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国产乱子伦清晰对白视频_欧美色中色_好看的国产精品_一区二区免费电影 - 亚洲视频第一页

爭勝古人——兩文敏一大千

2019-02-21

文章來源:美術報|0
1042次瀏覽
原標題:爭勝古人——兩文敏一大千

明  董其昌  燕京八景圖冊之舫齋候月

中國是個“好古”的國家,“尊古法制”成了一句口頭禪。黃賓虹:“唐畫如曲,宋畫如酒,元畫如醇。元畫以下,漸如酒之加水,時代愈近,加水愈多,近日之畫已有水無酒,故淡而無味。”這是絕對的崇古論。米芾《論書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轍,徒成下品。張顛俗子,變亂古法,驚諸凡夫,自有識者。懷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時代壓之,不能高古。高閑而下,但可懸之酒肆。折言光尤可憎惡也。”也是以古為準。宋代郭若虛“論古今優劣”:“若論佛道人物,仕女牛馬,則近不及古;若論山水林石,花竹禽魚,則古不及近。”所言正是唐宋之別,一語中的。這是畫論中少見的客觀評鑒。若以個人為言,傳統的儒家教育,總是教人處世要溫良恭謙,謙虛是做人的原則。從書畫的創作,敢說自己超越古人,史上幾乎難得一見,有之“兩文敏一大千”。

趙孟頫:“自謂不愧唐人”

書畫學習的過程中,取資于往古先賢,求得“古意”,往往被視為能出“新意”。“汲古潤今”仍被高舉為法門津渡。“汲古潤今”,趙孟頫(1254-1322年)的畫論,提出“古意”一語。對“古意”的詮釋,已非新題。還是列舉趙孟頫的自我題辭,以為論述。

趙孟頫自題《雙松平遠圖》:“仆自幼小學書之余,時時戲弄小筆,然于山水獨不能工。蓋自唐以來,如王右丞、大小李將軍、鄭廣文諸公,奇絕之跡不能一、二見。至五代荊、關、董、巨、范輩出,皆與近世筆意遼絕。仆所作者雖未敢與古人比,然視近世畫手,則自謂少異耳。因野云求畫,故書其末。”就此,以“至五代荊、關、董、巨、范輩出,皆與近世筆意遼絕”為“古”。不滿近世,跳躍過近世,取法更古的典范,趙孟頫自謂:“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吾作畫似乎簡率,然識者知其近古,故以為佳。”取古為意,超過時流,進而能勝古否?又說“宋人畫人物不及唐人遠甚。余刻意學唐人,殆欲盡去宋人筆墨。”

更具體的學畫經驗表述,對學習唐人的成就,趙孟頫相當自負,《人騎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自題兩則,其一:“吾自少年便愛畫馬,爾來得見韓干真跡三卷,乃始得其意云。”其二:“元貞丙申歲(1236年)作。畫固難,識畫尤難。吾好畫馬,蓋得之于天,故頗盡其能事。若此圖,自謂不愧唐人。世有識者,許渠具眼。大德己亥(1299年)子昂重題。”自道“自謂不愧唐人”,表示至少能與唐人比肩并席,當然是超越過宋人一代。更進一步,又題:“余自幼好畫馬,自謂頗盡物之性”。友人郭佑嘗贈余詩云:“‘世人但解比龍眠,那知已在曹干上。’曹、韓固是過許,使龍眠無恙,當與之并驅耳”。

這固然是借他人贈言,卻清楚地自許:“曹、韓固是過許,使龍眠無恙,當與之并驅耳”。《人騎圖》拖尾有趙孟頫之弟趙孟籲跋:“當今畫馬,真得馬之性,雖伯時復生不能過也。大德三年(1299年)三月八日子俊書。”這句話,或可視為弟代兄言。趙孟頫是見過李公麟(1049-1106年)的《五馬圖》,有詩:《題李伯時元佑內廄五馬圖,黃太史書其齒毛》:“五馬何翩翩,瀟灑秋風前。君王不好武,芻粟飽豐年。朝入閶闔門,暮秣十二閑。雄姿耀朝日,滅沒走飛煙。顧盼增意氣,群龍戲芝田。駿骨不得朽,托茲書畫傳。”見過此畫,趙孟頫之自許,當是有所自信。

