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復興先生畫作《桂山新秋》
談起桂林山水,人們腦海里總會聯想起語文課本中的那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縈繞著的也是徐悲鴻、李可染、白雪石等先生筆下光影搖曳、峰若春筍而“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般的漓江倒影、桂山奇峰畫圖。然而長期生活工作在八桂之地,并擔任過桂林國畫院院長的張復興先生,其筆下的桂林山水卻又與眾不同。一反客觀自然碧峰疊翠、水光山色極具強烈視覺沖擊力的綺麗之景常態,將其繪畫觀照自然的藝術視角,放置在了草木蔥郁葳蕤富于生活氣息,擷景平淡質樸卻又內蘊醇厚、意境盎然的“桂山家園山水”之中,尤見畫家澄澈心懷、含道映物而返璞歸真、素樸不飾的精神追求和藝術美感。
如此次《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的“墨舞丹青·壬寅賀新春成功美術館館藏名家作品線上賞鑒”活動展出的張復興先生作品《桂山新秋》,看似質樸拙誠的筆墨內里,卻能組合出富于音韻感和節律感的豐饒筆墨語言內蘊,以及充滿生命活力的山巒峰谷、云水煙霞、茂密植被藝象?;驅懟蝰?、或線或面、或勾或染技法綜合運用和造景造境,使得喬木峻拔、矮灌密實、藤蔓纏繞的近景營構,疏中有密、密有罅隙更增畫面空間,云翳掩映中又見原汁原味的原生態村落瓦屋,顯露出“一鱗半爪”似的屋檐、樓角,尤見國人審美含蓄內斂、雋永蘊藉的詩意審美。

張復興先生畫作《林泉人家》
再有墨色交融、氤氳布陳的遠景朦朧山色中,還見線寫勾勒皴寫帶來的鮮明山巒棱角,線與面交錯、墨與色層疊辨證統一與音韻媾和。山水起伏丘壑縱橫的骨氣之象,與煙云蒸陶、山嵐異彩的血肉體積渾然一體,自然峰巒亙古聳立與元氣流溢瞬息萬變交合于畫面,一實一虛、一靜一動,相得益彰而錯落成彩,既見畫家深諳國畫山水筆墨審美律動本質的藝術情致,也不失其深入桂山田園生活體驗感物,于“新秋”桂山田園凝濾表達和畫面映照中,呈現的“求真”“取意”審美之趣。
賞讀張復興先生筆下蘊含畫家強烈主觀精神思想的“桂林田園家山”,并與桂林山水奇峰羅列、怪石嶙峋,靜水清幽、碧波無痕的客觀自然作比較,總能讓筆者聯想起美學家宗白華先生,對“錯彩鏤金”之美與“出水芙蓉”之美的辨析。那極能吸引觀者眼球,如巧奪天工般的光影山水自然,讓無數愛好山水的游者如癡如醉,以漓江山水為代表的天地“美景”,是自然本身“錯彩鏤金”般帶給觀者視覺和感官上動人心魄的“極美”,也只能適合極度寫實藝術和一比一的攝影復刻了。而更多向山水精神內部探究,追求其意韻內涵的國畫山水,更適合如“出水芙蓉”般尋求天地萬物本真,追尋藝術內部結構的陰陽相合與自然生命真相的相融和“與道同機”。如張復興先生的這幅《桂山新秋》,詩意田園似的桂山初秋畫圖,所呈現的不僅僅是八桂鄉村風光,更深層折射的是畫家主觀情思的寄托,看似素樸簡淡之中卻是其深沉的鄉情歸處。這種畫面藝術的美,也恰如宗白華先生所言:“一切藝術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趨向玉的美:內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但是這種光彩是極絢爛又極平淡。”(《美學散步》),是其心靈安放之鄉,是其繪畫藝術質璞歸真之所。
(文/成功美術館書畫藝術評論員 馮宜玉)
張復興作品《家山秋早》
畫家簡歷:張復興,1946年生,天津人,祖籍山西。系文化部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國山水畫創作院副院長、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中國友聯畫院畫家、北京人文大學書畫藝術學院特聘教授、廣西美協顧問、廣西藝術學院名譽教授、廣西政協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一級美術師。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