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国产乱子伦清晰对白视频_欧美色中色_好看的国产精品_一区二区免费电影 - 亚洲视频第一页

林風眠:一卷20世紀藝術百科全書

2016-05-26

文章來源:
879次瀏覽



林風眠畫     來源于網絡

  20世紀上半葉,以文人畫為代表的傳統筆墨藝術日漸衰頓。此時的中國畫壇,或師法外洋、“以西潤中”,如徐悲鴻、劉海粟;或堅守本源,變法突破,如潘天壽、齊白石。其中有一位大師則“以熔鑄中西,匯通文野”著稱。他“不惜如哪吒童子般破解骨肉重構金身”(謝春彥語),自成一派,開一代畫風。西方美術史研究權威蘇利文曾專門撰文稱贊他是“中國現代繪畫的先驅者”,直言“他比同時代的任何中國藝術家都更了解西方藝術(尤其是后印象派藝術)”,“能夠把西方美學內在化并與他對中國藝術的理解相融合……以創造新的繪畫。”

  他就是我國現代畫壇一代巨匠,中國現代藝術教育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林風眠。

  林風眠(1900-1991) 出生于廣東梅縣,19歲赴歐游學,曾擔任國立北京藝術專門學校(現中央美術學院前身)校長,也是國立藝術院(現中國美術學院)首任校長。他倡導“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的理念,先后培養了一大批享譽世界的藝術大家,如吳冠中、李可染、趙無極、朱德群、蘇天賜、席德進等。

  新文化運動的狂飆突進,抗戰的滔天洪流,文革的牢獄之災,遠走香江的韜光晦跡,作為二十世紀的同齡人,林風眠見證了百年來民族文化所遭受的困厄與磨難、“中西融合”所歷經的波折與流衍。他是中國現當代史上極少數不為時局所左右、一輩子不改理想初衷的藝術大師之一。觀其一生來去浮沉,從“兼濟天下”到“獨善其身”,這其中既有“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弘毅之志,更蘊含著一種“時命或大繆,仲尼將奈何?”的悲愴。

  誠如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所言,“林風眠是一卷世紀性的藝術百科全書”。從林風眠獨特的個案身上,“能看到百年知識分子藝術家的忠誠和激情,也能從他和時代的關系中去領會藝術家的責任,重新撿回那些被忽視的價值。”(策劃:張東明 王更輝 統籌:陳志 李平科 李賀 李培)

  命運開篇處的寒涼底色

  1900年11月22日,林風眠出生于廣東梅縣閣公嶺村一個石匠家庭。上中學時其繪畫天分已讓老師自愧弗如。傅雷曾說他對藝術的追求,正如他的祖父不論四時晴雨、赤腳鑿堅鐫石之精神。用林風眠自己的話來說,一生“從未無故放下畫筆”。

  同鄉摯友林文錚曾用“痛苦”一詞來概括林風眠畢生創作的基調。林風眠的藝術具有一種“罕見的苦味”(許江語),發源于命運開篇一抹寒涼的底色——幼年時,母親與人私奔未果,險被宗法私刑處死,后被賣到他鄉,再無音訊。他因此大病一場,臥床半年,變得沉默寡言。

  1919年底,林風眠赴法勤工儉學。在歐6年,林風眠游學于法、德,曾先后投師于法國第戎美術學院和巴黎高等美術學院柯羅蒙工作室。他喜歡到戶外進行色彩寫生和人體速寫訓練,同學李金發說他下筆“信手拈來皆成妙諦”。在第戎美術學院院長楊西斯“珍視本民族藝術遺產”的提點下,他花了大量時間去東方美術館和陶瓷博物館臨摹。他與當時學院派眼中“欺世盜名”的塞尚、畢加索、馬蒂斯甚為投緣,亦從叔本華的哲學、波德萊爾的詩歌等不同藝術門類中博采廣擷,創作出了具有表現、抽象等現代藝術風格的《柏林之醉》、《暴風雨后》等作品。

