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2
黨領導的工人斗爭成為不同時期藝術家們刻畫和表現的重要內容。如方增先創作的油畫《喚起工農千百萬》,塑造了青年毛澤東到安源路礦深入基層宣傳革命思想的場景,作品一經問世就引起廣泛關注。劉春華在20世紀60年代創作的《毛主席去安源》被大量印制,單張彩色印刷數量累計達9億多張,被認為是“世界上印數最多的一幅油畫”。此外,侯一民創作的油畫《劉少奇和安源礦工》《毛澤東和安源礦工》等,也是中國現當代油畫創作的經典之作。
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組織的一場大型的罷工運動。侯一民創作的《劉少奇和安源礦工》,以強有力的油畫表現語言向人們展現了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覺醒的煤礦工人在黨的領導下,毅然決然地走上維護自身權利的斗爭,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極強。從整體來看,劉少奇位于畫面的中央,而不同年齡的礦工手持采礦的各種工具,在他的帶領下正沖出礦井。在構圖和人物安排上,畫家巧妙利用了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疏密和松緊的關系,將畫面前方大面積的空白與中間密集的人群形成對比,于是,背景上少許的留白與前面鐵軌路面的空白就構成了一種呼應關系。整個作品中群像的表現,在構成與組織關系上非常合理。可以說,作品既突出了中心人物劉少奇的領袖形象,同時也兼顧到領袖與工人群眾的關系。在這里工人群眾絕不是領袖人物的簡單陪襯,而是一股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
開灤五礦工人同盟大罷工在中國工人運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路璋的油畫《醒獅》,將這一時期的罷工運動展現得淋漓盡致。饑寒交迫的工人集結在鐵路旁,身后汽笛如同“醒獅”般怒吼,工人赤著背臥在鐵軌上,臉上表情凝重,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進一步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力量,擴大了黨在全國人民心中的影響。劉健、黃俊、花俊以這一題材創作的國畫《二七風暴》就是依據這一史實創作的。作品中工人如洪水般熙熙攘攘,手持橫幅前進,面對反動軍閥的淫威,絲毫沒有懼色。畫面的背景是已經停產了的工廠,工人們互相勉勵,高喊著口號,形成排山倒海的效果。畫面背景用墨色渲染,暗示出在軍閥的破壞下這次運動的命運。藝術家用線條和墨色暈染等繪畫語言把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塊狀構圖使得工人隊伍具有不可撼動的力量。
由傅中望、李三漢、王昇、郭雪、安維秋、李江共同創作的青銅雕塑《京漢鐵路大罷工》,被安置在武漢的廣場上。該作品以老式火車頭為載體,刻畫了罷工人群各異的姿態神情,營造出工人們正式宣布罷工開始、被鎮壓前夕的歷史氛圍。作品的整體布局是由火車頭向后縱向延伸,通過站在火車上的罷工領袖與工人群眾營造出罷工的氛圍。人物分上下兩層排列:火車頭上面站立著林祥謙、施洋等幾個罷工領袖,后面為糾察隊長曾玉良;左右兩邊和車廂內是罷工工人。在火車頭前面,則呈現出一個矛盾的空間:零亂的枕木、罷工領袖、罷工工人,以及作品前面看不見的、與之對峙的軍警。總體上,這一創作還是寫實的,只是根據表現需要,采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作品中,除領袖人物,作為工人運動的主體,工人形象也被反復地刻畫,在畫家筆下,工人階級積極、樂觀、充滿力量,有著舍我其誰的犧牲精神。在黨的領導下,工人階級在不同時期,也有著不同的精神、形象和內涵。工人,作為社會勞動大眾的代表性群體,是中國寫實繪畫的重要素材,是藝術家樂于刻畫的對象。時代不同,畫家筆下的工人形象也有所差異;形象的差異,反映了時代變化和社會變遷。但在變化的工人形象背后,是工人不變的品質——樂觀、積極、充滿力量。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