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6
藝術一般可以通過三個層面引導和提升大眾審美。在審美認知上,藝術作品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藝術作品在客觀的基礎上反映社會、歷史和文化等各方面的現狀或發展。藝術家通過個人主觀的藝術方法高度凝練客觀現實,提煉出審美。這種審美方式是藝術家主觀地表現客觀,高度藝術化的客觀產生高度凝練的審美認知,故而超越客觀現實,所謂“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這種特殊的精神活動通過凝固的形象和大眾產生互動交流,使人們在作品的視覺圖像中獲得審美感受的同時,獲得了歷史、文化和美學等知識的普及。審美認知對于審美接受的大眾來說,普及知識是藝術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社會功能,藝術作品在普及公共知識之時而達到文化普遍認同和民族信仰認同。
在審美教育上,藝術家創作出的藝術作品是反映客觀現實又高于客觀現實的,由此,藝術作品才能產生感染作用。一方面,藝術作品基于現實,大眾可以在藝術作品中找到原型或類似原型而覺得真實可信,獲得審美快感,產生共鳴。另一方面,藝術能產生教化人的作用,所謂“成教化,助人倫”。藝術作品不僅來源于現實,又不僅局限于現實,而是在提煉后的現實中賦予審美理想。作品中流露出的審美理想會感染大眾,使其在現實中尋找精神理想,追求真善美。
社會的生產效率提高,社會的分工變得更細,社會的節奏也變得越來越快,人們的工作壓力與日俱增。不少人處于亞健康狀態,長期緊張的工作狀態不堪重負,容易出現神經衰弱、抑郁癥等各種心理和生理癥狀。這些年,藝術治療也逐漸出現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之中,國內外有不少醫學機構和醫療人員在臨床上進行實踐并取得一定的效果,音樂和美術等形式是最常被使用的元素。患者在藝術作品中獲得的審美愉悅和體驗使得精神放松,優秀的作品以視覺感知感染觀者,進而產生精神上的良性互動,逐步取得一定療效。患者在心理上得到慰藉,精神上得到撫慰,情緒得到穩定,在現實中無法完成的理想在藝術作品審美的過程中獲得了滿足。精神治愈在心理學、醫學上發生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這是值得繼續探索和關注的現象。
不是所有的藝術作品都能提升大眾的審美。藝術作品除了審美功能之外,另一個積極的功能就是社會批判的功能。優秀的現當代藝術作品往往會帶有一定的批判性,它所反映出的不單是審美的愉悅性,還包括更深層次的精神的反思性。它積極面對各種社會現實,重新審視社會道德和社會陳規,重新審視假惡丑,在批評的視域中讓人們自省、反思和進步。而這種藝術形式通常通過簡單的“美”的意愿去表達是無力的,所以僅僅從單一的角度去判斷和評價顯然是不夠的,也是局限的。
無論如何,藝術的對人的精神引領發揮著獨特的作用,以多元豐富的藝術作品引領大眾審美,進而形成整個社會在文化上的進步,都是藝術創作不應忽視的重要責任。 (作者系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研究員)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