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0
交流
近年來,中希兩國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和深入。2017年4月,在希臘外交部的倡議和中方的積極支持下,兩國推動了“文明古國論壇首次部長級會議”的舉辦,參與論壇的10個國家一致強調了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并指出“文化作為當代有利外交工具的可行性”。2017年9月,第七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在京舉辦,希臘作為主賓國參與雙年展并舉辦了“身體·土地·靈魂——希臘當代藝術家特展”。今年8月,希臘與中國在北京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其中所涉及的藝術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無疑在中希文化關系中占有突出地位。
希臘駐華使館參贊喬治·阿納伍緹斯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在中希文化交流與產業合作研究框架下,本次展覽重點展示希臘當代文化和藝術創作,及其歷史、美學和哲學背景,以體現希臘的語言、邏輯、思想及文化。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則表示,中國與希臘這兩大文明間的交流古已有之,源遠流長。中希兩國建交46年來,兩國關系更是取得長足發展。從希臘神話到盧浮宮收藏的《米洛斯的維納斯》,希臘藝術為人類找到“美”的起點,是人類永恒的藝術寶庫。希臘的當代藝術是在希臘豐厚的人文歷史基礎上的新的創造。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進程中,我們不僅要學習、繼承輝煌的歷史,還要凝視、尊重各自的當代藝術,在交流中進一步了解與融匯。
講述
展覽位于中國美術館三層,全部作品以紙和文字為媒介,以綜合媒材以及裝置、影像、多媒體居多,較少架上繪畫,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希臘當代藝術家不同的觀念和思想,以及希臘雅典國家當代美術館的收藏定位。
其中,位于中間展廳的尼科斯·阿萊希歐的組合裝置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其靈感來自于伊維龍修道院主教堂的馬賽克地板,藝術家通過精心復制并重新設計地板上的漩渦紋圖案,將其提升為一個完整的結構,體現了持久的創作渴望。在西展廳占據了一面展墻的《旅程》是史蒂芬·安托納科斯的作品,由72幅大小相等的小型方形作品組成,猶如一條絲帶,以富有韻律、充滿動感的節奏展現在眼前。這些由彩色鉛筆涂繪在法式牛皮紙上的作品,基于兩個簡單的造型(圓形和正方形),且同一方框內顏色不超過兩種,看上去形式簡單,但又遠非“極簡主義”所能概括。
東展廳內,菲比·吉安尼西的多媒體作品吸引了觀眾參與互動,坐在椅上頭套草筐,戴上耳機,聽到的是各種聲音,仿佛是對時光的回溯,又或許是一種雜亂無章的敘事,而這些內容與旁邊架譜上的文字不無關系。再往展廳深入,瑪麗亞·伊科諾莫普盧的作品《封閉》以銅版紙鏤空印花,有著封閉安全與親密靠近的雙重含義,作品靈感來源于藝術家旅居希臘多年拍攝的傳統風格鐵門。潘德利斯·尚德里的《無眠的洋蘭》由鋼絲和絲質紙制作而成,黑色的立體造型既有美感也散發令人窒息的氣息,用來指代那些在陰影中和可以從陰影中走出的人。其創意來自于保羅·策蘭的詩歌,藝術家試圖定格并融入陰影和陰影的痕跡來展現回憶。這也是一個充滿思辨的作品。此外,雅艾爾·卡納雷克的《心心相印》則將印在歐根紗緞帶上的兩端文字交織在一起,形成心心相印的兩顆心的形狀。藝術家敘述的情書內容從掛鉤上垂墜下來,充溢著濃濃的懷舊氣息……
探尋
此次展覽的作品中有在紙本上留下文字痕跡的傳統表達,有教一朵鮮花“認字”的影像表達,還有將紙、文字作為一種元素和符號的綜合材料形式,總之 ,它們體現了當代藝術家對于紙和文字在人類生活中各種作用的反思與探尋。展覽借助作為國際語言的藝術、歷史與哲學,探討了文字的轉變以及語言和圖像的含義。
展覽策展人、希臘雅典國家當代美術館館長卡特琳娜·科斯齊娜介紹,本次展覽展示的作品旨在借助希臘的個性與本土參照物,從廣義的歷史、社會、經濟、語言、政治與文化的角度,通過圖像和文字這兩種最傳統的表達方式,探索書面文字在這個全球交流時代的作用。“我們從美學領域中發現了語言這一關鍵的交流工具。我們相信,不同的藝術方法、各異的媒介都在擺脫束縛,力圖創造出全新和多面的含義、差異和評鑒。”她說,當最終展覽方案即將完成時,“道之為物”這個展覽題目幾乎自動浮現,這個《約翰福音》里流傳了數世紀的名句,具有強烈的形而上的意味,與之相伴的哲學詮釋甚至已超越了它本身。“象”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字眼,如物象、象外等,從“象”到“神”,不僅是中希文化交流中的轉譯與理解,也是藝術到達精神層面的溝通與對話。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