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国产乱子伦清晰对白视频_欧美色中色_好看的国产精品_一区二区免费电影 - 亚洲视频第一页

蘇軾書法的取法與變法

2024-01-23

文章來源:書法訂閱
3649次瀏覽

蘇軾書法的取法與變法

[元代]趙孟頫《蘇東坡小像》,紙本水墨,尺寸不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軾是『宋四家』中極具表意風格的書家,他繼承了鍾王書脈,更是唐代書法傳統的發展者。文章梳理了蘇軾書法的取法情況,對涉及顏真卿、徐浩與李邕的相關問題作了重點辨析。同時,從取法貴變,文人格調,拓展李、顏書路三個方面,闡論了蘇軾書法的變法路徑與貢獻。

書法史上,蘇軾是曠古奇有的巨匠。啟功《論書絕句》評曰:北宋書風,『蘇黃為一宗,不肯受舊格牢籠,大出新意而不違古法。』又稱:蘇軾的書法境界,『正如其詩所喻,繞樹春風,化工同進者。』評語精要地指出了蘇軾變古法、出新意、抒胸臆、尚自然的書法特點。從這個意義上說,將蘇軾視作北宋尚意書風的典型代表是毫不為過的。但有的美學家為了凸顯蘇軾對于文士心理的開創意義,便下論斷:『蘇的文藝成就本身并不高,……畫的真跡不可復見,就其他說,則字不如詩文,詩文不如詞』。[1]該觀點的臆斷之處在于對蘇軾書法本身及變法意義缺乏一定的了解。研究書家的藝術史,來處(即取法)是必談的,而評價他的書法造詣,以及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其變通的途徑及成就也須明確。但若是深究下去,這里面還有一些值得推敲的關捩。例如,取法的依據本應源于書家自述,或是弟子門生的傳載,但有時我們偏偏會發現實際風貌與文獻記述相違。又如談到唐以后學書者的取法,依照常例,一般會言及魏晉與唐代,作為兩大書宗,二者的分處是否應該明確?再如,論及一位書法巨匠的造詣,學者多從傳統文化的角度探究深層次根源,那么思想與書風之間的對應關系到底如何?此類問題還有不少,情況也較復雜,如不加厘清辨析,我們對核心問題的闡釋一定不能如意。所以藝術史研究,廣泛地材料爬梳、破除常規的思考、邏輯關系的重構是一種重要的方法。


蘇軾書法的取法與變法

宋  蘇軾  《行書寶月帖》


曾讀專文闡論蘇軾的取法與變法,用了類似『變法準備』的標題。鄙以為,這是一種行文定式,憑蘇軾『無意于佳』的思維方式,定然不會為『變法』而去刻意準備——若如此,離真正的變法出新,去之遠矣。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蘇軾的思想世界里,很早就存在著不受藩籬束縛的出新意識。這一點在葉夢得的《石林燕語》中便記述得很清楚,[2]一句『想當然耳,何必須要有出處?』便已顯露了二十歲蘇軾的卓犖才氣與創造意識。在其早年學習傳統經典的經歷中,持敬畏、重思變的觀念是交織在一起的。

蘇軾家學深厚,學書十分勤勉,曾言:『方先君與吾篤好書畫,每有所獲,真以為樂。』[3]又云:『筆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筆禿千管,墨磨萬錠,不作張芝作索靖。』[4](曹寶麟考訂此語是蘇軾早年所作[5])從他留下的諸多論書文字中,可以看到他對魏晉法書的敬畏以及對張、索、『二王』等前賢的追慕。蘇軾以『精穩』評《遺教經》,以『超然』題晉人帖,用『高逸』贊王獻之書,魏晉書法中恬淡蕭散、從容不迫的精神是他品評書法的重要標準。在《題王逸少帖》一詩中,他對張旭與懷素草書疾寫,故作姿態的方式,進行了批評。詩末云:『為君草書續其終,待我它日不匆匆。』何為『不匆匆』?即草書應從容不迫而書,這種富于林下之氣、蘊藉自然的魏晉書格是最為蘇軾贊賞的。蘇軾極推崇陶淵明的作品,也曾以陶氏詩風評價智永的書法,認為其『精能之至,反造疏淡。』『精能』是從法的角度,評價智永書藝之精妙,而『疏淡』即認為智永的書格達到了魏晉前賢恬淡自然的境界。


