無法以實用性來衡量好壞,因此,我們很難用明確的標準來評判它們。但是,翻看藝術史我們會發現,真正留下來的作品一定是歌頌偉大、光明、美好的。也許因為短期利益所趨,配角會成為一時的主角,但無論怎樣,為了迎合市場,歪七扭八、標新立異的東西也不可能成為美的標準。
現在,審美秩序的混亂出現在很多領域。比如我們看唱歌、跳舞節目,很多時候是關注誰的聲音最高、誰跳得高、誰的動作最能挑戰極限。其實,無論是繪畫、書法、歌唱,最終是為了表達精神上的東西。動作、筆法、聲音、表情的夸張可以瞬間吸引眼球,滿足觀眾口味,但整體而言,并不是一種美。作為表演者,你的能量只有100分,你將30分都花在了吸引別人的注意上,還怎么有精力去開采刻畫深層的靈魂呢?已故鋼琴大師古爾德在演奏時,雙眼迷茫,在鋼琴前自言自語,所有能量都注入到琴鍵里,這才是靈魂的傾吐。如今,很多人似乎更喜歡“咋呼”的藝術。
當然,市場的開放也有好處。比如,寬松的市場氛圍為我們提供了多樣的選擇。一些產自民間,帶著質樸氣質的藝術品也有了展示的機會。審美的包容性對藝術品市場發展非常重要。
中國青年報:我國的藝術品市場與其他一些國家比較成熟的市場差距在哪里?
魏立剛:國內一些藝術家,一去某個地區,便能賣出幾千萬元甚至上億元的作品。但是,一走出國門,便立馬縮水,因為缺乏足夠的分量。其實,我們也一直在努力探索。我們引進了很多專家、學者,派出大量的管理者出國培訓,但效果并不理想。
我覺得,問題的癥結在于藝術人才的欠缺。國內藝術院校的學生大多是因為文化課薄弱而轉攻藝術,這就導致了一個奇怪的邏輯:藝術隊伍的戰士似乎從一開始就是劣等兵。事實上,這個邏輯是不應該存在的。這就好比說,畢加索比伽利略差很多。但其實,二者都是一流的人才。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們就不必奇怪為什么很難遇到令人眼前一亮的國際水準的作品和人才。
中國青年報:你怎么看待藝術創新?
魏立剛:藝術是需要現代化和創新的。我覺得,藝術家最大的貢獻應該在于建立一種新的藝術模式。如果只是模仿國外,我們是不會有出路的,我們必須創造出自己的東西。當前,藝術領域的諸多無序與混亂,說到底還是源自人們內心的浮躁不安與急功近利。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