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治安接受本網記者采訪
(成功書畫家網記者 馮宜玉)羅治安的山水畫蘊含著其對生命切實深刻的認識,他站在宇宙世界的高度,用全新的視角詮釋了中國山水畫,乃至整個中國畫傳遞的筆墨精神。他提出的“
心靈寫意山水”的繪畫實踐思考和理論打破了傳統認識,又是源自中國哲學和文化傳統“性靈本真、生命自在”的本源。他將對生命感悟的哲思融入繪畫實踐中,開啟了中國當代山水畫創作的新篇章。
記者:羅老師,您的性靈寫意山水畫的新實踐與新創造,彰顯了文人畫藝術的高格調,又融匯丹青繪畫于后傳統時代中,這是一個具有高難度的大目標。您在繪畫上進行這樣開拓性創造的意義是什么?
羅治安:談到意義,就如作為一個中國人你活著的意義是什么,泛泛而談就是這樣。但是具體到一個
畫家,為什么要這樣選擇,這已經融化到自己對整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民族精神,尤其是對中華藝術自身的發展過程的掌握和理解。所以說,我做了這方面的思考之后的繪畫實踐、探索都是在尋找能感動國人、感動整個地球人的共性美,以及在我們的文化當中,從古到今一脈相連的到底是什么?在進行這樣的思考與實踐的過程中,我將其命名為“性靈寫意山水”。
在傳統的認識和觀點里,繪畫被界定為寫實、寫意、寫形。但是我在實踐中發現這種習慣性的泛泛認識,將許多東西都忽略了。當我意識到這些的時候,我認為應該倒過來講,那就是“實寫”、“意寫”、“形寫”。所謂“實寫”、“意寫”、“形寫”是我在探索中發現的,嚴格來講我認為這是作為一個畫家在不同階段的繪畫藝術表現,本質上是一樣的,是貫穿藝術家一生的過程。作為一個藝術家當你把自己一生付諸于藝術實踐時,你就會從藝術自身的發展變化規律中感覺到,這些不再單單是筆墨問題、不單單是體材問題,不再是這些表面問題,這與你對生命的感悟是息息相關的,你對生命的感悟有多高,你的藝術水平就有多高。比如說同樣題材的畫作,大師的畫作線條變化比一般畫家的線條更加豐富,這其中蘊含著生命的細微的、全方位的、總體的聯系。所以說,藝術鑒評的價值高低也與一個畫家對生命感悟的深淺有關系,畫畫不在于畫什么、不再是選擇什么技法、不再偏重于什么形式,更重要的是畫里面體現什么樣的生命哲學和藝術境界。
記者:羅老師,您的山水畫創作的技法,承襲古典斧劈皴的紋理結構,又在其上進行改造融入自己的風格,形成屬于自己的筆墨語言,您能具體談談您在山水畫技法上的運用嗎?
羅治安:學習中國畫,不管你以任何態度,出于什么樣的動機,都必須經歷一個過程。從學習他人、學習古人的繪畫開始,我們會發現,這些都有一定的筆墨體系、筆墨程式,不管你要表現什么、畫什么題材都有一定套路,古人為我們創造的財富太多太多。但是如何從學習的過程中走出來,又顯得非常重要,你到底要成為一個守陳者,還是一個開拓者,這需要一個過程。
實際上,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已經積累了很多的財富和經驗,但是人的能力對于浩瀚的宇宙來說還是顯得太渺小。繪畫也是這樣,雖然古人為我們創造的筆墨技法、語言已經可以說是天文數字了,但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我們現有的技法、繪畫語言是前輩們在中國畫的發展中打開的一個窗口、縫隙,有太多的東西要后人來開拓發現。
當我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發現古人為我們創造的這些技法,斧披、牛毛、披麻,所有的這些技法都可以在大自然中找到。當你面對大自然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塊石頭是斧披、那個山峰是牛毛,而這些技法的出現都是前輩大師們從自然中發現并呈現給我們的。其實浩瀚的宇宙中造物者為我們創造了太多的美等待著我們發現,只要你有一雙虔誠的發現美的眼睛,就可以找到。談到這里,如果說我的畫中有那么一點屬于個人的東西,那絕不是我個人的創造,我只是第一個從自然中發現并呈現給大家而已。
記者:每次看到您的畫,總會被那濃重活潑的水墨造成的云氣蒸騰、煙雨迷蒙的氛圍,畫之氣韻所吸引,觀者也往往因此而進入畫境。您如何理解山水畫體現的“氣韻生動”?
羅治安:首先感謝您的欣賞。這是一個我特別想談、又特別不愛談的一個話題,因為可能會引起一些糾結,甚至非議。其實多年來“氣韻生動”是困擾我的一個難題,我不斷地從自然中、從前輩大師的畫中尋找,在繪畫實踐中尋求所謂“氣韻生動”,我在歷代的理論文章中摘取一些描述、形容“氣韻”,從字里行間、只言片語中尋找一些與自己相對應的“氣韻生動”。但是在不斷地實踐、嘗試、體驗、感悟中,我發現始終與我所想象的還是有一點的差距。
坦白的說,如果你在我的畫中能感覺到有那么一點點氣韻的影子,那還是源自于我對生命感悟的體現,生命是自由的、靈動的,當你的身心與之融合,那你的手、手中的畫筆也就完全打開了。這個時候作畫,你的筆墨、行筆自然地就有了源自于對生命感悟的“氣韻”。假如,我的畫面中有“氣韻”的體現,如實的說是從此處得來的。
記者:苦瓜和尚石濤提出了“筆墨當隨時代”的藝訓,對此您如何看待?
羅治安:在中國繪畫史上石濤是非常重要的大師,任何一個喜歡中國畫、學習中國畫的人都必須要非常認真的研究他。不管是在繪畫創作,還是藝術理論上,他所表現出的對于生命的體會和感悟達到的境界,可以說是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峰。他提出的“筆墨當隨時代”對后代繪畫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筆墨當隨時代”的理論很誠實的告訴我們筆墨真的如生命一樣可以生生不息。這樣的理論所傳達的信息恰恰是中國繪畫最傳統、最核心的筆墨精神,“筆墨當隨時代”是鮮活的。
羅治安,別署羅達,1955年生,河南尉氏人,畢業于河南大學美術系。現為
鄭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河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河南省國畫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南美協山水畫藝委會副主任。作品《陽春三月》參加全國第五屆體育美術作品展、《白云不覺暖》參加中國美協主辦的中國西部大地情中國畫展、《秋高氣爽圖》參加中國美協主辦的2003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出版《羅達•國畫卷》。(校對:張琴琴)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