蘇軾書法的取法與變法

宋  蘇軾  《行書治平帖》


蘇軾對『鍾王』書法評價頗高,認為『蕭散簡遠,妙在筆畫之外。[6]那在早年學書取法上,他是否受到了『鍾王』的影響呢?從現存文字資料中,可以發現不少其習覽『二王』法書的事例。如黃庭堅說:『東坡道人少日學《蘭亭》』[7] 。又《仇池筆記》卷下中有『硬黃臨二王書』一條:『王會稽父子書存于世者蓋一二數也。唐人薛、褚之流,硬黃臨仿,亦足為貴。』蘇轍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中也提到:『(軾)幼而好書,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晉人,至唐褚、薛、顏、柳,仿佛近之。』何為『不及晉人』?自然是一種謙辭,但同樣也說明了蘇體與晉人的淵源。那么,蘇于『鍾』之取法到底如何?文獻并沒有直接的記述,而從其二十二歲所作《奉喧帖》和三十二歲所作《自離鄉帖》等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鍾王』的痕跡。尤其是《自離鄉帖》與鍾繇的《白騎遂內帖》頗為相似,『遂』與『動』字幾乎如出一轍。而《自離鄉帖》中的『敢』『安』『在』諸字,橫向舒展的筆畫以及略帶古拙隸意的捺畫收筆,也顯示了鍾書的特點。此外我們還發現,蘇軾在豎勾、戈勾與豎畫的起筆,橫畫的收筆上采用了逆重的處理方式。所謂逆重之法即指起筆逆鋒重按的書寫方式,這種書寫方式與『鍾王』明顯不同。『鍾王』筆觸清簡而自然,不論輕與重、藏與露、轉與折,均是順鋒而為。而在蘇書中,逆回、逆藏的痕跡則很重,這種書寫習慣一直延續到他的晚年。該筆法的形成,竊以為或更多因于唐人。從一定意義上說,對于魏晉與唐人書法的取法,蘇軾更偏于后者。他認為到了顏、柳,不僅融集了前代的筆法,更在此基礎上,『極書之變』,故此 『天下翕然以為宗師,而鍾、王之法益微。』[8]唐人開啟了一種新變的規范,這種規范無疑對于重思變的蘇軾更具有一種吸引力。


蘇軾書法的取法與變法

宋  蘇軾  《行書凈因院畫記帖》(局部)


蘇軾對唐人書法的取法,一般會提到顏真卿、徐浩與李邕。黃庭堅《山谷題跋》卷九《跋東坡自書所賦詩》云:『少時規摹徐會稽,筆圓而姿媚有余。中年喜臨顏尚書真行,造次為之,便欲窮本。晚年乃喜李北海,其豪勁多似之。』這段文獻常為后世研究者反復引用,但如細究,其中有兩個問題值得思考。其一,蘇軾學習顏真卿是否在中年(其卒年六十六,中年至少應在四十歲以上)?其二,時人與后人屢稱蘇軾學習徐浩,為何蘇軾本人并不認可?從蘇軾二十四歲所作的《奉喧帖》和三十歲的《寶月帖》(此帖是目前存世最早的蘇軾墨跡書作)中,明顯可以看到顏真卿的影響。如《奉喧帖》中『大』『奉』『書』『次』『意』等字的筆意均可見《爭座位帖》的影子,而《寶月帖》中『事』『及』『問』『勝』諸字的體勢也分明是顏體。所以從蘇軾的學書歷程看,他早年受到了『鍾王』與顏真卿的共同影響,顏字寬博的體勢、厚重含蓄的筆法,對蘇體的最終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至于『中年喜臨顏尚書真行,造次為之,便欲窮本』這句文獻的內涵,并不是說蘇軾到中年才學習顏書,而是講經過長時間的臨池積累后,他最為顏書清雄的氣質所吸引,在臨習中也更注重提煉顏書之『神』。須臾間隨便臨寫一下,便把顏書之『神』(『本』)展露了出來。對于取法徐浩的問題,一直頗富爭議。黃庭堅的題跋說得很清楚:『規摹徐會稽』。但偏偏蘇軾自己并不承認,他說:『昨日見歐陽叔弼,云:「子書大似李北海。」予亦自覺其如此,世或以謂似徐書者,非也!』[9]不僅蘇軾自己不認可,蘇軾之子蘇過也是極意否定。他說:『(軾)少年喜二王書,晚乃喜顏平原,故時有二家風氣。俗手不知,妄謂學徐浩,陋矣!』[10]這是一段公案。按蘇、黃如此近密的關系,自然不會妄語,那為何他的觀點會與蘇家父子相抵牾?曹寶麟的觀點是很有道理的。他認為,這與黃庭堅對于徐浩的評價有關。