  1924年5月,在法國斯特拉斯堡舉行的中國美術展覽會上,林風眠的作品引起轟動,尤其是高2米、長4.5米的油畫巨作《摸索》。當時中國《藝術評論》的報道稱,“全幅布滿古今偉人”,從荷馬、耶穌到托爾斯泰、歌德,“個個相貌不特畢肖而描繪其精神,品性人格皆隱露于筆底”,“皆有摸索奧秘之深意。”這幅筆法粗獷、寫意,色調灰黑沉郁的作品,據說只用一天時間一氣呵成,深得學界泰斗蔡元培的器重。

  在藝壇初露鋒芒之際,林風眠第一任德籍妻子羅達在分娩時染上產褥熱去世,嬰兒隨之夭折。悲慟之余他寫下“人生有情淚沾臆”的字句,親手為羅達刻了一方墓碑,《令人贊賞的春天失去了她的香味》,被視為畫家當時“心境”的寫照——這幅畫描繪一群燕子飛過霧中開花的梨樹,恍如柔情一夢,蘊含著一種花落燕歸的迷離的惆悵。

  50多年后,劫后余生的林風眠于1979年赴法國舉辦畫展,期間曾到巴黎郊外吊唁羅達的墓地,奈何遍尋不得,頓時老淚縱橫。

  萬馬齊喑時的“一聲驚雷”

  1926年初,林風眠攜第二任法籍妻子阿麗絲回國,在蔡元培的提攜之下,未滿26歲被聘為北京藝專校長。兩年后,又赴杭州出任我國第一所綜合性國立高等藝術學府——“國立藝術院”的首任校長。執掌中國南北兩大美術陣營的十年時間里,林風眠在中國藝壇一舉成為眾所仰望的風云人物,一度被稱作“藝術界的胡適之”。

  在這一時期的史料中,林風眠的形象既揮斥方遒、士氣俊發,又隱忍藏鋒、用晦而明。在主持校政上,他抱定“為中國藝術界打開一條血路”的決心,投身“改造藝術院校”的事業。在北京,他力排眾議,邀請當時被正統國畫家譏為“野狐禪”的齊白石來校講學,又大膽將裸體藝術引入教學;在杭州,他嘗試將西畫系與國畫系合并,毫不避諱地延請與己觀點針鋒相對、強調國畫獨立性的潘天壽任教,頗具蔡元培兼容并包、唯才是舉的風范。

  在社會活動中,他更矢志以“我入地獄”之精神,將美術作為開啟民智、移風易俗的利器。他撰文、作畫怒斥政治腐敗,在白色恐怖下掩護進步學生;他發起、組織了以“藝術社會化”為宗旨的北京藝術大會,主辦西湖博覽會藝術館;1928年,他在杭州牽頭組建了“藝術運動社”,發出了“集中全國藝術界之新力量”、“促成新時代藝術之實現”的豪邁新聲。

  著名美術評論家郎紹君將其十年創作歷程總結為“救世”與“避世”兩個階段:從1926年到30年代初,以油畫居多,取材于軍閥連年混戰、政變屠殺、民不聊生等黑暗現實,呼喚人道主義,抗爭意味濃烈。畫風傾向于表現主義,構圖簡約,筆法凌厲,用色強烈而凝重,如《人道》、《人類的痛苦》、《悲哀》等。這些作品“直接描寫人類自相殘殺的惡性”(林文錚語),畫面遍布絞架、鎖鏈以及扭曲的、受難的人體,充滿無言的斷喊凄嘶,“在萬馬齊喑的時刻……仿佛從沉悶的云縫里響出一聲驚雷”(蔡若虹語)。林風眠多次觸怒當局,在北京差點招來殺身之禍,辭職南下之后,又惹惱戴季陶,被指“在人的心靈方面殺人放火”,險些令杭州藝專關門。

  1931年,蔣介石到藝專參觀,看到《痛苦》時,放話稱:“青天白日之下,哪有那么多痛苦的人?”迫于政治高壓,林風眠遂轉攻國畫花鳥、風景和人物,在造型、設色、空間處理等各個方面進行融匯中西的嘗試,運筆簡潔、迅疾,色彩斑斕,畫面蘊藉、靈動,已具有了“風眠體”的雛形。

