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6
因此,在藝術審美和具體的藝術創作問題上,從創作者的角度說,要凸顯出鮮明的價值導向,同時考慮到審美接受的問題;從觀賞者的角度說,對于具體的藝術創作,也需要有更全面的了解,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來允許新事物、新理念、新創作等的出現,不應抓一個辮子,不及其余,動輒不依不饒,甚至上綱上線,唯恐不足以將其置于死地。
今年暑期,清華美院畢業設計作品發布會就曾引起一些網友的質疑,出現了觀點兩極分化的現象。筆者注意到,很多網友將視線更多關注在了模特的“瞇瞇眼”這一造型上,而忽略了服飾本身的設計、創造,以及其他元素的呈現。甚至有不少網友認為模特的妝容有損國人形象,是一種刻意的丑化和對西方審美的逢迎。不可否認,如果單就網上流傳的幾張照片和簡短的一兩分鐘視頻來看的話,觀感的確不太好,很容易引發大家情緒上的波動乃至抵觸。但筆者想說的是,我們不能僅憑幾張照片與零星的視頻片段就斷章取義、妄下結論,而是要完整、理性地去看待和分析,至少要把整個畢業設計展看完之后再作評價,這也是對藝術、對創作者起碼的尊重。
筆者個人認為,此次備受熱議的清華美院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的畢業生作品總體來說還是很有想法和創意的,尤其在觀念傳遞、技術運用、舞臺布局、場景塑造等諸多方面,都有可圈可點的地方,并非如一些網友吐槽得那般不堪。相反,他們大都能夠通過對服裝的巧妙設計和獨特展示,或彰顯厚重的東方歷史文化與多彩的傳統工藝,或表達對社會現實的某種關切和反思,或聚焦青年視角下的生存生活狀態與精神情感表達等,可謂形式豐富、手法多樣、寓意深刻。
但同時也要指出的是,有些作品雖然想法很好,理念也不錯,可在具體的呈現過程中并沒有過多地考慮欣賞者的接受程度,以及大眾的審美訴求、欣賞習慣等,進而導致頗多爭議。其中爭議最大的當屬《共存于還原》這組作品了。其實這是一組非常專業嚴肅的設計,作者主要表達的是一個關乎生態環境的問題,試圖通過對服飾創新性的怪誕設計和人物表情冷意化的夸張處理來感嘆地球不能承受之重,來影射人類對地球生態環境的殘酷破壞與冷漠無情,從而引發我們的反思——究竟該如何面對周遭環境,如何與自然生態和諧共存?但很多網友似乎并沒有感受到作品所要傳達的真正旨意,它絕不僅僅是服飾與模特展演的表面化、簡單化呈現。
我們需要看到,真正的當代藝術大都是帶著問題去創作的,也格外注重介入現實、反思現狀,而從來都不只是純粹追求單一的觀賞性、視覺化效果,往往會上升到哲學、美學等層面的思考,會對社會、自然乃至政治、歷史、文化等諸多領域進行發問,通常具有一定的警醒、啟示或引導目的。但這恰恰又與我們快餐化的生活節奏、碎片化的閱讀方式,以及庸常化、拼貼式的思維習慣等不相吻合,也就不可避免地會招致各種爭論甚至批判了。
當然,歸根結底還是藝術創作與審美標準錯位的問題。不同的藝術門類、藝術形式,甚至不同時期、不同語境下的創作,均有相對不同的標準存在。在具體的創作層面,不應該用一套簡單的標準衡量所有類型的創作,譬如不少人總喜歡拿古人的那套法則來論說當代藝術創作,殊不知很多當代藝術作品壓根就沒有使用到毛筆、墨汁、宣紙等這些材質,和筆墨已然沒有了多大關聯,卻仍有人會以“筆墨論”來大加評判,實在有些驢唇不對馬嘴。而不少當代藝術家也總愛拿一些前衛的甚至西方的理論去裁剪傳統書畫創作,大多時候亦是風馬牛不相及。筆者以為,造成此問題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彼此都太過偏執、狹隘、片面,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場,而沒有做到換位思考、綜合研判,沒有用發展的、辯證的眼光更加客觀、全面、準確地去理解對方,理解藝術。
再譬如現代書法與傳統書法的對立問題,也基本屬于此種情況,尤其當前對于“丑書”的看法,也不乏偏頗之處。直言不諱地講,不少批評者都是在隨大流、人云亦云,并沒有真正分清什么是專業創作,什么是江湖書法。一些被批評為所謂“丑書”的代表人物其實也是具備傳統功力的書家,其看似離經叛道的創作與嘗試,未嘗不是根植于傳統土壤之上的一種探索,盡管這種探索未必成功,但也不宜簡單將其與那些江湖雜耍、江湖書法等混為一談,并頑固地認為只有“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一脈才是書法正統,其余都是野狐禪,都是不入流、不可取的。
傳統是一個很多元的概念,它包羅萬象,不是只有“二王”和那些“經典范本”才叫傳統,才值得學習和繼承,還理應涵蓋諸如民間書法、素人之書等在內的一切可供研究、吸收、借鑒的其它資源,否則我們的書法出路將會越走越窄,并將最終造成千人一面的不良后果。而現代書法正是在這種大傳統的基礎上又不同程度地融入了當代藝術的某些創作理念,可以說它是一種非常有益的實驗與探索,極大拓寬了當代書法的創作路徑和發展空間,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一定不能粗暴武斷地予以全盤否定。
毫無疑問,審美是需要在普及中獲得提升的,這是今天的藝術工作者的重要責任,因此把握方向和把握方法都顯得十分重要。專業創作者要始終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充分觀照大眾的審美需求與接受能力,在創作上既要保證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又要考慮到它的可欣賞、可接受程度,并力求通過一些便捷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來讓大眾盡可能地去走進和理解你的創作,拉近彼此距離,而非一副置之不理、高高在上的樣子。要學會與大眾溝通聯系,做好他們在藝術審美上的引路人、同路人。而對于普通觀眾而言,也需要在不斷的自我學習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審美意識和辨別能力,不簡單人云亦云,在充分了解作品的過程中,形成屬于自己的審美判斷。
也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消除彼此的隔閡與誤解,才能更好、更快地提升整個社會的審美能力。 (作者為藝術評論家)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