黃氏云:『唐自歐、虞后,能備八法者,獨徐會稽與顏太師耳。然會稽多肉,太師多骨,而此書尤姿媚可愛。……』在黃氏看來,徐浩寫得最好的也只是『姿媚』,而一般情況則是『多肉』。多肉微骨者為墨豬,而『墨豬』之誚正是蘇軾最為忌諱的。[11]


文人書法最看重的是內含的精神氣質,無論其形質多么秀美華麗,如果落入俗格,那便無方可醫了。所以,蘇過在講『少年喜二王書,晚乃喜顏平原』之前,加上了一大段引語:『先君子豈以書自名哉!特以其至大至剛之氣,發于胸中而應之以手,故不見其有刻畫嫵媚之態,而端乎章甫,若有不可犯之色。』這段話的意思再清楚不過,即蘇軾的書法之美源自胸襟,具備一種至大至剛的氣象,絕非泥于嫵媚者可以比擬。但是氣象終究要通過形式呈現出來,蘇軾早期學書中的『徐書』痕跡也不難察觀。徐浩目前主要流傳存世的楷書作品有《不空和尚碑》《李峴墓志》,行楷書作品有《朱巨川告身》等。《朱巨川告身》在《宣和書譜》有著錄,后世也經歷過鮮于樞、董其昌等人的藏鑒,真偽也頗富聚訟。但有兩點不可辯駁:其一,該帖是中唐人手書;其二,其書風肖似徐浩。內府密藏的法書,蘇軾很難有獲觀的機緣。但唐宋相接,在宋代唐人書跡遺存非常多,故唐人筆法對宋人有著直接的影響。傳徐浩《朱巨川告身》,筆意厚重穩健,尤其是前文提及的逆重筆法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結合蘇軾的書跡來看,這種淵源關系是顯見的。從成熟的蘇體體勢而言,傾側趨扁是其總體特征,有些研究者往往把蘇軾蟄居黃州的前后時期(元豐三年)作為蘇體成熟的重要時間節點,從文獻記載看,他也汲取了李邕書法豪勁欹側的特點。而實際上在他早期作品中,這種傾側趨扁的特征已然存在,只不過不像后期作品表現得那樣典型,這或許因于『規摹徐會稽』的影響。如蘇軾在三十四歲時所作的《治平帖》就很有代表性。這件信札是他寫給鄉僧的,初涉宦海,使蘇軾感受到了政情之復雜,進取與隱退的心理矛盾盈于楮墨之間。從書法藝術上看,趙孟頫在卷尾的一段跋語可為定評:『右二帖皆東坡早年真跡,與其鄉僧者也。字畫風流韻勝,難與暮年同論。』何為『風流韻勝』?即指清麗灑脫的『二王』書風。在《治平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蘭亭序》的影子,如『眷』『濛』等字筆意的婉麗細膩,『無』字下部四點的處理。但除了縱長的體勢外,還有些字例表現出明顯的趨扁特征。例如『恙』與『思』字下部拉寬,中部密結,字勢向一側傾斜;『應』字撇畫縮短,中部橫寬。而『就』與『院』的豎彎鉤厚重而峻長。這些恰恰是徐浩書法的特點,與『二王』的體勢與筆法有很大不同。由于缺少徐浩的行書真跡作為佐證,我們姑且以其楷書為例。徐浩楷書的體勢以橫寬為主調,重心偏下,在諸種鉤畫的處理上,往往會在沉實基礎上強化一種峻拔銳利的特色,如《不空和尚碑》中『戒』『氣』『禮』『應』諸字的鉤畫就很具典型性。在上述方面,蘇軾的處理與徐氏頗為相似。


