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8
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中國的美術館建設蓬勃發展。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視美術館專業化建設,舉辦全國美術館優秀項目評選、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國家美術作品收藏和捐贈獎勵項目、全國美術館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等一系列項目活動,以政策保障和專業指導的有力支撐,推動全國美術館健康發展。全國各地各級美術館以其鮮明的審美文化特色,在弘揚主旋律精神、為國家典藏藝術精品、引導服務藝術家創作、塑造城市文化精神、搭建文化藝術交流平臺、為廣大公眾提供優質公共文化服務等方面持續發揮獨特作用。
發展永無止境,奮斗未有窮期。美術館事業是緊密連接中華傳統文化與時代最新精神創造的重要紐帶和展示平臺,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面向歷史與未來的兩極,在“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們走進美術館,觀察美術館的專業發展進程,梳理近年來美術館事業建設成就,展望一個值得期待的大美未來。
“如果說,即將到來的牛年春天是一首激情澎湃的歌,那么耕耘者就是最美麗的音符。我們贊美耕耘者,他們是平凡而偉大的人民;我們感恩耕耘者,他們是可親可敬的人民。”談到近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的新年展“美在耕耘”時,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如是說。“這里有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耕耘者最牛”“牛年到,來美術館沾沾‘牛’氣”……這些媒體的報道、觀眾的留言,也讓人看到,這既是一個喜氣洋洋的賀歲展,更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主題展,對于度過艱難的2020年,迎來“十四五”開局之年的中國人來說,這樣的主題策劃,自然有著別樣意味。
的確,關心美術館事業的人們會感受到,近年來,美術館界在展覽策劃等方面的主題意識更加明顯,無論是重要的時間節點,還是關涉重大社會民生、文化事件的議題,美術館都不會缺席,美術館的展覽活動都不可或缺。正是這種“不缺席”,讓美術館在弘揚時代主旋律上發揮著特殊作用,也讓美術館對藝術生態的影響越發重要。
擔當使命
講述大時代的美術故事
美術館的發展與國家的偉大歷史進程不可分割,與時代同頻共振,與人民同心同行,是美術館的自覺選擇。近年來,各地美術館自主策劃了許多倡導主旋律、反映時代風貌,具有鮮明特色的藝術精品展覽,展現了中國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當代文化,弘揚了中國人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的精神。
在黨的十九大召開之際、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深圳特區建立40周年等每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各地美術館都結合典藏資源,結合區域美術特色,策劃推出一系列重要展覽項目,充分發揮出美術館作為窗口、陣地和平臺的作用。
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美在新時代”——慶祝“十九大”勝利召開中國美術館典藏精品特展,日參觀量突破2萬人次,甚至出現觀眾排隊長度超過2公里的現象,成為轟動京城的美術盛事;舉辦“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美術作品展”,一度成為“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打卡”必選場地。中華藝術宮策劃推出“慶祝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從石庫門到天安門’上海美術作品展”,自2017年10月開幕以來,先后兩次延長展期,展出半年時間,接待觀眾110萬人次,創下多項紀錄,成為上海全市黨性黨課教育的特色品牌,被媒體稱為“一個紅色磁極”。
2019年,圍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各地美術館拿出“看家本領”“藝術家底”,一系列精彩展覽反映了畫卷上的共和國故事,也反映了美術館人的家國之情。廣州藝術博物院特別策劃了年度重點展覽“閃光的足跡——廣州藝術博物院藏革命歷史題材美術作品展”,突出地域歷史文脈的梳理,以50余件經典革命歷史題材的美術作品,讓觀眾回顧革命先烈們所走過的閃光足跡。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策劃推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展”“人民的紀程——主題性與紀念性雕塑大展”等,北京畫院美術館推出了“京彩70年繪畫精品展”,江蘇省美術館推出“我和我的祖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百家金陵典藏作品主題展”等一系列不同規模、各種題材和形式的展覽,這些不僅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紀念,也是對當代中國美術發展進程的學術梳理與回顧。
繼2018年“大潮起珠江——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能量——改革開放40年山東美術發展成果展”等一系列回望改革開放40年輝煌歷程的主題展覽之后,2020年,圍繞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又有不少聚焦改革開放主題的美術展覽呈現在觀眾面前。特別是作為立足特區的美術館,關山月美術館把深圳本土藝術家的成長作為關注對象,由此推出的主題展覽,以具體的人和作品反映了時代的深刻變革。深圳美術館策劃舉辦“窗口效應——深圳美術館監管初期的經營與收藏·研究專題展”等,也從歷史的細節入手,以專題化、學術化、深入化的研究,在不同層面展現了深圳發展的歷史變遷。這些主動策劃,讓美術館成為謳歌改革開放,抒發特區情懷,展示社會新風,描繪美好生活的美麗窗口。
引領創作
記錄同心同行的堅強步履
