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3
如今的時代是大數據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不自覺地每天會接收到媒體傳遞過來的五花八門的各種信息,有時政要聞、娛樂八卦、科技知識、藝術美圖,也有心靈雞湯……在如此繁雜的信息處理中,我們的生命已被耗費多時,自以為接受了各種知識,腦洞大開,但其實更多的是時間被無情地消耗而失去實際意義。
這些疑慮同樣存在于我對名家紀念館(藝術館)的工作中。以下的一些淺思考期與大家分享。
一、名家紀念館(藝術館)的
無盡“延伸”
20世紀90年代起到現在是美術館大爆發的時代,各種藝術館、美術館、紀念館的出現令人應接不暇。各個省市區都在找尋自己的“文化身份”,企圖通過打文化牌來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文明度。每個城市的文化場館各種展覽活動排得密密麻麻,一年上百場活動、一天十幾個展覽活動同時開幕的情況比比皆是。更有甚者居然還培育出了蹭展覽倒賣畫冊的市場。藝術機構、策展人、藝術家、媒體人、收藏家……無不樂此不疲地天天“聚會”。
名家紀念館(藝術館)也是眾多藝術機構中重要的一部分。隨著城市不斷發展的需求,許多名家紀念館(藝術館)越來越想參與到這場“文化盛宴”中去。有的是自身的向往,也有的肩負城市宣傳的重任,他們渴望“走出去,引進來”,自覺不自覺地走上了一條綜合性美術館的辦館理念的道路。名家成了走出去的工具,做做表面功夫。缺乏深度研究和精心策劃的結果不但沒有把名家推廣出去,恰恰是把名家弱化、邊緣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場場引進的,或者以本土藝術文化為對象的展覽活動,兩者比例嚴重失調,資金投入也嚴重偏頗。久而久之,“名家”變成了空殼,只是個“冠名”而已。
二、還原名家紀念館(藝術館)的
本質
撇開社會上各種對名家紀念館(藝術館)的定位與理解,我們應該從其根本出發,站在一個旁觀者和中立的立場來還原它的本質。
名家紀念館(藝術館)大多是名家向國家捐獻出自己的藝術作品或居所,政府出于紀念與弘揚的目的出資建立的紀念館(藝術館),通常形式為故居或新建的場館。為了便于討論和理解,當下許多沽名釣譽的名家紀念館(藝術館)不在此列。
這里主要有兩個概念:一個是“名家”,一個是“紀念館(藝術館)”。首先我們來討論“名家”。為什么要強調是“名家”?因為只有被歷史上承認的,并具備一定社會影響力的藝術家才有資格被稱為“名家”。名家所具備的力量,不僅僅在于他自身的藝術成就,還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通過他所折射出的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對當下藝術文化的引領和啟示意義。第二個概念是“紀念館(藝術館)”。這個機構的主要功能是為后人提供紀念緬懷的場所,研究和推廣名家的藝術成就。除此之外的對名家紀念館(藝術館)的解讀都是一種延展,而不是其核心本質。
我從不否定延展的重要與意義,但我反對的是在還沒有將核心本質搞清楚、搞透徹的前提下去過度關心其延展部分。據我了解,大多數名家紀念館(藝術館)對名家的資料收集整理、深度挖掘研究及積極有效的對外推廣宣傳并沒有做到位,很多都只停在把畫掛掛、照片放放的表面呈現階段。這種簡單的運營模式只發揮出其最多30%的作用和功能,與國內優秀的名家紀念館以及國際上的名家紀念館相比,我們還有太多的空間可以改進,應該改進。試想一下,一個游客或一個專門看紀念館的學者或學生,他們來到紀念館希望看到的是什么?希望我們提供的資訊和展務是什么?當我們換位思考的時候,我們就會看到其本質的需求。
三、名家紀念館(藝術館)的
運營渠道