蘇軾書法的取法與變法

宋  蘇軾  《行書廷平郭君帖》


當然,任何一位書家在學書取法的過程中,個人習慣與情性一定會參入其中。因手疾而采用回腕法的何紹基就是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例子,他臨的漢碑基本呈現出近似的面貌,這和他的執筆習慣有著必然聯系。蘇軾的執筆法怎樣?黃庭堅曾說:『公書字已佳,但疑是單勾,臂肘著紙,故尚有拘局,不敢浪意態耳。』[12]又陳師道記載:『蘇、黃兩公皆善書,皆不能懸手。逸少非好鵝,效其宛頸爾,正謂懸手轉腕。而蘇公論書,以手抵案,使腕不動為法,此其異也。』[13]通過這些文獻我們不難推知蘇軾的執筆方式:『以手抵案』,斜管『單勾』,腕不動而指動。這種執筆不僅會影響揮運時的左右并發(即黃庭堅所謂的『左秀而右枯』),也會造成字勢向左下角傾側,這也是蘇與徐雖同為橫寬體勢,但較其更趨于左下傾斜的原因。在取法過程中,情性也是影響因素之一。性情含蓄溫斂者,常常筆短趣長,而曠達豪邁者則多會夸張取法對象的特征,蘇軾無疑屬于后者。除了寬扁欹側的體勢,厚重而風骨外現的鉤畫成了蘇體的重要標志,其長度與力度都較徐浩更為強化。黃庭堅曾說:『東坡書,彭城以前有可偽,至黃州后,掣筆極有力,可望而知真贗也。』[14]『掣筆』即指利用筆鋒彈性,重按后拉拽筆鋒彈起,可見蘇軾在書藝老成之后,更會依據實際情況,隨性而易,變化出新。


蘇軾的書法能夠名耀青史,是由于他在人生的中后期做到了變法出新。在學書的歷程中,對前賢持敬畏固然很重要,但若要成為大家巨匠,重思變則更關鍵。蘇軾的變法,并不是鼓努而力的,它源于性情,因于文章,來自經歷與修為。


研究者在談到蘇軾藝術風格(詩文與書法)成熟問題時,常常會提到宋神宗元豐三年這個時間節點,該年蘇軾幽居黃州,自此以后,他創作了諸多代表『蘇風』的名篇佳作。林語堂在《蘇東坡傳》卷三中便以『老練』作為題目,對蘇軾的藝術格調進行了闡論,他說:『蘇東坡這種解脫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變化,這種變化遂表現在他的寫作上。他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以及緊張與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現的,則是一種光輝溫暖、親切寬和的詼諧,醇甜而成熟,透徹而深入。』[15]這自然是從文學的角度而論,但文與書的創作俱本于作者的思想。思想對于藝術形式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我們不能武斷地說某種筆畫與取勢就是孔孟或是老莊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思想背景與經歷修為一定會對作者的形式運用產生重要的影響。元豐三年以后,蘇軾創作了《榿木詩卷》《黃州寒食詩卷》《前赤壁賦》《李太白仙詩卷》《祭幾道文卷》《渡海帖》等諸多經典名作,盡管這些法書的字體有所不同,但綜其特征,我們可以了解蘇軾書法的變法路徑與貢獻,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取法貴變,變由心生;行云流水,自然本真。蘇軾言:『仆書盡意作之似蔡君謨,稍得意似楊風子,更放似言法華。』[16]這句話既闡明了己書是有取法依據的,精心書寫可見唐人矩矱,又強調了他能在規模先賢的基礎上,不墨守成規,隨性而變。蟄居黃州之后,蘇軾對禪宗與道家頗感興趣。禪宗主張『心無定相,心體無住』,故蘇軾學書取法,也講究隨心而變。何為『更放』?啟功解釋謂『乃諧謔語,謂不成字也。』其實蘇軾再怎么『放』也不會不成字,終究是有根可尋的,只不過他不是『刻鶴圖龍』,而是遺貌取神,心注六經。這種對經典的學習,是一種發展性的解讀,若沒有『心』的參入,則為隔靴搔癢,或成木雕泥塑。蘇軾曾作《次韻未黼二王書跋尾》,中有句云:『畫地為餅未必似,要令癡兒出饞水。』學書臨摹僅為形似是遠遠不夠的,關鍵要得神韻意趣,如此在運用時方能不離古法,又可以任心萬變。因此我們在蘇軾作品中既窺見了各家古法之『底』,又感受到他任意揮灑時由心而生、靈活運用的豐富之『面』。黃庭堅在《黃州寒食詩卷》后就跋道:『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為何會『未必及此』?這就是取法貴變、變由心生的能力,是一種根植經典的創變發展。在古代書家中,除『鍾王』外,蘇軾最欣賞的是李邕、顏真卿、柳公權和楊凝式,這些前賢的書法不僅有所本自,更重要的是能夠『一變古法』,『自出新意』。蘇軾書法變法之所以能夠成功,一方面源于天賦與識見,另一方面則與其自然本真的修為分不開。他曾論為文之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17]『定質』即是套路,而讀其詩文總可以感受一種不落俗格、活潑新鮮的思想在涌動。蘇軾的書法也以自然本真,不矯飾為要旨,其《和子由論書》云:『吾聞古書法,守駿莫如跛。俗世筆苦驕,眾中強嵬騀。』這四句講得很清楚,古人書法寧遲勿速,而世俗者往往任筆使氣、故作昂揚變法之態。實際上這是一種『苦』態,所以變法不易,而變后能夠平易自然、無作無妄更是一種大境界。


