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8
成功美術館館藏郭玫孮先生八尺花鳥《翠竹青青》
“今以萬物為師,以生機為運,見一花一萼,諦視而熟察之,以得其所以然,則韻致豐采,自然生動,而造化在我矣。”清代鄒小山的這段論述,一針見血的指出了繪畫創作的“師造化”,需要于其生機變化求得真象,才能抓取物象的典型生理特征,捕獲那稍縱即逝的氣韻神采,創作才能自然生動。賞讀“成功美術館館藏當代名家作品乙巳新春線上展”上,這幅當代著名花鳥畫家郭玫孮先生的八尺竹作《翠竹青青》,映入眼簾之下筆者一眼便能識得,其畫面所攝南國竹之名種,枝干遒勁堅韌、密葉深蔚蔥郁的獨特形姿;繼而應目會心體驗到,其畫面所彰顯青青翠竹意象,盡得天趣、生機盎然的生命韻致來。這些皆是畫家以其豐厚的家學淵源傳承,扎實的文化底蘊積淀,窮其性表、貴在神韻體物的外師造化、趣融神思獲得;是畫家筆墨形式與所繪內容諧和統一賦象寫景、妙造自然,而得心應手、心手雙暢的傳神寄意映照。
畫家的“法自然”“師造化”,旨在深入骨髓求真,貴在刊落表象心得。對于郭玫孮先生的這幅《翠竹青青》的畫面呈現而言,其展卷撲面而來的勃勃生機、峻骨茂葉氣韻,還有那“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的形貌風姿,“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一樣的風骨神采,即是畫家得其體物唯真、貴在性靈、神超理得的“肇自然之性”反映。
如那山石崢嶸碐磳、正側疏密錯列、音韻律動布置,還映襯老竹、根植亂巖的“怪石相依更好看”情狀;如那枝干粗壯挺拔、形姿卓犖不屈、縱橫開合交織,又錯錯疊疊、蔚然成林的幽篁叢叢密密深之貌;還有那竹節錚錚嶙峋、虬結突兀如骨、抱節堅貞自守,亦不畏霜雪、形姿萬千的“直節亭亭易見心”之征;再有那密葉層疊深蔚、竹影簇簇婆娑、碧色猗猗蔥蘢,也四季常青、神韻秀逸的綠意蓁蓁其蔭濃之姿……如此逼肖鮮活、情狀典型的云南西雙版納之竹畫面呈現,非有畫家應之于目、會之于心的深徹體味觀察,非有其應之于筆、落之于象的傳神寫照表現,又怎能有這傲然拔節、綠意縈懷,而動人心魄、物我兩忘的青青綠竹藝術典型落成于讀者眼前呢?
唐人張彥遠論畫說:“骨氣、形似,本于立意,而歸于用筆。”映入畫家胸懷間的天地美好物象,亦還需恰到好處、契合天機的筆墨語匯為之承載寫照,方可于紙面之上具象化、“肉身化”,進而讓人觀之心動而神往之,于郭玫孮先生的這幅《翠竹青青》來說亦是如此。譬如那竹枝老根拔節而出處的巖石之寫,勾皴蒼拙、筆墨沉厚而得其嵯峨險怪、堅凝硬介之質,才愈顯竹枝破石而出的頑強生命力來,才能讓觀者生出“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的無限遐想來。還如碧透光潔得其神采的茁壯竹竿賦形,其落筆動靜有度、線勾沉實有力、皴點粗獷豪邁,以及墨彩交輝、虛實有無的設色,粗細有度、形質分明的賦形而見竹竿渾圓飽滿、爆節而生之相,方顯青竹拔地而起、凌云向上的堅韌超群氣質來,才能與讀者共鳴產生那“修身正氣竹凌云”的超群氣節來。再有其形修長、聚散繁密的參差茂葉雙勾填彩之寫,行筆頓挫徐疾、線寫健勁飛逸,亦還左撇右捺、一點一拂而切中肯綮、取其本質,又橫斜穿插、密密匝匝而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因其竹葉布置疏密遠近、或前或后之異,而或深或淺、或有或無分染敷彩,猶顯竹影重重、風吟簌簌的天然韻致風采來,越能讓筆者有那身臨其境之感,蓬勃蒼翠、森森盎然的“此君獨有冰霜節,風雨聲中色更青”竹林之美、動人之景也即躍然紙上了。
(文\成功美術館書畫藝術評論員 馮宜玉)
畫家簡介:郭玫孮 1950年8月生于山東濰坊。中國花鳥畫家,現為中國畫學會創會理事,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央視書畫頻道書畫研究院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寫意畫院研究員,北京服裝學院美術學院三級教授,北京市文史館館員,北京市優秀教師。長期致力于中國花鳥畫的理論研究、教學研究和創作實踐。從20世紀80年代起作品入選國家級一系列重要展覽。獲全國首屆中國畫展覽優秀獎 ,中國當代著名花鳥畫家作品展優秀獎、全國當代花鳥畫藝術大展銀獎、中國花鳥畫成就獎、第二屆中國當代著名花鳥畫家作品展榮譽獎、全國教師優秀美術作品獎等, 兩次榮獲北京市優秀教師稱號。所作花鳥畫作品傳統意韻深遠,又生機勃發、自出機杼,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強烈的現實主義傳統和民族精神,是活躍于當代畫壇且影響和潛力巨大的中國花鳥畫家。著有《中國畫藝術賞析》。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