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wǎng)記者 馮宜玉
“霜侵鬢,紅葉燦金秋,伏櫪嘶空途正遠,飛龍舞鳳筆方遒,詩畫鑄風流。”這是他的畫集中的結語詞,他是令人景仰的老師,他是中國畫的傳承與開拓者,在書畫界,他的“詩、書、畫”可謂并駕齊驅;在理論界,他扎實的文史哲功底又讓人欽佩;在教育界,他仍然是師生有口皆碑的好老師。才采訪中,我被他的學識與才情深深折服。記者帶你走近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曾景祥教授。
曾景祥 1949年3月生于湖南桃江,1973年畢業(yè)于湖南師范學院藝術系美術專業(yè)。曾任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藝術類科研課題主持人。現(xiàn)為湖南省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教授,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曾在《文藝研究》《美術觀察》《裝飾》等二十余家報刊雜志發(fā)表,出版《工筆畫技法理論研究》《曾景祥寫意花鳥小品精選》等專著與畫冊十三部,完成省部級科研課題六個。
曾景祥作品 月冷凝秋夜 64x64cm,價格面議
記者:曾老師,您是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的創(chuàng)辦者之一,也是首任院長;又以工筆畫和寫意花鳥聞名美術界。作為畫家和教育者,您是怎樣將自己的創(chuàng)作和引導別人的創(chuàng)作都做得這樣好呢?
曾景祥:多年的行政工作,且做的是創(chuàng)業(yè)性的事業(yè),耗去了大量的精力與時間,但同時也培養(yǎng)了才干,增加了見識,深化了對人生、對藝術的認識,這對于美術創(chuàng)作是十分重要的,是潛在的知識與力量。至于說將自己的創(chuàng)作與引導別人的創(chuàng)作都做得很好,就很難說了,主要是大家對我的肯定與鼓勵。只能說我的作品還比較地受大眾認可與歡迎。究其原因,我想與個人的藝術觀念有關,我始終認為,藝術作品應雅俗共賞,內行叫好,外行稱奇,才是好作品。我是這樣想的,這樣做的,也是這樣去影響我的學生。
記者:您說過,“藝術的生命在于創(chuàng)新”。那么您認為對于中國畫而言,創(chuàng)新的根本是什么?創(chuàng)新的方向又在哪里?如何在創(chuàng)新中去體現(xiàn)藝術的生命?
曾景祥:“創(chuàng)新”,從本意上去考察,他是個聯(lián)系之詞,聯(lián)系著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創(chuàng)新的前提和基礎是傳統(tǒng),傳統(tǒng)經(jīng)過創(chuàng)新得以發(fā)展,今天的創(chuàng)新經(jīng)過時間的流變,又將成為將來的傳統(tǒng)、將來創(chuàng)新的基礎。所以,中國畫創(chuàng)新的第一要務,就要求畫家認認真真地去研究中國的繪畫傳統(tǒng)。對繪畫傳統(tǒng)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怎么能創(chuàng)新呀?!豈不成了空中樓閣。中國畫創(chuàng)新的第二點,就是要努力提高畫家的自身修養(yǎng),包括思想修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文化修養(yǎng)、社會閱歷等等。我們常說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畫如其人,就是講,你的人品有多高,你的文品、字品、畫品就有多高。為什么畫中國畫的人總是大器晚成?就是這個道理。中國畫創(chuàng)作不僅僅是個技術活,更重要的是思想、是道德、是文化。沒有長期的艱苦的潛心的修煉是不行的。第三,要搞好中國畫創(chuàng)新,就必須深入生活。生動、豐富的繪畫素材,蘊藏于生活之中。畫人物畫的,必須了解你的描繪對象,熟悉他(她)的生存狀態(tài)與內心世界;畫花鳥畫的,必須了解和熟悉各種花卉的生長規(guī)律,各種禽鳥、動物的生活習性等等;畫山水畫的,必須“行千里路”、“搜盡奇峰”,才能較好的“打草稿”,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使你的作品“留住觀眾的腳步”,“主宰觀眾的眼球”。我還想說一點的是,創(chuàng)新不是特別地指點可得,不是刻意的做作可得,更不能投機取巧、裝腔作勢、自欺欺人。不要奢望一個晚上能突變出新,他是一個長期努力、水到渠成的結果,是一個自然漸變的過程,你的基本功扎實了,對傳統(tǒng)有了深入的了解,修養(yǎng)上來了,有了豐富的生活體驗,又加上現(xiàn)代社會的熏陶,那么你肯定會悟到許多與眾不同、與前人不同的東西,你就會知道該用什么樣的方法、手段,表現(xiàn)你所想表現(xiàn)的對象,營造你所理想的畫面氣氛與意境,這樣,創(chuàng)新也就自然而然地出來了。否則都是徒勞的。還是我們的老前輩說得好,世界上沒有平坦的道路可走,只有在崎嶇攀登的小道上,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可能達到光輝的頂點。
藝術的生命在于創(chuàng)新,簡單地說創(chuàng)新就是不重復前人、不重復他人、不重復自己。不僅如此,還要求每一幅“唯一”的新作品有高度、有深度,即技法要出新,思想要深邃,意境要深遠。只有這樣,才叫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才能體現(xiàn)藝術的生命與活力。