蘇軾書法的取法與變法

宋  蘇軾  《行書致運句太博帖》


其二,文人書法,格調為尊。在書法史上,真正具有獨立文人意義的書法開始于北宋,歐陽修與蘇軾無疑是先導者。文人書法推崇『文氣』,摒棄『匠氣』『村氣』『江湖氣』,講究文書相映,格調高卓,趣味本真,工拙由己,他們把書寫作為文人書齋生涯的基本事務。蘇軾是文人書法的倡導者,他曾說:『我生百事不掛眼,詩人謬說云工此。』[18]是確實『不掛眼』嗎?自然不是,這是一種以文視書的寬閑心境,正如歐陽修所說:『而區區于此,遂成一役之勞。』[19]那么,蘇軾書法中『文氣』到底體現在哪里呢?首要的就是格調,他評點歐陽詢、諸遂良、張旭、顏真卿等古代書家,莫不以格調氣質為尊。而書格因于人格,『敬其人,愛其字』[20],『以平等觀作欹側字,以真實相出游戲法,以磊落人書細碎事』[21]。我們在很多文獻中都可以發現蘇軾重人、崇文而『輕書』的言辭,這種貌似『輕書』的觀點,實際上是回歸了書法以文為本的宗旨。因此蘇軾筆下所書的內容,不僅有典雅深閎的辭章,還有富于情味的俚句。例如,他在《榿木詩卷》卷尾跋道:『惟榿不然,葉落泥水中輒腐,能肥田,甚于糞壤,故田家喜種之。』這種溫和親切的調子,我們在其書法中可以找到相似的形式對應——筆速平緩,力藏字中,體勢平和,雖欹猶正。文人書法的另一個特點即是反對矯飾與賣弄。蘇軾對懷素的評價很差,原因即在于他認為懷素草書風馳電掣,追逐世好,有刻意賣弄之嫌。所以對于筆速,蘇軾提倡從容舒緩,只有如此才能夠『蕭然自有林下風』[22],在他中后期的代表作中,這種優游不迫的文人筆致表現得極為典范。