作為藝術的殿堂,美術館不僅是藝術精品的收藏之地,也必須樹立引領藝術創作的風向之標。一大批優秀美術作品創作完成之后,通過美術館的平臺展現給世人,發揮提振信心、凝聚人心的巨大作用。
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全國人民都投入到這場抗疫阻擊戰中,藝術家們以筆為武器,創作了大批抗擊疫情、復工復產題材的美術作品。為了更好地發揮主旋律作品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重要作用,全國各地美術館紛紛甄選藝術精品,用心策劃推出一大批抗疫題材美術作品展。重慶美術館主動向廣大美術工作者發出倡議,呼吁、組織他們以多樣的創作形式,謳歌戰斗在前線的先進人物。先后推出了10多期線上主題創作展覽和線下系列展覽,展出一大批油畫、國畫、版畫、雕塑、宣傳畫、水粉畫、剪紙、漫畫、插畫、速寫等不同形式的抗疫美術佳作。福建省美術館依托微信公眾號搭建“線上展館”平臺,推出了福建藝術戰疫系列展覽,反響熱烈。福建省美術館館長邱志軍表示:“疫情期間,藝術家們紛紛通過創作來歌頌抗疫一線的英雄。福建省美術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單位,應該為他們提供一個展示平臺,讓受眾感受到作品里傳遞的正能量,為社會各界攜手抗疫、增添信心。”
2020年是我國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脫貧攻堅戰的勝利是國家的勝利,更是人民的勝利。圍繞脫貧攻堅主題,美術家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畫筆留下了偉大的時代印記。美術館結合館藏資源,加之藝術家最新創作,精心策劃推出涉及攝影、油畫、版畫、連環畫、漫畫等多種形式藝術的主題展覽,生動描繪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各族人民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涌現出的先進人物、感人事跡和場景,講述了一個個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故事,記錄了中國人民共謀發展的偉大成就。其中,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以美扶智——中國美術館脫貧攻堅美術作品展”以550余件(套)展出作品的龐大規模,表現了脫貧致富、生產建設、教育醫療、扶貧救災等主題,堪稱一幅脫貧攻堅的巨型長卷。對于這樣的主題策劃,吳為山深有感觸,“文藝就是要為人民畫像、為時代立碑。作為國家美術館,如何在黨的領導下積極做好以美扶智,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時代命題。這些作品源自生活,生機勃勃,是現實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結合,更是美術家們以大美化育大眾的歷史見證。”他說。
化育精神
用美的力量連接萬千大眾
作為連接藝術與大眾的橋梁,在新的傳播生態中,美術館面臨著不一樣的機遇與挑戰。主旋律作品包含著豐富的時代內涵和歷史信息,具有感染、鼓舞和激勵人心的力量。但是,在當前藝術形態混雜、傳播渠道不斷創新的當下,如何令優秀的主旋律作品發揮出巨大的精神力量,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展覽就可以做到的。展覽之外,在宣傳推廣上的精心策劃和組織不可或缺。
2018年,江蘇省美術館在南京長江大橋建成50周年之際,策劃了廣受關注的“大橋記憶——南京長江大橋主題藝術作品及史料巡展”,該展以豐富的作品、獨特的展陳方式,為觀眾建立了一種可視化的城市記憶。2020年疫情期間,館長徐惠泉為該展錄制的展覽解讀視頻,經過線上公教的形式再次推廣,獲得了眾多觀眾的肯定和贊揚。而這也成為江蘇省美術館在閉館的50多天里網上展廳、線上直播、線上讀書會、線上視頻導賞等諸多創新性舉措的內容之一。
2020年3月,浙江美術館聯合浙江省婦女聯和會、邵逸夫醫院和中國美術學院策劃推出了“看見她們的面容”活動,藝術家與親歷抗疫的護士醫生面對面寫生創作,并在展覽后捐贈給護士和醫生。浙江美術館館長應金飛介紹:“這次活動獲得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僅人民網就獲得了1600萬人次的關注,這是一場創作者與創作對象的對話,也是一次藝術與公眾的鏈接。因為深挖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因素,就不再是形式上的歌頌,而是具有了深入人心的力量。”
不得不說的是,疫情也從一個側面推動了美術館的科技化、網絡化發展。可以看到中國的各美術館紛紛積極探索美術館與融媒體平臺、數字文化企業合作,運用5G、VR/AR、人工智能、多媒體等數字技術開發館藏資源,發展“互聯網+展陳”新模式,打造一批美術館數字化展示項目,還有一些美術館開展虛擬講解和交互體驗等數字化服務,提升美育的普及性、便捷性。大力發展云上展覽,探索線上線下同步互動、有機融合的辦展新模式,支持展品數字化采集、圖像呈現、信息共享、按需傳播、智慧服務等云展覽研究與應用。
新冠疫情以來,中國美術館組織策劃“向醫務工作者致敬”“為抗疫而塑”“大美勞動者”“崇高的信仰”等4場云上展覽,除了該館經典藏品外,同時組織了藝術家新的創作,展覽推出不久,僅“崇高的信仰”作品展在“學習強國”客戶端便獲得300余萬閱讀量、點贊4萬余個。據介紹,為更好地激發社會正能量的藝術傳播。2020年,該館還開通了學習強國、央視頻、人民號3個平臺的官方賬號,與學習強國平臺展開全面合作,與中央電視臺合作推出“打開藝術之門”系列視頻,讓觀眾足不出戶看展覽,隨時獲得美的精神愉悅。
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環境,美術館如何不斷適應新環境,經受新考驗?充分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做好藏品數字化和線上展覽項目,體現互動性,增強參與性,發揮智能化,打造科技賦能的“智慧美術館”已經成為美術館的必然選擇。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100周年華誕,也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美術館事業將迎來黃金發展階段,“我們要從國家全面實施文化強國戰略的全局高度、戰略高度,全面審視中國美術館發展的‘時’與‘勢’,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敏銳把握、牢牢抓住事業發展的黃金期。”吳為山說。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