  在王朝聞等學生眼中,這位年輕的校長總是輕言細語,微笑可親,有如“恬淡和澹蕩的惠風”,有時上臺講話還會臉紅。周末,他時常與弟子們歡聚于西湖邊上親手設計、建造的寓所“玉泉居”,他鼓勵學生縱筆隨心,摒除拘謹,甚至勸他們作畫前喝點酒,釋放天性。待到夜深人散,他棲身于二樓畫室,一邊聽著古典音樂,一邊鋪紙開筆,通宵跋涉,直至精疲力竭。

  于人,他是盜天火的普羅米修斯;于己,則是滾石頭的西西弗斯,筆下可撼搖星河,亦可靜影沉璧,林風眠為布豐所言“風格即人”留下了一個精妙的詮釋。

  1936年和妻子女兒在家中。

  “沉默洞窟”中的驚世蛻變

  抗戰爆發后,經歷遷徙、并校、學潮和辭職等一系列風波,林風眠將妻兒安置于上海,輾轉浙、贛、湘、云、貴及香港、越南,避居重慶,從少年得志、才彥環繞的藝專校長猝然跌入殘山剩水、鄉野民叢,由此迎來了一生由顯轉隱的分水嶺。

  在沅陵辭職之際,林風眠對追隨多年的師生“無不念念”,留下信件叮囑校方“加意維護,勿使流離”,令聞者痛哭。他料想不到的是,此時杭州舊居已被日軍占用為傷兵醫院,《人道》、《痛苦》等昔日巨作,被扯碎當成了馬廄的遮雨篷……

  在重慶,林風眠沒有開過畫展,他托人謀了一個負責宣傳抗日的“設計委員”的虛職,靠微薄的薪水維生,在長江南岸大佛段一座土墻泥地的倉庫里,一住就是將近七年。據李可染等人的記述,林風眠當時過著遺世獨立、“苦行僧一般的清凈生活”,自己操持家務、置辦三餐。他經常就著一點水煮豬肉、蔬菜,足不出戶地畫上一天,一次可畫幾十、上百張,大部分付之一炬,剩下的直摞到屋頂。

  事后,林風眠談起這段往事卻說:“在北京和杭州當了十幾年校長,住洋房,乘私人轎車,身上一點人氣幾乎耗光了。你必須真正生活著……身上才有真正人味,作品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

  即便在抗戰期間,林風眠仍堅持藝術的非功利主義態度,拒絕轉投寫實主義,不喜歡“照相式刻板與平俗”,理由是“在藝術的價值上是微細的。”他將精力集中于宣紙彩墨創作,偏愛風景、花鳥、仕女、苗疆與戲曲人物等“小眾”題材;在技法與材質上,他打破油畫、水粉、國畫等邊界,探索方形構圖、瓷繪筆線、空間糅合、光線透視、色墨層疊等形式構成,將西方的寫實與東方的寫意進行挪移、錯置、嫁接和重組。

  謝春彥、郎紹君等評論家指出,這種“調合中西”的嘗試,絕非患得患失、流于皮相的“修補”或“妝點”,而真正是由內及外、由個性語言到氣質內涵的涅槃。無論是《拾玉鐲》中煙視媚行中的玉姣斜坐,背簍擺攤的苗族女子,乃至蒼莽遠山與曠野泊船,“無一筆傳統程式”,卻又是十足詩化的東方意蘊。即使是在最清寂、蕭瑟的空山鳥語、風吟漁唱之中,也滲透著一股熱辣、渾厚的自由創造之精神,大有“元氣淋漓嶂猶濕”之勢。

  正如他本人對弟子所言,林風眠很清楚“我走的路,正是你們沒走過的”,他更明白,藝術家之修煉譬如織繭化蝶,除了沉潛蛻變,還要有能力掙脫過往經驗的牢籠,破繭而出,“許多人走不出來就死在那里了!”他以大破大立之勢促成了“風眠體”的出世,但這種與當時的“主流”格格不入的自我苦斗,卻注定了余生無盡的孤獨。