其三,繼承并拓展了李、顏的書路。北宋之前,魏晉與唐代為兩大書宗,自唐末五代以后,推崇李邕、顏真卿的書法逐漸成為主流。在書法取法上,蘇軾受到楊凝式、歐陽修、蔡襄等人的影響,對李、顏進行了綜合性的汲取與發展。客觀而言,李、顏書風有分處也有合處。李邕書風源自『二王』,在保留王系筆法的基礎上,增強了筆畫的力度與硬度,橫向拓寬了字勢,故此有『北海如象』之譽。而顏真卿的書法則更異于魏晉,其取勢呈鼓狀,以平正為主基調,用筆豐厚,富于篆籀意趣,展現了唐代書法雄強磅礴的特征。蘇軾正是結合了李、顏的書法特征。他曾說:『昨日見歐陽叔弼,云:「子書大似李北海。」予亦自覺其如此。』蘇體與李邕風格相似之處,除了欹側的體勢外,更多的則是豪勁之風,這種氣格與蘇軾豪邁的情性頗為吻合。顏真卿人品忠義,德耀后代。對于顏體,蘇軾敬服其雄秀獨出的風采,他學習了顏真卿的諸種字體,其中對于《東方朔畫贊》的評價頗為經典。蘇軾說:『顏魯公平生寫碑,唯《東方朔畫贊》為清雄。字間櫛比而不失清遠,其后見逸少本,乃知魯公字字臨此書,雖大小相懸,而氣韻良是。』[23]這句話闡述了顏體書法的根本特征,間接表明了蘇軾自身的審美旨趣,更說明了顏體與『二王』之間的承傳關系。因此從書法史發展的角度看,蘇軾對于李、顏的書路的繼承,實際上是對于魏晉與唐代兩大書宗的綜合性的汲取,而在二者之間其更傾向于以唐法化魏晉。魏晉書法簡澹,唐代書風豪勁,蘇軾致力于『勁』與『秀』的融合。其《孫莘老求墨妙亭詩》云:『顏公變法出新意,細筋入骨如秋鷹。徐家父子亦秀絕,字外出力中藏棱。』在《和子由論書》中,他也表達:『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蘇軾的這種融合不僅拓展了李、顏的書路,更為后世確立了風格鮮明的蘇體風貌。作為『宋四家』中極具表『意』風格的書家,蘇軾在書法史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他不僅是唐法的發展者,是文人書法的代表,更是一位善于『想當然耳』的天才型書家。蘇軾書法的取法與變法研究所及內容極為豐富,而善于創變是其精髓,在我們重新深入解讀古代經典時,對于這種精神尤須重點把握。


注釋:
[1]李澤厚.美的歷程[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159.
[2]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八[M].云:『梅圣俞作考官,得其《刑賞忠厚之至論》,以為似《孟子》。然中引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事不見所據,……及放榜,圣俞終以前所引為疑,遂以問之。子瞻徐曰:「想當然耳,何必須要有出處?」圣俞大駭,然人已無不服其雄俊。』
[3]蘇軾.雜記·子由幼達[A].蘇軾文集:卷七十二[C].
[4]蘇軾.題二王書[A].東坡題跋:卷四[C].
[5][11]參見曹寶麟.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111,102.
[6]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后[M].
[7]黃庭堅.跋東坡墨跡[A].山谷題跋:卷五[C].
[8]蘇軾.蘇東坡全集:后集卷九[M].
[9]蘇軾.自評字[A].東坡題跋:卷四[C].
[10]葛立方.韻語陽秋:卷五[M].
[12]黃庭堅.山谷老人刀筆:卷二十[M].
[13]陳師道.后山叢談:卷二[M].
[14]黃庭堅.跋東坡思舊賦[A].山谷題跋:卷九[C].
[15]林語堂.蘇東坡傳[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203.
[16]蘇軾.跋王荊公書[A].東坡題跋:卷四[C].
[17]脫脫.蘇軾列傳[A].宋史:卷三三八[C].
[18]蘇軾.次韻答舒教授觀余所藏墨[M].
[19]歐陽修.試筆[M].
[20]蘇軾.跋陳瑩中題朱表臣歐公帖[A].東坡題跋:卷四[C].
[21]蘇軾.跋魯直為王晉卿小書爾雅[A].東坡題跋:卷四[C].
[22]蘇軾.題王逸少帖.[23]蘇軾.題顏魯公書畫贊[A].東坡題跋:卷四[C].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