談到名家紀念館(藝術館)的運營,大多數人首先要抱怨的就是經費問題。不可否認,很多館在經費方面的確有很多困難。但我相信,經費不應該成為阻礙運營的借口,我們應該審視自己是否把經費花在了該花的地方,是否集中資金去做好一件值得花錢的項目,是否積極地尋找社會資助力量,是否有集合其他機構的幫助。我堅信,做好一個項目,需要的是用心,而不僅僅是花錢。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機構運營上。
1.加強與院校的合作
對很多機構而言,研究力量的缺乏是重要的因素。這里面有很多不可抗拒的因素,如資金和人力。而院校的學生其實是非常好的一個資源和基地。可以通過與院校各維度的合作,給學生提供實習地,提供資料查閱,與學生共同建立研究項目……這是可以雙贏的方法。
2.加強與其他藝術的合作與交流
名家們所處的時代有普遍性和共通性,因此名家紀念館(藝術館)的資料和資源有較多的重疊性,如何建立資料共享、平臺互通的渠道非常重要。許多新的研究方向就是在這些交叉領城誕生,很多有意思的展覽活動也會更容易開展。但在這里要強調的是應該緊緊圍繞硏究核心來開展合作與交流,而不要流于表面形式。
3.加強與社會資源的互動
當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其他非藝術機構都愿意參與到文化藝術的活動中來。我們在很多大的美術館的運營中就可以看到這點。如何能將這些社會資源與我們結合,是值得我們好好研究的課題。每次出國參觀各地的名家紀念館(藝術館),我都會頗有感觸。他們在與社會大眾的互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得到了社會各界力量的幫助與饋贈。我并不認為中國的企業缺乏對文化的熱情與善心,而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并沒有真正提供能夠吸引他們的足夠好的項目和能把項目做好的有執行力的團隊。
4.充分利用現有的網絡平臺
信息化的時代給予了大家可以不怎么花錢就可以得到的宣傳平臺,可很多機構卻沒有很好地利用和拓展它們。網站、微信、app、二維碼、移動終端服務等等手段,在名家紀念館(藝術館)的普及中寥寥無幾,目前也僅限于少數大館能很好地使用。我們不應該回避這些“短板”,應該想辦法迎頭趕上。
四、名家紀念館(藝術館)
修煉內功的重要性
與其他綜合性美術館、博物館不一樣,名家紀念館(藝術館)的生命在于如何讓名家在各個時代發揮其傳承與創新的能量。因此,我們更應該首先把內功修煉好,才能對外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1.充分調動館內各個員工的主動性,打破傳統的人才管理模式
名家紀念(藝術館)普遍人手較少。如果按照傳統的人才管理方法,每個人只做其崗位單一化的工作,很多項目開展起來是很難的。如果能調動起所有員工的積極性,并不要區分各個部門和單一化工作,而是以項目來分組工作,每個人都會有更好的參與感和成就感。對小團隊的運營來說,這個方法更為有效。
2.重視基礎工作的開展
名家的資料收集和整理工作是機構內功修煉最基礎和最核心的工作。這是一切上層建筑建立的基礎。但這恰恰是最枯燥、最不出成果的工作,并且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和持續工作才能積累出成果。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往往就能決定最后項目策劃出來的深度與廣度,也是奠定機構是否能被業內及社會認可最重要的基礎。
3.注重每一個項目活動的品質
文化藝術來不得半點粗制濫造!如果我們對每個項目沒有精益求精的態度,不追求完美,我們還能傳出“真、善、美”,還能試圖影響大眾對藝術的審美嗎?藝術文化不能被過度消費和表面化,不然就沒有了品格,沒有了高貴,沒有了仰望,沒有了美!
“少即是多”,讓我們暫且從層層被包裹的外衣中剝離出來,不要去隨大流。從專心致志做好本質的事情開始,相信我們不僅能感受到專注的愉悅,同樣也能在不久的將來收獲豐厚的碩果。
宋珮(作者系宋文治藝術館館長、宋文治孫女)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