  抗戰勝利后,林風眠拋棄了所有行李,只帶了幾十公斤未托裱的彩墨畫登上回滬的飛機。此時,作家無名氏卻預言,他的命運是“殘酷定了”的,“過去他奮斗了20年,被誤解了20年,在‘沉默洞窟’里隱藏了10年。今后他還得被誤解20年,沉默20年。”

  1950年代準備下鄉。前排左三為林風眠。

  寂寞蟄伏里的精神遠征

  1945年之后,林風眠被杭州藝專聘為教授,主持林風眠畫室,與家人團聚,此時距其初下杭州一晃已近20年。“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他溫文隨和,深受愛戴,一如往常;他又像過去一樣辦畫展、作報告,課余與學生縱論古今,聽貝多芬和花腔女高音,與傅雷、關良等名流交往,只是“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1951年杭州藝專改為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轟轟烈烈的“徹底改造”中,原有教學體系被一概推翻:油畫先驅吳大羽遭到解職,退隱上海;潘天壽、黃賓虹等丹青巨擘,被勒令從石膏素描重頭學起;林風眠、關良被當成“新派畫小集團頭頭”,和學生一起下鄉“改造思想”。

  林風眠“識趣”地辭職離開,攜眷寓居于上海南昌路一棟法式二層小樓,又一次開始了漫長的蟄伏和寂寞的精神遠征。他依靠賣畫和一點補貼為生,經濟拮據,不得不出售畫冊和唱片,裁下宣紙邊條作畫,以求物盡其用。1956年妻女遠赴巴西投奔親戚,孑然一身的林風眠退居二樓,深居簡出,常以面條、稀飯果腹,作畫之余,飲茶、養花、看戲。

  在這種“野鶴無糧天地寬”的氛圍中,沒有附庸迎合的累贅,只有以心飼藝的純正。林風眠在和友人的通信中,自稱畫風“改變得很厲害”:在戲曲人物題材上,他借鑒立體主義畫派,將分場的故事人物折疊在同一畫面上,以尋求一種時空上“綜合的連續感”;他又將敦煌壁畫、皮影等作為“形式的來源”,想從“民族形式”中尋求一條比馬蒂斯、畢加索更具進化意義的“出路”。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林風眠完成了一系列以鶩鳥和秋景為母題的彩墨畫。無論背景是晨光或暮云,布局是群飛或獨宿,色調采花青或赭墨,如其自述,這些鶩鳥圖都給人“渚清沙白鳥飛回”之感,有杜詩蒼涼沉郁之況味。而在西湖秋景系列中,林風眠頓悟自己是“一個從記憶中汲取靈感的畫家”。畫中的湖、橋、屋、柳,既非西畫的對景寫生、摹仿自然,更非因襲傳統筆墨范式,而是畫家在追思、神游中“飽游飫看”,由此提煉出白墻黑瓦配金紅樹葉的刺激、極致的對照。畫中秋色的剛烈與濃釅,沒有“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自憐做派,而是呈現出一種“君子固窮”、怡然自處的氣品。

  林風眠在繪畫上正值盛年,靜物畫之考究多變,花鳥畫之特立獨行,仕女畫之疏離如詩,均標志著“風眠體”的成熟,即便是表現山河新貌、漁村豐收等“應命之作”,也絕不流俗,沒有染上“浮夸病”。

  上世紀60年代初,林風眠的作品成了“黑畫”,1966年傅雷夫婦含恨自盡,林風眠震驚之余,為免留下“罪證”,趕在紅衛兵抄家前閉門燒畫。由于擔心煙囪冒煙被人發現,遂改將上千幅畫作撕碎、沉入浴缸溶成紙漿,再倒入馬桶沖走,與平生心血慘烈揮別。義女馮葉回憶說,在陰沉的氣氛中,他“光著頭,一言不發”,臉上一反常態地“堅毅、決絕”。