成功書畫家網
杜滋齡
杜滋齡

杜滋齡先生是當代畫界風格鮮明而成績卓著的藝術家,其筆下人物汲取技法豐富,

 5件作品 334熱度

師恩釗
師恩釗

師恩釗先生的山水畫,著力表現北方山水的奇峻風光,構圖恢弘大氣,筆墨雄渾蒼

 6件作品 2106熱度

張捷
張捷

傳統和生活,是繪畫創作的兩大重要源泉。前者,不僅以古人浩如煙海的經驗總結

 7件作品 1712熱度

裘緝木
裘緝木

孫過庭《書譜》中,對古與今、舊與新的“古不乖時,今不同弊”對比批評主張,

 5件作品 1640熱度

李翔
李翔

李翔先生的古典人物畫作體現了關于中國畫的“形神”之論,歷代以來多有闡述。

 2件作品 3299熱度

張松
張松

“張松先生的山水繪畫,扎根于徽山皖水自然之中,家鄉蕪湖的山水風光、湖中煙

 5件作品 4845熱度

王夢湖
王夢湖

中國山水畫是以“暢神”為主要宗旨,畫家在對傳統畫技法和現代創新技法的理解

 9件作品 6482熱度

尼瑪澤仁
尼瑪澤仁

尼瑪澤仁的繪畫體現了藏、漢族文化和西方現代藝術相融合的整體風格,充滿了玄

 4件作品 3480熱度

最新文章

尺幅象萬千 空亭群山靜——當代青年書畫家林浩湖先生作品(《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賞讀

尺幅象萬千 空亭群山靜——當代青年書畫家林浩湖先生作品(《西

南北朝宗炳《畫山水序》中說:“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

2025-03-31

地域靈境 生機澎湃——讀青海美協原主席井漢升先生的花鳥畫(《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

地域靈境 生機澎湃——讀青海美協原主席井漢升先生的花鳥畫(《

井漢升先生和我都是陜西人,他2014年夏來蘭州水車園寫生時,我們有過短時

2025-03-31

水墨清音 意趣盎然——《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青年畫家王瑞強先生作品賞析

水墨清音 意趣盎然——《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青年畫家王瑞強先

成功書畫家網編輯介紹說:“青年畫家王瑞強先生碩士研究生階段,師從廣西藝術

2025-03-31

丹青寫靈雀 華美亦雍容——當代畫家吳泉棠先生作品(《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賞析

丹青寫靈雀 華美亦雍容——當代畫家吳泉棠先生作品(《西部成功

天地生萬物,而各得其美、各見其靈。以翎羽禽類而論,當以孔雀最為羽容艷麗、

2025-03-28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理性看待成績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理性看待成績

既然選擇了成功 ,便只顧風雨兼程 。這既是成功人的責任 ,更是成功人的宿

2025-03-27

形肖意滿 神完氣足——中美協理事苗再新先生作品(《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淺析

形肖意滿 神完氣足——中美協理事苗再新先生作品(《西部成功書

中國的“形神”之論,從上古時期的象形主張肇始,到魏晉逐漸突破“形”的范疇

2025-03-27

一杯菊酒是清歡——讀兩幅王金鐘先生花鳥畫(《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

一杯菊酒是清歡——讀兩幅王金鐘先生花鳥畫(《西部成功書畫家》

王金鐘先生以一種清新灑脫的消閑意趣,取象不惑的悠然心境,隨意擺弄著而信手

2025-03-27

枯筆立骨  濃韻傳神——《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張兆明畫作賞析

枯筆立骨 濃韻傳神——《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張兆明畫作賞析

畫家張兆明,生在南方,長在北方,藝術之路始自江蘇徐州,后又進修于魯迅美術

2025-03-27

藝壇同仁——吳作人與李苦禪作品展在蘇州開幕

藝壇同仁——吳作人與李苦禪作品展在蘇州開幕

吳作人與李苦禪作品展

2025-03-27

古拙厚樸 生機盎然——陜西美協副主席謝輝作品(《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淺賞

古拙厚樸 生機盎然——陜西美協副主席謝輝作品(《西部成功書畫

陜西美協原副主席、長安畫派的畫家——謝輝先生,一直在用自己的筆墨表現三秦

2025-03-26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高三復讀和高三應屆這個假期要重點做好兩件事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高三復讀和高三應屆這個假期要重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是很小的, 緊要處往往只有幾步。現在畢業年級的優質課件多

2025-03-25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抓住機遇 ,想方設法提高生源質量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抓住機遇 ,想方設法提高生源質

我認真反復看了期中考試成績,僅僅從數據分析 ,小學成績確實不錯 。總

202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