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9
蔡鴻茹
文物保護手段之一是裝潢,它可使文物免遭損失,延長文物的壽命,以便代代相傳。歷代許多文物流傳至今,裝潢起了一定作用。制作囊匣為裝潢的重要內 容。就硯盒來講,古人視制作硯匣為藏硯、保硯的重要手段之一,有許多講究和說法,在一些書籍上屢見記載,有的甚至單獨設立章節加以論述。如清吳蘭修《端溪硯史·藏硯》轉引《硯書》云:“硯有匣所以愛護善藏,不使塵蒙、拒墨、傷筆也。匣用漆為上,次用紫檀為雅,漆勝于檀者不滲水氣故也。匣容硯宜稍寬,用綾錦藉之毋傷硯質”“硯匣不可用金”“金堅,石軟,必至碰傷,須用舊墨檀及紫花梨,獨木雕成,蓋內再上洋漆,以收濕氣,則墨不化水而生光,或用舊紫楠,亦盡古雅”。這些均是前人的經驗總結,后人不可不借鑒。徐世章先生不僅借鑒了前人的經驗,而且加以充實、完善。他收藏的文物,其裝潢均有一定特色,形成一種風格,直至今天,一般鑒定工作者一見到這種裝潢,就知道是徐世章故物。
徐世章收藏文物的裝潢特色主要表現為用料考究、做工精湛、雅致得體。用料中木材多為紫檀木、紅木、花梨木、楠木、雞翅木等,紡織物有錦、緞、呢絨、棉布等。每件古玉,均請細木匠專制上好材質的木匣,或制錦盒,小盒做得極為精致,有的小盒一寸多見方,厚不過一寸,但做工一絲不茍、小巧別致,內充填棉里綢面軟囊,不但使玉器臥之舒適,而且又可防潮、防損。還設立古玉專柜,嚴加保護。觀賞“生坑”玉器時,更要防止與汗手接觸,以保護自然“包漿”,避免蛻化變質。硯臺盒是其文物裝潢中之大宗。所做的硯盒有幾種類型,一般為紫檀木內盒,外盒為楠木、紫檀木、藍布幾種。木盒是專程去北京請高手制作的,有的內木盒是按硯形整挖,有的雕刻紋飾或鑲嵌飾物,盒內又多按硯形縫制綢墊或裁剪得體的薄呢絨,以防硬碰硬,損傷硯石。硯盒本身幾乎成了工藝品。
對于一些雖然破舊但有年份的舊硯盒,請人加以修補。據說北京有特殊手藝的孫天慶師傅,所修舊盒天衣無縫,并可于外面再加做一層保護盒。如清竹筠居士澄泥 硯,硯為竹節形,原有畫漆盒,不僅別致,而且上下有銘,其銘亦有一定價值,則又按其形制作了一個竹節形外盒,以保護內盒及硯。又,清王士祿詩稿端硯,原有 漆盒。硯盒上題字因絲漆剝落已不易辨認,經過數日努力,終于在日光下對映時才看出是清康熙時期滿族文人博爾都的題字,內容是:“新城王西樵(即王士祿)先生文章品行甲于山左,其詩名稍遜漁陽(其弟王士禛),然鄉評皆以孝友忠信稱之,故后復有斯溢“節孝先生”之譽。”博爾都與王士祿差不多為同時代的人,對王 士祿的詩文、品德作了中肯的評價,可供參考之用,其盒與硯具有同樣文物價值,故在此漆盒外又做了一個盒子,加以保護。
在制作盒子的過程中,還出現過許多險情。如清香草齋東陵五色瓜形端硯,送到北京去做硯盒,盒子做成后與硯一起送回天津途中不慎遺失,多方尋找,最后經舊從李殿義在山東尋獲,未及月余即回津,徐喜不自勝。在尋硯過程中,焦慮、痛惜之情可想而知。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