  遠走香江后的滄桑詩意

  文革之中,林風眠遭到批斗和抄家,一度因“間諜罪”蒙冤入獄。1972年底,林風眠被釋放,收藏家柳和清稱,4年多不見天日的牢獄生活,使得他的胃病和心臟病更為加重,“臉上一無血色”。因顧慮“時局難料”,他不敢再提筆作畫。果不其然,1974年,水墨畫《山村》又一次受到批判。

  1977年,林風眠在葉劍英家族幫助下被批準出國探親,赴巴西探望闊別20年的妻女,此后移居香港。臨行前,好友巴金收到的告別留念是他的一幅《鷺鷥圖》,學生吳冠中收到的是青藍色調的葦塘孤雁,他為此賦詩一首,遙祝恩師“浮萍葦葉經霜打,失途孤雁去復還。”

  客居香港的10多年間,林風眠先后在日本、法國、香港、臺灣成功舉辦個展,在80高齡憑記憶重畫在“文革”中毀掉的作品,“將生命留在尺牘間奔騰、呼號、哭之笑之”(吳冠中語)。《人生百態》、《噩夢》系列等作品,不復精致的含蓄,而是回歸青年時代蓬勃的浪漫與表現主義格調,既老辣又天真,仿佛讓人看到“尖峰突兀,山林深杳,殘陽如火,雪域荒莽”,“筆觸之粗獷、色彩之強烈、風格之縱放,前所未有。”(郎紹君語)

  林風眠大半生都在孤獨和艱辛中度過,在獄中他曾作詩自嘲:“我獨無才作畫師,燈殘黑盡夜眠遲。青山霧里花迷徑,秋樹紅染水一池。”更于“沉沉夢里鐘聲”,發出“問蒼天所為何來!”的不平之聲。然而,其暮年所繪秋景,卻始終涌動、彌散著一股哀而不傷、純凈雋永的滄桑詩意,如天風嵐靄,徐徐拂面。

  在香港,林風眠聽聞有愛國華僑愿意捐款在其杭州故居建紀念館,他婉言謝絕,表示愿將資助之經費,用于培養青年深造。有人建議將款項命名為“林風眠獎學金”,他說:“那就應該從我自己的口袋里拿出錢來,不能占個空名。”

  1986年,華君武、黃苗子等人代表全國美術家協會,邀請林風眠在“合適的時候”回來看看,林風眠微笑著點點頭。他還曾誠摯地期盼:“如果再多給我50年,能夠再多畫一點……”

  1991年7月,林風眠突發心臟病入院,絕筆之作是應邀為“傅雷紀念音樂會”題字。一個月之后,一代宗師長眠香江。

  許江用細膩的文字為林風眠描繪了一幅“永恒的肖像”:“鼻梁之上立著圓拱頂一般的隆光引著你潛入他的內心”,“這眼中有火,而雙唇卻又似冰一樣的沉默。”林風眠仿佛知道“那悲慘而恢弘的命運的意義”,“他從孤寂中產生對孤寂的愛,并把這種愛化作藝術的烈焰,溫暖著他的時代和人間”。

  (報道主要參考了郎紹君著《林風眠》、朱樸編《林風眠研究文選》,并得到了廣東林風眠藝術園的鼎力支持,特此致謝。作者 郭珊)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

