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書畫家網記者 汪利利
馬志剛的山水畫,在厚重處不失空靈,在密實處不失疏淡,在剛健處不失飄逸,而且以“心象”表現為主的山水符號,又體現為一種抽象的意味,在似與不似之間讓人領略到一種渾然的生命氣息和無限蒼茫的境界。
記者:對于國畫藝術的創作,您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喜歡并走上國畫之路的?
馬志剛:我從很小就喜歡涂涂畫畫,經常用畫石把家里的水泥地畫的滿滿的,畫小汽車、畫小房子、畫山畫樹也畫小人兒。后來,上小學時,學校條件很差,也沒有條件開設美術課,班主任陳老師發現了我在繪畫上的天賦,多次向學校建議增設美術課,但都因師資缺乏未能實現。后來,她干脆利用周末的一節自習課,專門為我們班開設了一節美術,從那時起,我才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素描。
對繪畫的熱愛隨著年齡一起增長著,從進入山東師范大學美術系學習到單位參加工作,自己從未停止對繪畫的執著追求。2004年我幸運的進入了中國畫研究院(現更名中國國家畫院)首屆高研班李寶林工作室,先生的人品和藝術象磁鐵一樣緊緊的吸引了我。幾年下來,在先生的身上我知道了如何做人、如何作畫。“李寶林先生曾講過,他一生有兩大幸事,一是從事了一個他非常熱愛的事業,另一個是他深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很有同感。
我熱愛繪畫,我會把生命和全部情感投入到繪畫中,我也相信一定會從中收獲更多的快樂。
記者:您認為一個畫家成功應具備什么條件?
馬志剛:我覺得作為一個真正的畫家“成功”二字是他到死都不會說的。我們審視一個畫家是否成功,不僅取決于他是否找到了自己的形式語言,更重要的是看他是否以自己個性化的形式語言營造出動人的意境。在我的繪畫中還有許多的地方需要我不斷的努力和提升。對于藝術的追求,我的恩師李寶林說過一句話,我常記在心“沒有大胸懷就沒有大山水,胸襟有多大你作品的氣勢就有多大”。
記者:您的作品很受人們關注,尤其是寫有徽派建筑的這一題材的山水,讓看過的人都不會忘記。您能講講您從什么時候開始這種題材的創作?
馬志剛:2007年,與好友相約進行了一次長達四十天的寫生活動,這也讓我有機會第一次走進了皖南。三、四月份應該是皖南最好的季節,暖暖的春意和遍地盛開的金黃色的油菜花兒,把整個皖南裝扮的畫兒一樣美。皖南最具特色的應屬徽派建筑了,那些特色鮮明又包含了深厚文化的古民居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每個接近它的人流連忘返,皖南現今還保留著大量百年以上的民居建筑,當地人俗稱“老屋”,每次走近這些被歲月雕琢渲染得滄桑又神秘的老屋,都會讓你產生無限的遐想。
當你一個人靜靜的坐在夕陽西下的橋上,橋下的水無聲的流著,夕陽輕輕的把余暉灑在粉墻灰瓦的老屋上,我突然感到了一種遠離塵世的寧靜。在這個喧囂浮躁的世間里,這份寧靜就顯得格外珍貴了。也就是這一次讓我親身感悟徽文化的博大精深。
(校對:金石開)
相關閱讀——
馬志剛,一九六四年生于山東泰安,先后畢業于山東師范大學美術系、中國畫研究院(中國國家畫院)首屆高研班李寶林工作室。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國畫藝術家協會理事,北京中國畫院創研部主任,西藏自治區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