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景造境展胸中丘壑 腹有詩書顯才華橫溢
——國畫年度人物代表畫家呂效書訪談
成功書畫家網記者 張琴琴

呂效書接受記者采訪
他在中國傳統筆墨里尋找適合自己的畫法,去粗取精、博采眾長,進而創建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他不拘泥于名山實景的再現,樂于、善于“寫景造境”達到心靈創造的主觀境界。觀他的畫,運筆靈動若不經意,厚重之中不乏空靈,渾厚蒼茫而墨瀋淋漓,率意為之而巧于收拾。畫面展現給觀者的是突兀神奇、雄險宏偉的壯麗美景。他就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重慶市美協理事呂效書。今日成功書畫家網記者帶您走進呂效書營造的山水意境之中。

呂效書作品 價格協商
記者:《當代書畫家》刊登了您的作品《近心濃綠遠山青》,這幅作品我特別喜歡,我覺得這幅畫不管從色彩的渲染上,還是遠近層次的處理上都非常好,而且這種重墨潑彩的畫作在您的作品中是極少見的。
呂效書:是的,這幅畫是我應一個書畫愛好者的要求畫的,重墨潑彩,用色比較大膽。油彩相對來說在西畫中運用的比較多,油畫是西畫最重要的畫種之一,其特點是操作自由,有廣泛的可變效果,顏色遮蓋力較強,能較充分地表現出物體的真實感和豐富的色彩效果。
其實我更喜歡中國傳統的筆墨筆法,更注重傳承中國的傳統畫法。例如張大千用中國傳統的筆墨將中華民族非常寶貴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互相緊密結合在一起,展現出了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時代魅力,是繼承與創新的結合體。我在元代山水的畫法上下功夫,并進行仔細的研究,同時我還廣泛的吸收眾多書畫名家的精華,博采眾長,豐富自己畫作中的內涵。

呂效書作品 價格協商
記者:呂老師,您的山水畫“善于變通”,不拘泥于名山實景的再現。在實景的基礎上加入自己親歷觀察、記錄的山川存留的形象記憶,進而組合成新的畫面形象。您能給我們談一下您在創作中“寫景造境”的情況嗎?
呂效書:長江三峽是萬里長江一段山水壯麗的大峽谷,是中國古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以壯麗河山的天然勝景聞名中外。三峽兩岸高山對峙,懸崖峭壁,江中灘峽相間,景色十分迷人。同時三峽還有許多名勝古跡:重慶白帝城、黃陵、南津關孫夫人廟等,他們同旖旎的山水風光交相輝映,留下了“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優美佳句。
我在長江三峽生活了10余年,山區生活的經歷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創作中,我不構圖,從一塊石頭或草、樹畫起,很率意。我很注重傳統筆墨,注重對我國傳統筆墨文化的傳承,用筆用墨上注重“意”“韻”的表達。我是學中文的,一直很喜歡文學,喜歡讀古詩古文,有著比較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我還受到我國傳統的哲學、道家、佛家等思想的影響,所以在我的畫中會有文學的意境,會有想象、回憶的內容。我也把現實生活中的種種感受,融入畫面中,在風景中融入個人的情感。

呂效書作品 價格協商
記者:對于此次入選“2012——2013中國最具學術實力與收藏價值國畫年度人物”代表并參加頒獎盛典,您有什么話要對西北眾多的書畫愛好者講嗎?
呂效書:感謝神州詩書畫報、成功美術館、成功書畫家網給予我這樣的榮譽。可能是因為冬天來蘭州的緣故吧,大西北的蒼茫,荒涼,廣闊讓我感悟頗深,我覺得這樣土地更能引起藝術家們的思考。此次來蘭州我希望能夠跟大西北的書畫觀眾建立良好的關系,同時也期望在2013年能有機會更深入的與甘肅的書畫愛好者有更多接觸交流。
呂效書1948年出生于重慶,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受教于李文信、馮建吳諸先生,2005年研修于中國美協山水畫首屆創作高研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重慶市美協理事,中國美協創作高研班山水畫創作室畫家。(校對 馮宜玉)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