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8
“社交距離”
讓美術館公教陷入停滯
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美術館都受到了“社交距離”的重要影響。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的“拉斐爾和他的朋友們”、德累斯頓古代大師繪畫陳列館的“拉斐爾的掛毯藝術:靈感與再現”,英國國家美術館的“拉斐爾”等,均未能按正常計劃展出。在世界各地為紀念拉斐爾逝世500周年所推出的重磅展覽中,尤以羅馬奎里納勒博物館的重磅展覽“拉斐爾1520—1483”最為可惜。這場有史以來最大的拉斐爾回顧展,也是2020年全球最受矚目的展覽之一,僅投入的保險費用就高達40億歐元,但這場超過200件拉斐爾原作的重要大展僅與觀眾見面3天就被迫緊急叫停。
2020年3月18日,美國博物館聯盟向美國國會發出公開信,要求國會為非營利性博物館分配至少40億美元的資金。信中說道:“博物館行業每年為美國經濟貢獻500億美元,提供超過72萬個工作崗位,因為疫情引發的閉館可能使成千上萬的工作人員失去工作。如果得不到大量、立即的資助,30%的博物館將不會重新開放。”公開信在美國博物館聯盟官網首頁置頂公布,并鼓勵會員成員單獨發給當地立法委員要求支援。
為應對疫情,本計劃在今年慶祝150周年生日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開其減薪和裁員計劃,館長馬克思·霍萊恩與首席執行官丹尼爾·魏斯自愿縮減20%的工資,還有11位高層員工將降低10%的工資。由于觀眾接待需求銳減,公共服務部門和公共教育人員成為各大博物館減少開支的首要目標,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對外宣稱將裁減博物館觀眾服務與零售部門26%的員工,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甚至終止了與自由公教人員的合同。
疫情持續挑戰
激發公教新思路
與此同時,關閉的展廳和延長的展期也為美術館公共教育人員爭取了更為充分的時間,激發出了新的思路。羅馬奎里納勒博物館在閉館后不久發布了制作精良的13分鐘展覽導賞視頻,使世界各地那些本就無緣觀展的觀眾大飽眼福。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甚至為在疫情期間大熱的任天堂NS游戲《動物森友會》推出其館藏的19世紀英國著名藝術家威廉·莫里斯的5款設計壁紙,在年輕觀眾中增持好感度。
縱觀全球疫情,中國在疫情防控中的體制優勢正逐漸顯現。在博物館界,相較于世界知名博物館和國內活躍的民營美術館,由于財政和人員的相對穩定,中國公立美術館將在一段時間內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浙江美術館自2020年1月末至3月末閉館近70天后,重新開放的限流人數從600人/天逐步增至4000人/天,2020年全年參觀人次27萬余。以“無界之歸——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為例,在2019年12月,該展覽的日均參觀量在3000人至6000人之間,美術館重新開放參觀后,主辦方將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延期至5月19日,使有效開放日比原定展期多出4周,而觀展流量也慢慢恢復到了疫情前的日平均水平,這也是大多數美術館在重新開放后做出的選擇。因國內美術館與博物館不同,展示空間多以臨時展覽為主,相信展覽節奏放慢、展期相對延長會成為后疫情時代的常態,相比策劃新的展出內容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延長展期所增加保險和設備租賃的費用要劃算得多。
同時,明顯降低的專場教育活動頻次和集中使用的經費也使得公共教育活動策劃得更為充分。如浙江美術館為配合“仙華雙甲——吳茀之、張書旂誕辰120周年特展”,籌備近3個月時間,聯合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傳媒與人文學院新聞傳播學系的師生團隊,加入展覽和公教活動工作中來,承擔了展覽中數字媒體技術工作的運用,在展廳內打造了“夢回浦江”“聲音劇場”“西湖尋影”3個公眾互動區,給觀眾以嶄新的觀展體驗,并最終獲評“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優秀項目”。
“云端”“聯動”
促進加深互動體驗
國內大批美術館重新開放后,在閉館期間大批誕生的線上展覽熱潮一度冷卻。由此可見,引導公眾為數字化藝術教育資源付費還有很長的路程,而為美術館引入潛在的新收入,也對線上資源的開發和技術人才引進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社交距離”期間,公眾對大量涌現的網絡知識資源和即時分享體驗的高度參與熱情卻意外使得相對投入較少的策展人直播導覽、云端講座和全球聯動的美術館公共教育項目收效甚好。如2020年4月“博物館之花”云贈花活動分享計劃就在推特上悄然展開,幾百家藝術機構以此為標簽分享館藏的花卉作品,形成了世界范圍的公共教育項目,為疫情期間的人們帶來藝術的慰藉。
浙江美術館也適時推出了“盒子里的美術館”藝術計劃,和多位藝術家聯名發起線上公共教育項目,以正面的姿態,對“社交距離”下藝術何為、公共教育何為作出積極回應。活動以藝術家聯名白盒為載體,每期邀請一位嘉賓做客“盒子里的美術館”,與公眾展開空間對話,分享藝術的故事和人生體悟。盒子內容從中國傳統書畫、當代藝術作品衍生,廣泛地覆蓋生活美學。同時,浙江美術館的“美術館之友”還可通過線上積分的形式兌換教育盒,將美術館“打包”帶回家。這些更為深入的訪談和交流將彌補公眾無法到場觀展的遺憾和線上展廳看展的疏離感,使藝術家和公眾的交流更具現場感和個性化。
同時,“秋蕊香——齊白石黃賓虹花鳥畫展”“仙華雙甲——吳茀之、張書旂誕辰120周年特展”“嶺上多白云——紀念汪曾祺誕辰百年書畫展”等在浙江美術館展出期間,美術館還與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合作,結合齊白石、黃賓虹、吳茀之、張書旂、汪曾祺等藝術家的中國花鳥畫創作,舉辦“觀物:中國花鳥畫的創作與研究”系列學術講壇。在為期一個月的時間內,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舉辦了33場學術講座,討論花鳥畫的創作及其相關研究,思考與花鳥畫密切相關的哲學、美學以及文學等領域的問題。系列學術講壇打破了空間阻隔,與公眾在線上線下共同展開討論,構建無墻的學園,并由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正式出版同名論文集,梳理學術觀點,通過“盒子里的美術館”項目在更廣泛的觀眾群體中開展大眾美育普及。
應對“社交距離”
美術館公教大有可為
在此次疫情之前,美術館的數字化展覽展示更多是為了適應互聯網時代的需求,在更廣泛的空間內為展覽進行宣傳,通過免費分享的手段吸引人氣,并在觀展過程中增加互動和趣味性。當全球文化場館的寒冬悄然而至的時候,國內美術館卻迎來了轉型期的特別機遇。疫情后,許多美術館紛紛成立新的信息部門,不僅加大其在官方網站、微信、微博的運營投入,也嘗試通過在抖音、小紅書、B站、大眾點評等數字平臺上的形象展示,為美術館導入新的觀眾群體。同時,隨著國內美術館當代藝術展覽的互動裝置、空間展演及公共藝術作品數量不斷增多,觀眾已經成為當代藝術作品展示的重要一環,對作品呈現的完成度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公眾與美術館的緊密關系正進入前所未有的時期。
積極應對“社交距離”,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打造新的互動場所和交流手段,相信美術館的公共教育將大有可為,并將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整體融合走得更遠。
(作者系浙江美術館公共教育部主任)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