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8
姚孟起《書學憶參》曰:“意居筆先,形隨法立。”項穆《書法雅言》曰:“書之心,主張布算,想象化裁,意在筆端,未形之相也。書之相,旋折進退,威儀神采,筆隨意發,既形之心也。”這里,無論是姚孟起所說的“意居筆先”,還是項穆所言的“意在筆端”,都涉及“意在筆先”的觀點,項穆還談到“想象化裁”和“筆隨意發”,即重視書法學習和創作中的想象和聯想。他們這里所涉及的“意”,和衛夫人及王羲之所談的“意”有所區別,不僅指書法作品的“形質”,而且包括了作者的創作“意念”以及“意”和“法”的關系。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曰:“意在筆先,實非易事。窮微則奧,通乎神解,方到此高妙境地。夫逐字臨摹,先定位置,次玩承接,循其伸縮攢捉,細心體認,筆不妄下,胸有成竹,所謂意在筆先也。安能如筆在意先者之超然玄箸哉?”這里,朱和羹談及了“意在筆先”與“法度”的關系問題,他仔細分析了“意在筆先”的具體法度,只有“定位置,講承接”,才能“筆不妄下,胸有成竹”,做到“意在筆先”。最后朱和羹還提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觀點,即他認為“筆在意先”比之“意在筆先”,更超然,更玄箸。我們認為,書法創作無論是“意在筆先”還是“筆在意先”,皆有一個“意”字,這個“意”我們應該宏觀地去理解,它既包括書法家的意愿、意向、想象和聯想,亦包含書法作品的形質和法度,如執筆的方法、用筆的特點、墨色的變化、字形結構以及章法布局等等,既有內在的“意”,也有外在的“意”,“當是人的秉性、學養、功力、法度,以及臨書時之情緒、感悟諸因素的總和”。
在具體的書法創作實踐中,一般會遇到這樣幾種情況:為了給某一項重要的書法展覽會投稿、為了給某位朋友贈送一幅作品、平時自己自由地搞創作、參加一個書法筆會、一次書法講座之后的示范等。這里因不同的創作環境、不同的內容要求、不同的創作心態,自然會產生不一樣的作品。作品的質量、品位、內涵都會有一些差別。給書法展覽會投稿,都希望入選或獲獎,專業性要求比較高,所以心里有壓力;給朋友寫作品,完全是為了友誼,大多數是面對外行而為,心情比較放松;平時自己搞自由式創作,為了個人展覽積累作品,感到很愜意,有成就感,無拘無束;各類書法筆會,雖然多為應酬,有時只是機械復制、操作而已,但我們卻不可掉以輕心,因為這其實是書法家在暗中較量,進行心理和技術的比試;書法教學或是一次書法講座之后的示范,則帶有一定的指導或示范特點,主要靠平時的積累,面對學生或聽眾,也有一定的心理壓力。
這里要說上述情況中有“意在筆先”的是自己平時的自由創作,才會做到所謂:執筆圓暢、筆法有度、布置合宜、紙筆精佳、變化適懷。正如顏真卿在《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中談到請教張旭時,張旭云:“妙在執筆,令其圓暢,勿使拘攣。其次識法,謂口傳手授之訣,勿使無度,所謂筆法也。其次在于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紙筆精佳。其次變化適懷,縱舍掣奪,咸有規矩。五者備矣,然后能齊于古人。”當我們進行自由創作時,完全可以做到心態自然,意在筆先,精心選擇好要書寫的文學內容,達到梁同書在《頻羅庵書畫跋》中給我們所描繪的書法創作的理想境界:“學書無他道,在靜坐以收其心、讀書以養其氣、明窗凈幾以和神;遇古人碑版墨跡,則心領而神契之,落筆自有會悟。”窗明幾凈,凝心養氣,臨帖閱讀,落筆有源,這是何等的人生高妙境界。這時我們完全可以從容不迫地選擇書體、預想字形、布置間架、設計章法,包括題款、用印等,都可以進行預設和謀劃,做到心手相應,筆墨俱佳。
至于一般的書法筆會或書法教學時的創作示范,偶爾也會遇到有“意在筆先”的情況,由于環境特殊,時間短促,使你根本來不及有任何的思索和考慮,在眾目睽睽之下上去就寫,這時我們主要依靠平時的實踐積累。我們事先應該有所準備,寫什么內容,用什么書體,橫寫還是豎寫,寫大字還是小字?包括怎樣落款、蓋印等,都要預先考慮好,不要臨陣搞得手忙腳亂。書法筆會的榮譽感很重要,這其實是一種潛在的書藝水平的展示和比賽。書法教學的示范性和引導性更重要,面對學生或聽眾,我們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成竹在胸,要揚長避短,充分表現自己的風格和特點,才能進入狀態,揮運自如,創作出好的作品來。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