又有趙孟頫自題《紅衣羅漢圖》:“余嘗見盧楞伽羅漢像,最得西域人情態,故優入圣域。蓋唐時京師多有西域人,耳目所接,語言相通故也。至五代王齊翰輩,雖善畫,要與漢僧何異?余仕京師久,頗嘗與天竺僧游,故與羅漢像,自謂有得。此卷余十七年前所作,粗有‘古意’,未知觀者以為如何也?庚申歲(1320年)四月一日, 孟頫書。”是畫此《紅衣羅漢圖》,又是自許超過“五代王齊翰”輩。《人騎圖》來自學唐人“古意”,畫馬能與李公麟抗衡,畫人物超越五代北宋。古意與新情,字面上是相對的,古意可以生新情,新情借古意表述。“古”所指也未必有一定的時段。趙孟頫之學古,“古”是隔代,或者說,南宋代山水、人物,非他所能滿意。單純地說,風格發展到極致,又重回到轉尋更早的源頭,所謂“風格循環”。

“自豪”又“自省”的董其昌

后趙孟頫三百年,同樣謚號“文敏”的董其昌(1555-1636年),于書畫高自標許,更具體地喜與趙孟頫、沈周、文征明對壘。整體的書法史發展,董其昌自豪地說出:“吾書無他奇,但姿態高秀,為古今獨步耳。心忘手,手忘筆,筆忘法,純是天真瀟灑。”具體地置身于時代長流,即便是率爾酬應的書寫,“吾書無所不臨仿,最得意在小楷書,而微于拈筆,但以行草行世。亦都非作意書,第率爾酬應耳。若使當其合處,便無能追蹤晉、宋,斷不在唐人后乘也。”

董其昌自信是一個變局的引領風騷人物。“雖然余學書三十年,不敢謂入古人三昧。而書法至余,亦復一變。世有明眼者,必能知其解者。”這“亦復一變”,該如何說,有明一代帖學,無非籠罩在趙孟頫及實際科考書寫的館閣體。董其昌的書法以“生”以“潤秀”,乃至于“平淡天真”,跳脫了此一傳統。當然董書經過清圣祖康熙的鐘愛,影響成風,該是他生前所未能料及,卻也應驗了這句話。“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然非多見古人真跡,不足以語此竅也!”書寫用墨,墨沈本以勻整為主,董其昌卻注意到書寫時從醮墨的由濕到干,再醮墨的整篇變化。

古來論書都重用筆,殊不知筆須托墨,才能留筆跡。懷素《自敘帖》:“初疑輕煙澹古松”、“古瘦漓驪半無墨”、“馳豪驟墨劇奔駟”諸語即是。“多見古人真跡”才能知墨色,而非墨拓本的黑紙白字所能見。董其昌的用墨觀點,也開啟后來者如王鐸(1592-1652年)一輩的書風特色之一。

對董其昌書學的歷程研究,已是車載斗量,眾所周知,董其昌自述其所以發奮學書:“吾學書在十七歲時,先是吾家仲子名傳緒,與余同試于郡,郡守江西袁洪溪以余書拙置第二,自是始發憤臨池矣!初師顏平原(多寶塔)碑,又改學虞永興,以為唐書不如晉、魏,遂專仿《黃庭經》及鐘元常《宣示表》、《力命表》、《還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謂逼古,不復以文征仲、祝希哲置之眼角比,乃于書家之神理,實未有人處,徒守格轍耳。比游嘉興,得盡睹項子京家藏真跡,又見右軍《官奴帖》于金陵,方悟從前妄自標評。”這段話,充滿著“自豪”又“自省”。

對于趙孟頫,具體地道出:“與趙文敏較,各有短長。行間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趙。若臨仿歷代,趙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趙書因‘熟’得俗態,吾書因‘生’得秀色。趙書無弗作意,吾書往往率意;當吾作意,趙書亦輸一籌。第作意者少耳。”相關于“生”與“熟”,董其昌解釋:“余素不學趙書,以其結構,微有習氣。”因技巧熟練,而有習氣的俗。又有相同的說法,“吾于書似可直接趙文敏,第少生耳。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潤之氣。惟不能多書,以此讓吳興一籌。畫則具體而微,要亦三百年來一具眼人也。”趙與董,都曾致力于學習李邕(678-747年)。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雜書冊》上,董自跋:“學李北海書五十五年矣!初時專習,頗為近之,近復忘其舊學,然時一擬,書亦不落吳興后也。”又“余年十八,學晉人書,得其形模,便目無吳興。今老矣,始知吳興書法之妙。”這些名言,也一樣地充滿著“自豪”又“自省”。

董其昌:“恨古人不見我也”

