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美術館·張兆玉作品 136cmx34cm 價格:協商
成功書畫家網記者 汪利利
張兆玉先生的書法源于唐顏真卿。尤其工于《祭侄稿》《爭座位》《告身帖》足有千余通,深得其中三昧。并從晉人、魏碑、王鐸及康有為那里吸取營養,形成了長槍大戟、內緊外松、大氣磅礴、飄逸灑脫的風格。后又專于《張猛龍》《汝南王》及近代黃賓虹信札之類。這種橫向和縱向上的全面著力,使先生之書具備了較為充實的內涵,漸已形成雄強、狂放然不失圓融、飄逸且有田園風味的書風。
采訪者:汪利利
被采訪者:張兆玉
采訪時間:2012年12月4日
記者:“藝術當隨時代”在當下,書法如何體現時代性?
張兆玉:我個人學習書法的原則是以傳統為宗,以晉唐為“經”,以漢魏為“緯”,旁及明清諸家。我習書法由楷書開始的,然后是行書,后來是草書,再旁涉篆、隸,循序漸進的學習。我認為學習書法就要從傳統中扎扎實實的打進去,再憑著自己的學習和積累,從傳統這一模式中走出來,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書法的時代性就是一個書家對于社會的感知力,對于生活的熱愛,時代不斷的變化,人的思想也在不斷的變化,你學到的東西也會使越來越多的。所以我認為,一幅作品要體現時代性,就要關注現實,努力讓社會生活啟迪自己的藝術思維。堅持以現實生活為背景,“遠取諸物,近取諸身”。
拿我來說吧,我覺得生活就是創作的源泉,我借助現代迪斯科、霹靂舞、太空舞等舞蹈動作,創造出熱情奔放、奮發向上的書風;我在不斷的學習、探索中將霍家刀、少林拳、趙家槍的武術動作,糅入書法的長撇大捺之中,寫出來的書法墨跡縱橫捭闔,大起大落,尤為雄健壯觀。我覺得作為一個藝術創作者就是要全方位、多元化地從生活中吸取營養,為自己的書法作品注入了不絕的生命之泉。每一種藝術都引起他感情上的沖撞;哲學、唐詩、宋詞以及其他經典文學作品等等都是作為一個藝術創作者所應該去翻閱的。
成功美術館·張兆玉作品 68cmx68cm 價格:協商
記者:您苦心研究創作書法這么多年,談談您對于書法境界有什么樣的體會,您所追求的是什么樣的一種境界?
張兆玉:我覺得書法藝術是一個人學識、修養、觀念以及對傳統文化藝術的理解的表現,對于書法的境界分不同的角度。從審美角度來說,書法就是靜止的音樂,也有起音、高潮、結尾。從給人的感覺來說,書法有如人體美,每個線條都很美。書法是創作者的性格的完美體現,一張一弛都是創作者性格的強烈藝術表現。書法如何寫,就像是品嘗一桌宴席一樣,每個菜你都要嘗嘗。所以說,書法寫作不是你會寫單一的那一種字體,就能稱之為書法藝術的,書法他是相當的博大精神,要寫好書法就要深刻的理解傳統藝術。我追求的書法境界直抒胸臆、豪放、自然,能夠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情感、性格。
記者:有書家曾曰:“為書之道,不過用其筆,用其墨,用其形,求其變,而抒其情達其意耳!”在您的書法學習創作中,您是如何去理解并實踐的?
張兆玉:這段話是很對的,但畢竟“書無定法”,我覺得只要擁有別出心裁的創造力、超群不凡的表現力以及入木三分、爐火純青的筆力,就能夠寫出好的書法作品。即便是同一種風格或流派,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來表現,正像同一種性格的人也可以有不同的面目一樣。所以,從某一角度來說,所謂“求其變”,抒情達意云云,無非是“古不乖時,今不同弊”,要求書法家通過筆法、墨韻、間架、行氣、章法等,來反映、表達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感情,以和前人、今人有不同的高度,也即是確立自家的法和意、形和神相統一的形式而已。
(校對:馮宜玉)
延伸閱讀——
張兆玉,安徽五河人。1955年12月生,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安徽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安徽省書協草書委員會主任、省直機關書協副主席、安徽省國資系統書畫攝影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供職于安徽省國資委機關黨委。 國家二級美術師。1984年以來,書法作品入選中日、中韓首屆草書展,現代國際臨書展及國內外各類展覽。勒石于云南、河南、湖南大廟等地碑林,入編《當代文藝家專集》《世界華人名人錄》。安徽美術出版社多年出版其對聯、中堂近百幅。《書法報》《中國書畫報》《書法導報》《青少年書法報》《安徽日報》《安徽經濟報》《書法之友》、安徽電視臺等多家新聞媒體曾作專題報道。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