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 馮長海 張俊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這句話的意思有多個角度,但是在做學問的人看來,這個解釋更為中庸:有智慧的人,思維活躍,偏重于從水的靈動中感悟;老成持重的人,內心沉靜,經常會像山一樣沉思;所以要學習智慧者的敏捷,要體會穩重者的安詳。
作為生于河南省孟津縣、成于湖北武漢市的藝術家——李建剛先生,血脈中都體現著對于山水之間的感悟。
一種是來源于他的生地孟津,這里自古就有河圖和八卦,以及由此而來的《易經》,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其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文化已融入中國人的脈管里,讓李建剛先生從藝之始,就開始用文化的眼光去審視、去思考,以至遠游他鄉,總是對故土的山川執著探微。
一種是來源于他成就于此的武漢市,煙波江上的壯麗、日暮長河的奇觀、九曲環繞的水鄉、層層相望的梯田,登黃鶴樓可遠望三國風云,臨木蘭山可遙思南齊故事,步東湖可觀水波瀲滟,入歸元可聞凈地禪音,每天穿行于大街小巷,游走于江畔湖邊,自然得水的靈動、水的激情。
對山水的感悟,又是藝術家最深層次的情感沉淀,在這里有共性的觀察,有個性的感悟,有特色的表現。所以山水畫、家鄉情、自然觀就成為中國畫藝術獨立于世界美學語言的基礎,就成為中國藝術家用獨特水墨表達自我的基礎。
李建剛先生深得水墨要意,一方硯臺,一筆水墨,勾勒出滿紙風光。仿佛見到了故人山莊,“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讓這些詩句躍然于腦海。
一潑一點,一皴一染,將寫意與抽象完美結合,加上借鑒西方繪畫中的色彩運用,在意境豐富的同時,增添了很多油畫、水彩、水粉,乃至版畫、素描的趣味性,一會兒色彩絢爛,一會空間穿插,一會矛盾交錯,一會塊面相融,有西方的特點借鑒,有東方的水墨韻味,二者即平衡和諧、又表現自然。
在中國畫中,田園、山川、水云、老屋等,都是極具文人畫特點的,代表著文人對于自然的認知,有深厚的東方血統,所以,李建剛先生一直堅持非經驗創作方式,注意寫生、寫意,喜歡到自然山水中去創作,讓自己“多歷山川,廣開眼界”,在自然中找到“境能奪人,情景入妙”的創作狀態。
先生強調物象之外的氣韻意趣,喜歡表現超乎一般的內心精神。
正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先生山水田園的自然之樂,是得之于心而寓之“畫”也。
所以讀李建剛先生的畫,最耐人尋味之處,不僅是表現作品本身的技法,而是蘊藏其中的豐富創作內涵,讓人讀之有感、品之有悟,特別是在他多種多樣的水墨表現中,無論是渾厚華滋、還是輕盈靈動的,亦或是率意潑染的,都能把觀者瞬間打動,直接將其帶入藝術家創造的語境中。
中國山水田園的水墨作品,都有著深厚的文化、情感、技法的多重積淀,而且誰的積淀越淳樸,誰的作品底蘊就越耐人尋味,其包含的情節和趣味,就顯得格外超脫。
再看李建剛先生的作品,就是在水墨營造的氛圍中,貫以豐富的想象和情感的律動,我們才能體驗到藝術家發自內心的傾訴、慰藉與啟示。
更多作品欣賞: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