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2
本網記者 馮宜玉
初見楊老先生是在今年的8月,他來成功美術館做客,在看了館內展出的作品后說:“最近展出的作品,又有了提高。”當他離開之后,我才知道,他就是“西北駱駝王”楊志印先生。前幾日因館內舉辦“楊志印畫家日”,我和館內領導拜訪了他,談話中的謙和、對藝術執著的追求給我留下了深深印象。此次館內舉辦“楊志印畫家日”安排我做訪談,使我有了采訪這位畫家的契機。在采訪中,與他的交談如看他的畫一樣,話語間時時透落著一位藝術家對藝術的炙熱追求,對他畫中“駱駝”淳樸、堅韌剛毅精神的踐行。
記者:楊老師,前日拜訪您時,得知您剛剛從新疆采風回來。您能談談這次采風的收獲和感想嗎?
楊志印:新疆我去了好幾次,這一次是帶了學生一起去。之前去的時候看到的胡楊都是綠的,我這次去的時候都黃了。在我畫中常見的胡楊都是以內蒙的胡楊為主,這次去看到了塔里木的胡楊、再一次看到了昆侖雪山、看到了大漠。這些奇異西北風光對我的觸動都很大,每次去都有不同的收獲和感想。
新疆的雪山山形很有特點,巍峨莊嚴,但是要用中國畫的筆墨表現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如果身體狀況允許的畫,我還會就在這一方面做一些嘗試,力圖用自己的筆墨語言把它表現出來。
記者:對于駱駝、和胡楊,您似乎情有獨鐘,在您的許多畫里面都是以這兩個物象為主的。您能談談這樣的物象選擇,您的初衷是什么?
楊志印:“駱駝”和“胡楊”我畫了很多年,尤其是駱駝在我的畫里面是最具代表性的。駱駝它代表了剛毅、吃苦耐勞,同時又很有靈性,在這一方面有很多的傳說故事。
我在創作這個題材的同時,不斷地親近駱駝,經過了多次大量的觀察,在認識“駱駝”和其精神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自己,將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加上大量的實地寫生,用筆墨語言表現出來。在創作的過程不斷地學習“駱駝”的精神,以駱駝為榜樣。這也是我的畫里要表現的精神內涵。
“胡楊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爛”。胡楊是生長在沙漠的唯一喬木樹種,且十分珍貴,可以和有“植物活化石”之稱的銀杏樹相媲美。它耐寒、耐旱、耐鹽堿、抗風沙,有很強的生命力。也是我們要學習的,我畫中的胡楊,不只是要表現這種奇異的植物的外形,更重要的是表現它不畏艱苦環境,表現出來的極強生命力。
楊志印先生接受成功書畫家網記者采訪
記者:您獨創的“沖墨法”使動物繪畫中的毛發、肌理的表現生動自然、惟妙惟肖。從中國繪畫的發展和創新的角度來講,您獨創的“沖墨法”也有一定的意義。您能就這方面談談您的看法嗎?
楊志印:我獨創的技法有很多,其中叫得比較響的是“沖墨法”。所謂“沖墨法”,通俗的講就是用水把墨沖開產生的效果。我的其他畫法還有“皺紙法”“水韻”,也能產生出特殊效果。就像駱駝草、沙漠,也都有它的本質效果。我的這些畫法現在受到很多人重視,關于我的創新技法,著名評論家邵大箴曾這樣評價:“他的畫整體感強,大氣。不落俗套的筆墨情趣服務于畫面的大效果。在實踐過程中,楊志印還摸索出一些新的技法,以表現物象的質感和量感,以求得獨特的肌理效果。但他的畫以‘寫’為主,'做’畫的目的,是為了加強繪畫語言的表現力,不像有些號稱‘新派’的畫家用‘做’畫的手段來消解中國畫的書寫傳統。結果是撿到了芝麻,失掉了西瓜。”至于技法問題,1991年前,我向一些人講了我的方法,結果產生了一些偽畫,所以從那以后,我就很少再公開傳授技法了。但是,現在我年齡也大了,目前主要是傳授給我的學生。將來我的學生再傳給他的學生,這樣代代傳承下去。
藝術是在創新和發展中不斷取得進步的,沒有合乎規律的創新,所有的藝術都不會向前發展,只會淪入桎梏、只會腐朽消亡。在中國畫的發展中我所做的這一些,也只是本著藝術不斷向前發展的規律,在前人的基礎上,做的一些工作。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