相對于書法、繪畫一面,董其昌于趙孟頫并無微詞。萬歷癸未(1583年)見《鵲華秋色圖》于項元汴家。董其昌于《鵲華秋色》贊美:“吳興此圖。兼右丞北苑二家畫法。有唐人之致。去其纖。有北宋之雄。去其獷。故曰師法舍短。亦如書家以肖似古人不能變體為書奴也。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曬畫武昌公廨題。其昌。”于跋《宋高宗書七言律詩冊》:“思陵書杜少陵詩,趙吳興補圖,乃稱二絕。趙畫學王摩詰,筆法秀古,使在宋時應詔,當壓駒、骕輩,為宗室白眉矣!甲辰六月(1604年)觀于西湖畫舫。董其昌題。”

于畫,董其昌也未必盡信古勝今,也有今勝古之處。故宮藏明顧正誼《云林樹石軸》,董為題跋:“仲方此畫,自李營丘寒林中悟得,故于迂翁有奪藍之趣。其昌觀于玄賞齋題。”就原畫水平所見,疏樹修篁頑石,顧自題款也仿倪瓚(1301-1374年)書風。董氏此跋難免為友朋相互揄揚之語。鈐印做“太史氏”,當在董氏年四十以后。做于丙申(1596年)的《燕吳八景冊》(上海博物館藏),時年從三十八至四十二,此冊有一段重跋,寫道:“重一展之,總不脫前人蹊徑,俟異時畫道成,當作數圖以易去,以當懺悔,即余亦未敢自謂技窮耳”。自省之中還是以“道成”自期,“道成”所以獨步古今。

早年董氏普遍學習各家,加以閱歷豐富,歸結出:“畫平原師趙大年(活動于1070-1100年),重江迭嶂師江貫道(活動十二世紀初),皴法用董源(十世紀初)麻披皴及《瀟湘圖》點子皴,樹用北苑、子昂二家法,石用大李將軍(653-718年)《秋江待渡》及郭忠恕(活動十世紀)雪景,李成(916-967年)畫有小幅水墨及著名青綠,俱宜宗之。集其大成,自出機軸,再四五年,文(征明1470-1559年)、沈(周1427-1509年)二君,不能獨步吾吳矣!”董其昌試圖用來超越前輩的信念,“再四五年,文(征明1470-1559年)、沈(1427-1509年)二君,不能獨步吾吳矣!”妙方是集各家優點而大成的方法。

元 趙孟頫 雙松平遠圖(局部)

萬歷癸巳(1593年)董其昌在北京見黃公望《富春山居》,萬歷丙申(1596年)收得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于前隔水裱綾,大呼此卷“吾師乎!吾師乎!”

就中何以如此,從實際畫技論,以今日能見董其昌曾收藏董源畫如《瀟湘圖》諸作,所見的畫法是五代北宋時(十世紀)董源的密實作風,恐非董其昌個人畫性與技法所能從容駕御,反而松秀恬和的元四大家畫,才真正讓董其昌畫性都所發揮,尤其是黃公望。就董氏見聞年代序,他是先見王維、趙孟頫、黃公望,后見董源。因此《富春山居圖》入董其昌收藏后,能朝夕相隨。此卷的筆墨,固然“披麻皴”筆法是“吾家北苑”,然而“墨法”的蒙養,該是給董氏更多的啟發與實際應用。董氏自謂“用墨須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于畫、書,用墨之講究,故宮藏董其昌《仿黃公望山水卷》(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款題云:“大癡畫法超凡俗。咫尺關河千里遙。獨有高人趙榮祿。賞伊幽意近清標。董玄宰畫。”董于幅后又自跋:“余得黃子久所贈陳彥廉畫二十幅,(脫一字)及展臨,舟行清暇,稍仿其意,以俟披圖相印,有合處否?丙辰(1616年)九日毘山道中識。董其昌。”在意于對黃公望“有合處否?”所指雖非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目前也不知《黃子久所贈陳彥廉畫》二十幅是何面目,但從本卷的筆墨氣息與《富春山居圖》比較,并無兩樣。可見《富春山居圖》于董其昌筆墨發展之關鍵。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論用墨:用墨須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秾肥。董其昌之擅用墨,其得來自黃公望,上兩卷所顯現的墨“潤”可為說明。張庚論述董其昌用墨:“麓臺(王原祁)云,董思翁之筆,猶人所能,其用墨之鮮彩,一片清光,奕然動人,仙矣!豈人力所能得而辦?”董其昌巨軸《夏木垂陰》(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因水墨的交溶,畫境爽朗瀟灑,生機處處,而這種特征成為董其昌的的特殊風格,然而,與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局部相比對,則知其所來自。

