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0
成功美術館館藏蔣采蘋先生畫作《拾玉鐲》
舞蹈、戲曲、繪畫均是最典型的藝術形式,而以舞者、戲曲人物為表現對象的繪畫創作,則是以藝術的形式對藝術的再加工、再創造,這不僅是對舞蹈、戲劇服飾、動作、故事、人物形象的畫面敘述呈現,也更見不同藝術形式的創作者們,超越時空之下精神交融、思想碰撞的藝術審美反映。譬如“成功美術館館藏當代名家作品乙巳新春線上展”上介紹的,當代工筆重彩女畫家蔣采蘋先生的《拾玉鐲》《印度古典雙人舞》兩幅,即是其筆下典型的舞蹈、戲曲人物繪畫藝術佳作,亦于鮮明的或舞或戲裝束、動作、情節等畫面形象“結言端直”逼肖塑造中,而見客體對象生動的人物性格、顯著的精神意義表達;也更于這形俱神生而神完氣足的畫面人物塑造中,又見畫家給予其中的典雅情志抒寄。
鮮活的藝術形象反映,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是需要恰當的形式語言具象化、肉身化表達的。如蔣采蘋先生的這幅“結言端直”而能“怊悵述情”的《拾玉鐲》一作,即是取京劇大戲《法門寺》的重要“由頭”一折中,男女主人公孫玉嬌與傅鵬,以丟玉鐲、拾玉鐲為之因由,繼而表達愛慕、傳情遞意的劇情場景,為其畫面繪寫落腳點的以形寫神創作。
畫家臻入化境的用筆提按徐疾勾勒、線寫縱馳折轉組合、曲直粗細隨宜而運,立足舞臺劇妝的典型衣帽樣式表現、簡潔鮮明設色填染、精微纖巧紋飾繪寫,乃至女主人公一臂側面向下而指捻巾帕,一臂正向彎曲而手舉玉鐲,又亭亭玉立抬眼端詳細瞧的活潑形姿呈現,以及男主人公水袖收起、雙手捧扇,還舉步欲踱、側身回望的緊張情態淋漓盡致表現……這些既見戲劇場景中美感十足的身段、動作、手勢、步態、眼神等,典型又虛擬程式的貴在得意而繪;亦是畫家的繪畫藝術運思再創構中,圍繞“玉鐲”的丟放、拾取、端看,及至再丟棄、再拾起、試戴、藏起等故事發展情節,而凝濾取舍強調之下的典型瞬間抓取彰顯。同時亦可見畫家由形及神的藝構,應目會神之下讓觀者腦海中浮想聯翩產生的,緊張、羞赧、糾結、欣喜等的畫面對象人物情緒流動變化和激烈思想斗爭體驗。及由此形神俱彰的雅致清新畫面繪寫創造里,所透射出來的畫家對主人公純潔天真、聰明活潑,及敢于表達愛慕、勇于追求愛情的墨彩畫寫贊賞。
成功美術館館藏蔣采蘋先生畫作《印度古典雙人舞》
繪畫是基于心靈的表現、源自情感的產物,其境之圓成處又落在了人格與生命的反映當中,故而其所有的形式語言也都指向于此。譬如蔣采蘋先生這幅惟妙惟肖又典雅靈動的《印度古典雙人舞》上,畫家那曲折銜際、聚散疏密的線之勾勒,濃淡鮮明又色調統一的彩之敷染,身體曲迴、臂膊絞轉的形質所立,既是圍繞著印度古典舞蹈,通過舞者婀娜的身姿,利用歡快的旋律,憑借律動的肢體,來傳遞情感的舞臺藝術形式特征,隨宜運筆、隨類敷彩、應物象形而畫圖創構、藝術再造的。同時也于這極具代表性的舞蹈動作、舞者姿態的由動及靜定格刻畫中,于這雙人而舞、協和統一又神態迥然、呼應交流的生動形神塑造上,而見舞者的激昂精神、躍然心靈,映之于畫家應目會心、察其性表的澄澈體物心懷間,應之于“骨氣、形似,本于立意而歸于用筆”筆端上的形象圓成;繼而又于那明眸善睞、翩然若語的舞者畫面相態反映上,還見畫家“得之于手而應于心”的豐富情之共鳴、深徹心靈映照、昂揚生命律動。
(文/成功美術館書畫藝術評論員 馮宜玉)
畫家簡介:蔣采蘋,1934年生,河南洛陽人,1958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北京工筆重彩畫會創會元老。歷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工筆畫學會副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重彩畫研究會會長,作品多次入選國內外重要畫展,多次獲獎,并被中國美術館等處收藏,出版畫集,文集,技法材料書籍等專著數十種,研制高溫結晶顏料獲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證書。
1998-2000年受聘為文化部教育科技司主辦中國重彩畫高研班主持,2001-2002年任中央美術學院中國重彩畫高研班導師,2003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客座教授,2005年受聘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重彩畫工作室導師及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研究所蔣采蘋工作室導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蔣采蘋工作室導師,至今舉辦重彩畫高研班十六屆,培養重彩畫家數百人。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