成功書畫家網
杜滋齡
杜滋齡

杜滋齡先生是當代畫界風格鮮明而成績卓著的藝術家,其筆下人物汲取技法豐富,

 5件作品 474熱度

師恩釗
師恩釗

師恩釗先生的山水畫,著力表現北方山水的奇峻風光,構圖恢弘大氣,筆墨雄渾蒼

 6件作品 2300熱度

張捷
張捷

傳統和生活,是繪畫創作的兩大重要源泉。前者,不僅以古人浩如煙海的經驗總結

 7件作品 1811熱度

裘緝木
裘緝木

孫過庭《書譜》中,對古與今、舊與新的“古不乖時,今不同弊”對比批評主張,

 5件作品 1736熱度

李翔
李翔

李翔先生的古典人物畫作體現了關于中國畫的“形神”之論,歷代以來多有闡述。

 2件作品 3350熱度

張松
張松

“張松先生的山水繪畫,扎根于徽山皖水自然之中,家鄉蕪湖的山水風光、湖中煙

 5件作品 5020熱度

王夢湖
王夢湖

中國山水畫是以“暢神”為主要宗旨,畫家在對傳統畫技法和現代創新技法的理解

 9件作品 6650熱度

尼瑪澤仁
尼瑪澤仁

尼瑪澤仁的繪畫體現了藏、漢族文化和西方現代藝術相融合的整體風格,充滿了玄

 4件作品 3560熱度

最新文章

筆凝嶺雄 烘染云生——《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陜西山水畫家史偉作品賞析

筆凝嶺雄 烘染云生——《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陜西山水畫家史偉

史偉先生的這幅六尺整張《晴嶺歸云》,縱橫樸茂、凝澀古拙的皴筆造景,而

2025-04-03

變古則今 得其環中——山東美協名譽主席張望先生作品(《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解析

變古則今 得其環中——山東美協名譽主席張望先生作品(《西部成

南齊謝赫《畫品》有云:“變古則今,賦彩制形,皆創新意。”唐代彥悰《后畫錄

2025-04-02

漬染黑白 閑逸悠然——當代山水畫家張東林先生作品(《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賞讀

漬染黑白 閑逸悠然——當代山水畫家張東林先生作品(《西部成功

“藝術之來源有二:一曰造化,一曰生活。”(徐悲鴻語)。中國山水繪畫的“天

2025-04-01

尺幅萬象蔥 空亭群山靜——當代青年書畫家林浩湖先生作品(《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賞讀

尺幅萬象蔥 空亭群山靜——當代青年書畫家林浩湖先生作品(《西

南北朝宗炳《畫山水序》中說:“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

2025-03-31

地域靈境 生機澎湃——讀青海美協原主席井漢升先生的花鳥畫(《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

地域靈境 生機澎湃——讀青海美協原主席井漢升先生的花鳥畫(《

井漢升先生和我都是陜西人,他2014年夏來蘭州水車園寫生時,我們有過短時

2025-03-31

水墨清音 意趣盎然——《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青年畫家王瑞強先生作品賞析

水墨清音 意趣盎然——《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青年畫家王瑞強先

成功書畫家網編輯介紹說:“青年畫家王瑞強先生碩士研究生階段,師從廣西藝術

2025-03-31

丹青寫靈雀 華美亦雍容——當代畫家吳泉棠先生作品(《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賞析

丹青寫靈雀 華美亦雍容——當代畫家吳泉棠先生作品(《西部成功

天地生萬物,而各得其美、各見其靈。以翎羽禽類而論,當以孔雀最為羽容艷麗、

2025-03-28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理性看待成績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理性看待成績

既然選擇了成功 ,便只顧風雨兼程 。這既是成功人的責任 ,更是成功人的宿

2025-03-27

形肖意滿 神完氣足——中美協理事苗再新先生作品(《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淺析

形肖意滿 神完氣足——中美協理事苗再新先生作品(《西部成功書

中國的“形神”之論,從上古時期的象形主張肇始,到魏晉逐漸突破“形”的范疇

2025-03-27

一杯菊酒是清歡——讀兩幅王金鐘先生花鳥畫(《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

一杯菊酒是清歡——讀兩幅王金鐘先生花鳥畫(《西部成功書畫家》

王金鐘先生以一種清新灑脫的消閑意趣,取象不惑的悠然心境,隨意擺弄著而信手

2025-03-27

枯筆立骨  濃韻傳神——《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張兆明畫作賞析

枯筆立骨 濃韻傳神——《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張兆明畫作賞析

畫家張兆明,生在南方,長在北方,藝術之路始自江蘇徐州,后又進修于魯迅美術

2025-03-27

藝壇同仁——吳作人與李苦禪作品展在蘇州開幕

藝壇同仁——吳作人與李苦禪作品展在蘇州開幕

吳作人與李苦禪作品展

2025-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