以董其昌之心境,豈能臣伏于人。他頗多與古對話,表現出爭勝古人。常為學者引用的是:“余與文太史(征明)較,各有短長。文之精工,吾所不如,至于古雅秀潤,更進一籌矣!”針對著黃公望,董其昌的《江山秋霽》(美國克里夫蘭博物館藏)董自跋:“黃子久《江山秋霽》似此,常恨古人不見我也。”這用詞典故是中國古已有之的案例。“(張)融善草書,常自美其能。帝曰:卿書殊有骨力,但恨無二王法。答曰:非恨臣無二王法,亦恨二王無臣法……常嘆云:‘不恨我不見古人,所恨古人不見我。’”

董其昌在中國山水畫史發展,最大的貢獻是將山水畫“墨”之美,表現得淋漓至盡。董其昌也建立了抽像的山水空間之美,如《江山秋霽》即是代表作,難怪,董其昌自信滿滿的寫下“恨古人不見我也”的心情。董不愿當“書奴”,又豈可能當“畫奴”。董屢屢高呼“吾家北苑”,但真正的落實于作品上,也是如他自己本相的書法、畫法,某某家云云,祇是意有所指,還是自我的董其昌。董氏59歲(1613年)有名的《論書》親寫本(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他參禪的領悟用之于書法,或者說為他的臨古說法。《論書》中寫道:“哪咤拆肉還父,拆骨還母,須有父母未生前身,始得楞嚴八道之義。”要的是自我本相。是以看董書董畫都作如是觀。

張大千 臨《唐楊升峒關蒲雪圖》

張大千:“老夫自擅傳家筆”

后三百五十年出現了張大千(1899-1983年),一樣集書畫家、鑒藏家于一身。張大千對其部份收藏,曾有兩次著錄行世,一是癸未(1943年)之《大風堂書畫錄》:一是1954年于日本東京出版《大風堂名跡》。

《大風堂名跡》之序言,以自信的口吻寫道:“余幼飫庭訓;冠侍通人。刻意丹青;窮源篆籀。臨川衡陽二師所傳,石濤漸江諸賢之作,上窺董巨,旁涉倪黃,莫不心摹手追……其后瞻摩畫壁,西陟敦煌……一解紙墨,便別宋元,間橅簽贉,即區真贗……世推吾畫為五百年之所無,抑知吾之精鑒,足使墨林(1525-1590年)推誠,清標(1620-1691年)卻步,儀周(1683-1744年)斂手,虛齋(1864-1949年)降心,五百年間,又豈有第二人哉?”這序文,簡略地說到,他個人涉獵的古代名家,宋元以來無所不包,更有古人所未及的魏唐敦煌。此書其后于1978年再版于臺北,大千重序此書,又明言收藏的目的是:“挹彼菁華,助我丹青。”他也清楚地表達,以一己的力量網羅前代名跡,要的是為己所用,大千自己是此中豪杰。

歷史的累積愈來愈深厚,后來者欲居上,大千的學習是追尋走過歷代畫家的步伐,來壯大自己,雄心偉志是以“集大成”的理想為志業。

1920至1930年之間所畫《二叟賞梅圖》,人物的造形應是從任伯年與陳洪綬畫風交融得稿。畫成時即題:“此畫當非任渭長(1823-1857年),輩所能夢見。世無賞音,且以予為妄人矣!擲筆三嘆。婉君(1917-?)保之。爰記。”庚辰(1940年)再題,“老蓮畫出閻立本歷代帝王像,上溯六朝,未落宋元人一筆。近見曹望禧造像,益知其源流所自也。”本幅第一題有此自負的口吻,顯然是上溯陳老蓮(洪綬1599-1652年)的風格,所以說是任渭長,任伯年這一系脈,張大千自認已不為然,因此可以超越任渭長。曹望禧造像是北魏正光六年(525年),正是陳洪綬追隨的六朝古風。

1967年畫《定林蕭散圖》題:“龍眠居士有《定林蕭散圖》,蓋為王荊公居金陵定林陵寺所作也。此圖見之著錄,而墨跡不傳,每欲追橅,以目翳為止,近頃目力稍勝,遂想象為此。效龍眠人物者,以趙鷗波(子昂)、張叔厚(?-約1356前)為嫡傳,此圖雖不能方駕二公,亦未肯與仇、唐作后塵也。丁未春,爰。”畫中的王安石(荊公),以李公麟(龍眠)貫有的玉箸篆白描為之,流暢不失工整,這是正宗的白描法,必與古人爭勝,自信不輸唐寅、仇英,看出大千的自豪。

