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01
《日本海,隱岐》,1987
杉本博司之名如雷貫耳,作品在全球既叫好又叫座,東方禪思與對媒材的實驗精神是他最為人所津津樂道之處。日前他包括“透視畫館”、“劇院”、“海景”、“概念形式”、“閃電原野”這幾個攝影創作系列首次由佩斯北京帶入中國,靜置于展廳內的即便僅有黑白灰三色,卻也不啻于一場視覺盛宴。
一貫以來,黑白灰及其間的萬千種變化,正是直觀的杉本博司視界。簡單之中可作大文章,杉本博司得益于對東方古典藝術的透悟,1970年代中期前往紐約的他甚至曾在蘇活區經營販售日本古典藝術品的古董店,不僅建立起自己的古典藝術收藏,更在攝影訓練的基礎上熏習了古典審美。時至今日,杉本博司仍不時以“時代落伍者”自居,實則是從大師前人、而非當代創作那兒源源不斷地汲取養分。
中國宋代的水墨畫為之提供了重要靈感,南宋大家馬遠本身便具抽象的《水圖卷》觸動杉本博司在屬于自己的創作媒介——攝影上開始探索簡潔色調的可能性,利用感光度高的明膠鹵化銀材料本身的特性在塑造多層次灰色上的表現力,創作出了“海景”(1980-2002)這樣令人嘆為觀止的系列。在這一禪意最深的作品系列中,我們面對的是頗為大膽的一分為二式構圖,水、天、以及蒸騰散布其間的空氣,每幅的作品名也只是簡單標注畫面中的水之所屬地,聯系起《五燈會元》中所載宋代吉州青原惟信禪師著名的參悟“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杉本博司的作品也便比簡單的景致多了些許深意,留待觀者去體味。
杉本博司走遍美國、以等同一部電影的曝光時長來拍攝的“劇院”系列(1975-2001),則是時間這一在其創作中至關重要的主題元素最“在場”的體現。這個早期便開始的系列將抽象的時間融于最終畫面上的白色銀幕,在延時攝影已稀松平常的今天,依舊看去魅力十足。同時為人眼所見與所不見的東西,魔術般共存于照片之上。
任何關于杉本博司的評論都不及他對自己創作的解讀,其所自謙的“溫故知新”四字,再貼切不過。他的“新”,更多地體現在他每每突破常規的視角與所使用之媒材上。從最初的“透視畫館”系列(1975-1999)到最新的“閃電原野”(2006-2009),前者始于他從三維標本中抽離透視的“妄念”,后者則甚至沒有用到照相機,而是在暗房里讓電流直接作用于為曝光的膠片、從而產生暗夜閃電般的不規則耀眼“光”束。更有甚者,據稱,各種輔助工具也被頗具DIY精神的杉本博司創造出來、用以達到他所期待的攝影效果,譬如為拍攝“劇院”系列而制的“長時間防脫落”裝置等等。近乎科學探索的嚴謹氣質,不僅隱藏在杉本博司的創作過程中,也流露于他的攝影作品中,尤其是,以數學模型為主題的“概念形式”(2004)以及“建筑”(1997-2002)等系列。
佩斯北京在展示空間上略作文章,將其中幾幅“閃電原野”置于展墻高處,從天窗傾瀉而入的光線,連接起作品中的“閃電”。然而從整體上來看,這一個展仍舊是白盒子內的中規中矩的展品陳列,讓人面對排列緊致的作品、多少有些遺憾,盡管如此,仍是有幾幅單獨“享有”一整面展墻的攝影,給了作品以應有的空間,展廳深處一片靜謐的海,無疑是徜徉于長廊間時,所見最令人心動之處。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