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生 可 畏
文/楊昌長
何西者,黃河爔也。
初識何西,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的一個日子。余作為文藝界的一份子,有幸觀摩了他在韓城白云畫廊的首次個人畫展。那時,甫逾弱冠之年的何西,看上去比京劇名角李玉剛還要秀氣幾分,一幅博士眼鏡困在眼邊又平添了幾分儒雅。他年紀輕輕,見了生人還略顯靦腆,因此,余的第一感覺:這是塊嫩姜。
然而,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仔細觀摩他的畫,卻也大家風范。畫中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姑蘇小姐林黛玉,絕有別于京陵名媛薛寶釵;抓鬼的鐘馗也絕不似于使蛇矛的張翼德……總之,這嘴上無毛的小伙子甚得東晉顧愷之的要義,將唐時張彥遠的“形神說”拿捏得頗有分寸。青年何西給余的第二感覺是“驚蟄”。
事過若干年,歷史蕩秋千。90年代中后期,余與何西成了同一戰壕里的“戰友”,只不過藝術分工不同而已。這期間,他師從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高佩鳴教授和國畫大師李苦禪的高足焦可群教授,并得兩人真傳,使其畫技長驅競進,幾年間,他貓在陋室精心學畫,像梵高夜以繼日拼命抓住夕陽的余暈,創作著心中的《向日葵》,同事的何西,給余的感覺是“芒種”。
當新世紀的天邊露出曙色蒼茫,何西便以《春天的故事》摘得全國中國畫大展的金獎。這幅畫不但包融高佩鳴、焦可群兩位大家的畫風,還吸納唐時司空圖的畫技,它以局部反映整體,采用古木新枝的意象,佐以夾竹桃花訊和鵪鶉覓觀的閑適,極具春事的象征意義。無怪乎中國人物畫大師方增先觀后大為贊賞,方老原以為該畫作者年齡已逾知天命之年的一半而已,令方教授嘆喟不已“想不到,想不到這么年輕啊!”
芳華洗盡蒼山遠,何西造化出心源。王夫之說過:“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也。2007年,何西的《芳華洗盡蒼山遠》采用工筆重彩的手法,全景式地再現了江南園林建筑的大山水情景,該畫在“全國第三屆中國畫大展”展出后,博得業內人士的廣泛稱譽。從這一大開大合大氣的畫幅,給我們的感覺是,何西已收藏了“小滿”。
這些年,何西的畫在全國主流畫展中已“春分”蕩漾,從央視新大樓落成的典藏到申奧組委會的珍收,何西都名至實歸,2008年,他成為全省最年輕的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并享受政府專家津貼,2010年成為福建省美術家協會山水畫藝術委員會最年輕的委員。余的感覺是這后生可畏、可器、可觀!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