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2
成功美術館館藏張望先生作品《夏涼圖》
南齊謝赫《畫品》有云:“變古則今,賦彩制形,皆創新意。”唐代彥悰《后畫錄》又曰:“變古象今,天下取則。”法無定法,形無常形。藝術傳統與現代審美的碰撞,畫面形象與畫家心象的交融,方能帶來契合時象、熔冶物我,而具有現實意義的繪畫藝術典型來。賞讀《西部成功書畫家》近期刊載,山東美協名譽主席張望先生的這幅《夏涼圖》,筆者于之以古開今、“超以象外”的抽象水墨新形式構建、新語境營造中,于之寄寓精神、“得其環中”的寫意變形現代審美探究、心象映射表達中,映目神會運思,澄懷體味品悟到了,這樣“神超理得”“物我兩化”而沁人心懷、透入靈魂的當代水墨繪畫藝術新元素、新境界來。
唐代書家孫過庭的專著《書譜》中說:“古不乖時,今不同弊。”傳統的經驗,對于現代的繪畫創構而言,固然有其以資借鑒之處,但唯有立足時代的“則取”才有意義,開放創新的“變古象今”才能達到“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近而反映時代心象的畫面寫照。從這個角度,來看張望先生的“新水墨人物繪畫實踐”,其畫面中無論是對纖秾粗細、徐疾長短、曲直偏正的線寫,還是對濃淡深淺、枯潤干濕、潑破積染的墨象,這些具有音韻律變、起承轉合本質特征國畫筆墨語言的創新開掘,又擺脫語言常態、超出形式常規的“立形質”“分陰陽”契象隨宜應用,才在其現代語境的繪畫創作實驗中,傳達新的審美追求、承載新的人文情懷,才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如這幅《夏涼圖》中,畫家以淡墨潑染、沒骨賦形而凸顯形廓雄渾之勢,用濃墨破染、焦墨皴擦而強調肌理鮮明之狀,所呈現的溪澗岸畔崚磳漏透、凹凸斑斕奇峻怪石形貌神韻所寫;以線跡寥寥、形質恣肆而彰顯水流緩逸之貌,又古拙質樸、點劃不羈而強化淺波潺湲之狀,所表現的炎炎夏日溪澗清涼、濯淖除塵、沁人心脾可消溽暑情狀營造。這些“骨氣、形似,本于立意,而歸于用筆”,又超脫傳統畫語程式窠臼的筆墨新象呈現,即見畫家扎根傳統、砥礪筆墨,還“應目會心”立足客體對象,又突破古人形式樊籠桎梏的刊落表象、直抵內核的求真取神之造。
當然作為人物畫家,張望先生創作上的求變創新,也還反映在其人物形象塑造上,沖破“我只畫看見的東西”(人物畫家庫爾貝語)的現實主義繪畫理念束縛,擺脫“以真實再現為己任”的“徐蔣體系”的長期影響。繼而放置于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時代背景下,實驗性、個性化的水墨語言創新探索,“表達自我”“表現自然”的多元繪畫藝術新面貌創造,及“‘不僅僅看見’的新現實主義理念”引導下,其繪畫所展現出來的畫面形式與內容統一,還“超以象外”旨在精神內蘊的意象新境反映中。
如其作品《夏涼圖》里,于輕波緩流的清涼河水間,或墨或色團塊組合、沒骨寫意賦形,而正側相對、歡暢沐浴、消夏解暑的女子意象塑造。畫家的創構表現,顯然已經剔除了“謹毛”“雕繪”而失其大貌之弊,超越了“寫實”“再現”的現實主義束縛,亦在那富于感染力的墨色塊面組構和對比里,帶來超出客體形象所束,而越見其愜意身形姿儀、暢懷眉眼神態的畫面對象形神反映來。這由形及神而“不似之似”的心象著意表現中,也越加能彰顯出其恣肆徜徉、安閑自在、愉悅陶然,而貴在神意的畫面人物寫心內蘊來。再有那寥寥幾筆勾勒的清波蕩漾,與那濃重墨象潑破賦形的堅磐之石,二者既對比鮮明、辯證統一而豐富畫面、增其意趣,亦還于或減省或豐厚的筆象強調中,猶能超然物外而發覺對象的本真,愈加呈現出水形變化無常、流動不息之征,石之剛健險峭、橫亙不變之質來;也還于神會運思的連篇遐想中,凝慮遷想出天地間寂照永恒、動靜不二,直探生命本源、深入萬物核心的“得其環中”妙悟來。
(文/成功美術館書畫藝術評論員 馮宜玉)
畫家簡介:張望,1961年生于山東濟南。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濟南市文聯主席,山東美術館原館長,山東師范大學當代水墨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山東省政協常委,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中國文化名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