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書畫家網記者 馮宜玉
對于中國畫的傳統與發展,他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和看法;對于當代書畫筆墨特色的認識,他總是站在發展和變化的角度看問題。他忠實于中國繪畫“詩畫同源”的傳統,他的作品總能讓讀者感受到詩的靈魂,音樂的律動,總是以其充滿詩意和樂韻的筆墨將震撼心靈藝術的力量呈現在觀眾面前。他是畫者亦是藝術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創作和引導人的創作中他都將眼光放在繼承和發展的高度上。成功美術館畫家日記者帶你走近畫家楊國光。

楊國光接受成功書畫家網記者采訪
記者:楊老師,我了解到您常常會寫一些古體詩,您的畫中也在努力營造詩意繪畫意境。您覺得中國古代詩歌與畫意韻神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楊國光:關于詩畫二者之間的關系,晚唐時期著名詩人王維就在他的詩歌和繪畫創作中探索實踐了,詩歌中努力營造繪畫圖景,繪畫中表現詩意的畫境。到了宋代,蘇東坡又將王維實踐的詩畫二者關系進行理論的歸納: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至今這個觀點和評價都受到了學者的肯定。
至于我的畫中也只是在努力追求這樣的境界,還在摸索當中。詩畫二者是同源的,它們的源頭是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書畫實際上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兩種表現形式,追求詩歌的畫景,繪畫的詩境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探索最后綜合表現的過程,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品味并理解的過程。

楊國光與現場觀眾交流
記者:清代畫家石濤在他的畫跋中提出了“筆墨當隨時代”的觀點。您覺得與傳統的中國繪畫繪畫筆墨相比,我們這個時代的繪畫筆墨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楊國光:對于石濤的“筆墨當隨時代”這句話,在現代實際上存在著誤讀,很多時候對這個觀點的理解有些片面。不管是傳統的筆墨還是現代的技法我們都應該從發展的角度去看待它,發展的東西不要冒然的去解讀它。一是對于時代的筆墨特點的品評,我們無法做到全面,因為我們生在這個時代,無法看到時代筆墨特點的全貌,做起來就有很大的缺陷,稍有不慎就破壞了;另一方面,當代的筆墨特色其本身還處在發展當中,還不夠完善成熟,對于不完善、不成熟的繪畫現象過早的定位的做法也欠妥當。
我們這個時代有很多的繪畫派系被提出來,很多繪畫技法也都在發展探索中,對于這樣新生的畫派、畫風不要過早的下定論,要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對這些文化現象的理解和品味也應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記者:在繪畫欣賞中有“近觀筆墨遠觀勢”的品評觀,我替今天來畫家日現場的書畫觀眾們向您請教,怎樣才能做到“近觀筆墨遠觀勢呢”?
楊國光: “遠取勢,近取質”,也就是你說的“近觀筆墨遠觀勢”其實是山水畫的畫理。強調了布局和結構的合理性,又重視了細節處理。“勢”,指山水的形勢,即山水的畫面結構、輪廓組合與所體現的形勢和性格特征,“質”就是技法上的皴擦點染,運墨的濃淡干濕焦。
繪畫是視覺藝術,觀者在感受畫面的過程中,同時引起思想、心理的活動,觀者的學識、經歷、觀念的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的層次的共鳴。在繪畫藝術的品評中,不管是“勢”還是“質”都要有全局觀;不論是視覺還是心理、思想活動也都要有全局觀。只要有這樣的品評觀念,就為欣賞藝術打開了一扇嶄新的門,才可以進入更高更新的繪畫境界中。(校對:金石開)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