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6
壹
李叔同俗書 1918年8月之前
這就是李叔同臨的《魏靈藏造像》
可以對比一下:
李叔同出家以前臨摹過的,可不止有這么點,《石鼓文》《嶧山刻石》《天發神讖碑》一系列的魏碑造像,唐宋名書家的各種墨跡,可以說樣樣都有,學什么像什么!
一度在上海的《太平洋報·畫報》霸屏,畫報,成了李叔同的個人書法連載。
可以說是融會了古今,兼用了方圓。
篆書,學鄧石如,筆力健勁,氣勢沉著。
隸書,學楊峴,方圓兼用,方筆棱峭,圓筆輕細。
大字楷書,線條粗重方硬,結體茂密開張,北碑之風躍然紙上。
這是“俗書”時代的“絕筆”,明顯受到了鐘繇、二王的影響。
行書,學的是蘇軾黃庭堅,蘇的寬扁結體,黃的開張用筆,也是學了個十足十。
貳
弘一法師 · 僧書 “弘一體” 1918年后
李叔同出家后,就變成了弘一法師,一個虔誠的律宗苦行僧!
他的書法,也開始一步步磨掉了鋒芒,洗凈了鉛華。
這五年多(1918年秋—1923年),弘一還沒有走出“俗書”路子,北碑還是他書法的核心,《張猛龍碑》碑陰書法,帖學中的圓筆的運用,讓北碑方筆的剛猛,慢慢減輕。
這四年(1924—1927),弘一在印光的啟發下,借鑒魏晉小楷,北碑風氣終于被徹底打破,楷書新風格開始悄然形成:平靜、沉穩而恬淡。
不過,這只是正經創作的時候,寫給朋友的信札可不是。
筆飛墨舞,輕松自如,在佛門斂去的藝術家氣質,表露無疑。
具足大悲心(1929)
佛號(1930)
這一個五年(1928—1932),變法,探索,終于早期的“弘一體”成形了。面目雖已清晰,卻還左右搖擺:有時剛性猶在,有時一味恬靜。
這十年(1933—1942),弘一書法成熟了,煙火氣一步步褪去,慢慢寫出了佛系的自我。書法風格極其統一,即使有,也只是豐腴到疏瘦的漸變。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