對于十六世紀所產生的“沒骨山水”,張大千更直接對壘于董其昌。《臨唐代楊升峒關蒲雪圖》指出:“峒關圖董其昌臨本甚多。”這也說出張大千在此時已注意到這種色彩意農厚的“沒骨山水”。本幅與他后來的“沒骨山水”更忠實于董其昌或晚明所有的色彩式“楊升山水”,這可見于樹干與點葉,基本的山水樹石勾勒,還是一般的山水畫法,沒有他后來畫此路風格的強烈敷色。題臨此幅《唐楊升峒關蒲雪圖》:“青綠沒骨出于吾家僧繇,董文敏數臨之,此又臨文敏者,丁亥(1947年)二月張大千。”左方又題詩一首“華堂一代老宗師,瘦樹枯山淡逾宜。誰信峒關蒲雪起,卻從絢爛出雄奇。”好一句“卻從絢爛出雄奇”。這是對色彩的禮贊。1963年《秋山紅樹圖》題:“精鑒華亭莫漫衿,誤將蒲雪許楊升。老夫自擅傳家筆,如此秋山得未曾。董文敏盛稱楊升《峒關蒲雪圖》,而吾家僧繇《秋山紅樹》,實為沒骨之祖。此圖約略似之,癸卯(1963年)六月既望。蜀郡張大千爰。”

這首題詩,說出個大千本人對青綠沒骨的見解是超越董其昌。1949年作,一樣取名《峒關蒲雪圖》,畫的題款,可以說是大千對青綠沒骨山畫的總結表白。“此吾家僧繇也,繼其法者,唐有楊升,宋有王希孟,元無傳焉,明則董玄宰,戲墨之余,時復為之,然非當行。有清三百年遂成絕響,或稱新羅能之,實鄰自鄶,去古彌遠。余二十年來,心追手寫,冀還舊觀,斯冰而后,直至小生,良用自喜。世之鑒者,毋乃愕然而驚,菀爾而笑耶。己丑(1949年)潤七月廿七日爰。”得意之色溢于言中,更巧妙的因與張僧繇同姓,引用唐代李陽冰(721-722年)對秦李斯(?-前208年)的篆書繼承,自詡成就,視董其昌、華巖(1682-1756年),不足觀也。受到董其昌筆下每每說“吾家北苑(董源)”的意念,姓張的大千則是兩個:“吾家張大風(飌)”、“吾家僧繇”。唐之“吾家僧繇”,比董之“吾家北苑(董源)”更古了,連追溯祖先也要調侃一番。

張大千的見聞極廣,見過張僧繇和楊升的畫作或傳稱的作品,吾人不必置疑,然就今人容易得見的諸作,一是和存世的董其昌《秋山紅樹》對比,而更令人想起的是敦煌320窟盛唐《日想觀》山水,必是大千所熟悉的。董其昌雖云“沒骨山水”,畫來還見樹干有勾勒圈葉,山有皴法,賦彩猶是清雅,張大千更是濃重,直接施朱敷白,涂青抹綠,已然如壁畫的重厚,已然非“沒骨”一法所局限。

大千晚年的潑墨、潑彩為世所重,甚至是被認為臻至化境曠古未曾有的自我創作。對此,張氏強調來自唐人王洽(四世紀前半)的潑墨法,《云山圖》自題“元章(米芾1501-1107年)衍王洽破墨為落茄,遂開云山一派,房山(高克恭1248-1310年)、方壺(約1301-1378年后)踵之,已成定格。明清六百年來未有越其藩籬,良可嘆惜。予乃創意為此,雖難遠邁元章,當抗身玄宰。”又是與董其昌對壘。

結語:

清代詩人趙翼(1727-1814),名句(論詩):“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江山代有才人出”,“兩文敏一大千”隔世交鋒,還是如是觀。有為者,不必嘆“既生瑜何生亮”。

(作者:王耀庭 系臺北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原處長)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