曾景祥作品 月朦朧 130x68cm,價格面議
記者:您提出了“工筆寫意”的藝術理論,這與傳統(tǒng)觀念上大眾普遍認為的“水墨畫寫意,工筆畫寫實”完全不同。您能具體談談工筆的寫意之處嗎?在您的工筆畫中對這一理念是如何實踐的?
曾景祥:那種認為“水墨畫寫意,工筆畫寫實”的人,實際上是對中國畫,尤其是對工筆畫的誤讀。事實上,工筆畫從來就不寫實,這是緣于中國藝術(還包括小說、詩歌、戲劇、舞蹈等等)的寫意觀。這種觀念強調的是“寫心”“寫意”“寫我”,不在乎惟妙惟肖地再現(xiàn)客體,而注重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人的精神氣質。換句話說,藝術所表現(xiàn)的對象只是作為人(即藝術家或稱為審美主體)的精神品質的載體而存在。比如,我們畫梅,是為了表現(xiàn)錚錚鐵骨、不畏冰霜、傲然挺立的精神,我們畫竹,是表現(xiàn)高風亮節(jié)、虛心向上的品格……
工筆畫的寫意性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以線造型。線,按物理學的解釋,在客觀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只有縮小了的面。西方寫實性繪畫就是這樣認識的,且要求用面來表現(xiàn)對象,在畫面上要消除線的干擾。在工筆畫(中國畫)里,畫家們通過觀察、分析,把描繪對象的結構轉折處或物與物的交界處概括、抽象出線,用線來表現(xiàn)對象,它明確肯定、靈活自由,同時也帶有很強的主觀性;第二,裝飾性的畫面色彩,工筆畫的色彩處理不是像西方寫實性繪畫那樣強調再現(xiàn)客觀對象的色彩關系,而是按照畫家的主觀愿望與畫面需要進行畫面的色彩布局,營造理想的色彩氣氛;第三,浪漫的透視,西方寫實性繪畫只能在不轉動頭部的情況下,畫眼睛所能看到的東西,盡可能再現(xiàn)視覺真實。工筆畫(中國畫)不然,它不受這樣的限制,它可以把處于時間流變中的故事情節(jié)畫在一幅畫上,同一個人可以在畫面上反復出現(xiàn),如五代顧閎中所作《韓熙載夜宴圖》,北宋張擇端所作《清明上河圖》等均是這樣;它可以把眼睛無法同時看到的景色集于一畫,如傅抱石、關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嬌》就把北方冰雪、萬里長城、南國風光、五岳山峰集于一畫;第四,詩書畫印的結合,這只有中國畫才是這樣。詩書印入畫,豐富了畫面技法,提升了畫面的內涵,突出了人的精神品質;第五,靈活的章法,工筆畫(中國畫)和西畫不同,不講究什么黃金截,只要能有助于表現(xiàn)“心”、表現(xiàn)“意”、表現(xiàn)“我”,什么樣的章法(西畫稱構圖)都行,橫卷、條幅、中堂、扇面、冊頁……工筆畫的寫意性還可以舉出一些,主要有這五點。總之,工筆畫(中國畫)的一切表現(xiàn)方法與手段都服從于中國藝術的寫意觀。
我作工筆畫無疑也是遵循了“寫意”的藝術觀念。比如《月朦朧》,按常理,月亮在棕樹的后面,棕樹處于逆光下,應該是暗色,我為了突出主體,把它畫成了亮色,是反邏輯的,不真實,但它符合中國藝術的“寫意”觀,是藝術的真實。又如,我畫《冷艷》,題詩“不盡春寒二月天,枝枝無葉尚冬眠。唯有白蘭多傲骨,怒放懸崖冷月邊”,借白蘭表現(xiàn)人不畏艱險、勇往直前、樂觀向上的精神品質。

曾景祥作品 云從平地起 客到花間迷
65x65cm,價格面議
記者:您在繪畫理論中,將墨的運用和功能提升到了極致,提升到了畫家對于道德、倫理、畫藝追求的最高境界的追求。您能就此具體談談嗎?
曾景祥: 把墨的功用提到極致的不是我,是前輩大師,是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觀使然。在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里,無論是道家、釋家,還是儒家都很重視黑色,都有過很精辟的論述,比如,老子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佛家把黑、白分別代表惡、善果報,孔子講“繪事后素”等等。這些思想,成了歷代畫家的理論基石,也成了畫家們的理想追求。中國歷來在人的精神品格上崇尚淡泊名利、高潔高雅,這些都與墨的單純、質樸相關聯(lián)。即便到了今天,盡管許多畫家都嘗試著在宣紙上濃妝艷抹,也未能動搖墨在中國畫中的支柱性地位。

曾景祥作品 夏風
136x68cm,價格面議
記者:工筆畫和水墨畫是中國畫的兩個重要分支,在中國畫的歷史發(fā)展中已是枝繁葉茂。對于中國畫的這兩個重要分支的未來發(fā)展方向,您是怎么看待的呢?
曾景祥:這個問題,是我在一篇爭鳴性的論文中談到的。在我們湖南,一個很有影響力和地位的畫家在文章中稱,寫意畫是中國畫的主流,工筆畫工匠氣太重,明顯地揚寫意而貶工筆,我不敢茍同,于是提出了“工筆畫和水墨畫是中國畫這棵大樹上兩個干粗葉茂的分枝”的觀點,認為兩者并無孰高孰低之分,這一觀點的支撐材料是客觀的歷史事實,因為兩者都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產(chǎn)生了許多優(yōu)秀的畫家和作品,樹立了一塊塊雄偉的豐碑。從發(fā)展的趨勢看,我還是那句老話:工筆畫與水墨畫或是并駕齊驅,或是相互影響、借鑒、交融,加上與西畫及姊妹藝術的碰撞、互動,開辟出中國畫藝術的新天地。(校對:金石開)
注: 本站發(fā)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wǎng)”文章均來自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