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水墨雪山畫的學術價值
文/錢來忠
李兵是中國水墨畫壇的一枝新秀,在中國山水畫領域開創了西域雪山畫的新境界。
首先,李兵的水墨雪山畫是對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繼承和發展。
在中國山水畫的藝術長廊中,王維、趙干、范寬、王詵、夏圭、黃公望、馬琬、吳偉、沈士充、王琿、弘仁等雪景力作,均未涉獵西域雪山勝景。但這些傳統繪畫藝術作品的筆墨精髓和意境表現方式卻成了李兵探索和創新西域雪山繪畫語言的動力先驅。李兵在借鑒古人皴法和留白技巧的基礎上,把長短斧劈和大小斧劈相結合形成了塊斧劈,把積墨和積水相融合創造出了積白法和擠白法,以多層次的筆觸、多色彩的交融去營造西域雪山單純而富變的景致。他的獨到的的水墨構成和明快光感,極大地提高了西部雪山在造型、色彩和機理上的表現力,比之現有傳統山水畫中其他技法更能藝術而客觀地表現出西域雪山的特質,更具有視覺沖擊力。因此,其文化內涵和創新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其二,李兵的水墨雪山畫符合中國傳統審美觀的審美需求。
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神韻之美是中華民族審美觀中最重要的特征。李兵水墨雪山畫的一個顯著特征恰恰就是崇尚自然山水之美,在藝術表現自然景象中通過情景交融、虛實結合展示山風雪韻,把西域雪山的冷逸之美轉化成了富于情致的藝術之美,讓人透過筆墨表現的自然物象看到了生動的意境,透過有限之景引發無限之思,給人以豐富的藝術想象空間,使人在觀畫中真切體悟和感受到其包孕的深刻意蘊。可見,李兵的水墨雪山畫作品是超凡脫俗、極有靈性、極具美學價值的。
其三,李兵的水墨雪山畫以詩題款豐富了西域雪山的靈韻。
李兵知雪山、愛雪山、對雪山情有獨鐘,不僅沉醉于用自己的筆墨語言畫雪山,而且充分發揮自己在文學上的特長以詩歌詠雪山,并將其詩用于題寫畫款,使其畫作錦上添花,大大提升了其水墨雪山畫作品的表現力和品味,讓人玩味頗多。
李兵題畫詩中的雪山與他畫筆下的雪山一樣,幾乎看不到朔風怒號、大雪紛飛的苦寒景象,倒是讓那寒峻、清涼的雪嶺給人一種坦蕩皎潔、正義凜然的雄偉之感。在他的詠雪詩中,有的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春滿神山》詩云:“一夜清風換朝陽,萬山殘雪映霞光。神巔溢彩生圖畫,綠樹吟濤蘊滄桑。”。他把西域雪山內在的獨特韻味和品性以獨到的繪畫語言和膾炙人口的詩句描繪給世界,為社會增添了熱愛自然、熱愛環境、共建和諧的重要因子。
其四,李兵的水墨雪山畫為中國冰雪山水畫增添了骨干力量。
李兵的畫無論是技法還是表現方式都與于志學的冰雪山水畫有著很大的區別。從題材表現上看,于志學的畫是側重北國冰封的效果,雪的效果亦是冰狀的居多。而李兵的雪山畫,側重西域寒嶺千年積雪的效果表現,除冰川外幾乎不涉及河谷冰凍,其取材純粹來自高原,主要以寫實的雪嶺安排畫面,著力展示西域雪山的磅礴氣勢,故而氣象開闊。從技法材料表現上看,于志學善用礬水等材料工具。李兵畫雪山技法較為傳統,他在傳統的基礎上提煉出了“塊斧劈”皴雪法,并把前人的“留白”技巧著力發揮,通過“積白”、“積水”、積墨“、積色”四位一體的特殊筆墨技巧,形成了自己的繪畫語言風格。
李兵的雪山繪畫系列正在形成較大影響。祝愿李兵在繪畫藝術的漫漫征途上日益精進、更上層樓,以不負眾多師長和畫壇同仁厚望。
(本文節選自《北于南李,開拓創新》一文,作者為著名書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原四川省文聯黨組書記、省美術家協會主席、省美術館館長)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