成功書畫家網
杜滋齡
杜滋齡

杜滋齡先生是當代畫界風格鮮明而成績卓著的藝術家,其筆下人物汲取技法豐富,

 5件作品 474熱度

師恩釗
師恩釗

師恩釗先生的山水畫,著力表現北方山水的奇峻風光,構圖恢弘大氣,筆墨雄渾蒼

 6件作品 2300熱度

張捷
張捷

傳統和生活,是繪畫創作的兩大重要源泉。前者,不僅以古人浩如煙海的經驗總結

 7件作品 1811熱度

裘緝木
裘緝木

孫過庭《書譜》中,對古與今、舊與新的“古不乖時,今不同弊”對比批評主張,

 5件作品 1736熱度

李翔
李翔

李翔先生的古典人物畫作體現了關于中國畫的“形神”之論,歷代以來多有闡述。

 2件作品 3350熱度

張松
張松

“張松先生的山水繪畫,扎根于徽山皖水自然之中,家鄉蕪湖的山水風光、湖中煙

 5件作品 5021熱度

王夢湖
王夢湖

中國山水畫是以“暢神”為主要宗旨,畫家在對傳統畫技法和現代創新技法的理解

 9件作品 6650熱度

尼瑪澤仁
尼瑪澤仁

尼瑪澤仁的繪畫體現了藏、漢族文化和西方現代藝術相融合的整體風格,充滿了玄

 4件作品 3560熱度

最新文章

筆凝嶺雄 烘染云生——《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陜西山水畫家史偉作品賞析

筆凝嶺雄 烘染云生——《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陜西山水畫家史偉

史偉先生的這幅六尺整張《晴嶺歸云》,縱橫樸茂、凝澀古拙的皴筆造景,而

2025-04-03

變古則今 得其環中——山東美協名譽主席張望先生作品(《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解析

變古則今 得其環中——山東美協名譽主席張望先生作品(《西部成

南齊謝赫《畫品》有云:“變古則今,賦彩制形,皆創新意。”唐代彥悰《后畫錄

2025-04-02

漬染黑白 閑逸悠然——當代山水畫家張東林先生作品(《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賞讀

漬染黑白 閑逸悠然——當代山水畫家張東林先生作品(《西部成功

“藝術之來源有二:一曰造化,一曰生活。”(徐悲鴻語)。中國山水繪畫的“天

2025-04-01

尺幅萬象蔥 空亭群山靜——當代青年書畫家林浩湖先生作品(《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賞讀

尺幅萬象蔥 空亭群山靜——當代青年書畫家林浩湖先生作品(《西

南北朝宗炳《畫山水序》中說:“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

2025-03-31

地域靈境 生機澎湃——讀青海美協原主席井漢升先生的花鳥畫(《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

地域靈境 生機澎湃——讀青海美協原主席井漢升先生的花鳥畫(《

井漢升先生和我都是陜西人,他2014年夏來蘭州水車園寫生時,我們有過短時

2025-03-31

水墨清音 意趣盎然——《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青年畫家王瑞強先生作品賞析

水墨清音 意趣盎然——《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青年畫家王瑞強先

成功書畫家網編輯介紹說:“青年畫家王瑞強先生碩士研究生階段,師從廣西藝術

2025-03-31

丹青寫靈雀 華美亦雍容——當代畫家吳泉棠先生作品(《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賞析

丹青寫靈雀 華美亦雍容——當代畫家吳泉棠先生作品(《西部成功

天地生萬物,而各得其美、各見其靈。以翎羽禽類而論,當以孔雀最為羽容艷麗、

2025-03-28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理性看待成績

《成功在路上》第一卷(節選):理性看待成績

既然選擇了成功 ,便只顧風雨兼程 。這既是成功人的責任 ,更是成功人的宿

2025-03-27

形肖意滿 神完氣足——中美協理事苗再新先生作品(《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淺析

形肖意滿 神完氣足——中美協理事苗再新先生作品(《西部成功書

中國的“形神”之論,從上古時期的象形主張肇始,到魏晉逐漸突破“形”的范疇

2025-03-27

一杯菊酒是清歡——讀兩幅王金鐘先生花鳥畫(《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

一杯菊酒是清歡——讀兩幅王金鐘先生花鳥畫(《西部成功書畫家》

王金鐘先生以一種清新灑脫的消閑意趣,取象不惑的悠然心境,隨意擺弄著而信手

2025-03-27

枯筆立骨  濃韻傳神——《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張兆明畫作賞析

枯筆立骨 濃韻傳神——《西部成功書畫家》刊載張兆明畫作賞析

畫家張兆明,生在南方,長在北方,藝術之路始自江蘇徐州,后又進修于魯迅美術

2025-03-27

藝壇同仁——吳作人與李苦禪作品展在蘇州開幕

藝壇同仁——吳作人與李苦禪作品展在蘇州開幕

吳作人與李苦禪作品展

2025-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