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7
常玉《草原上的馬群》布面油畫44x80cm 1930年代
以“馬”作為對象始終是常玉近四十年來創作中所十分珍愛的主題。從二十年代開始以瓶花和群馬來探索中國題材的油畫媒介可能性,到三、四十年代,常玉創作的一系列泥塑釉彩的馬雕像和以“馬”為主題的繪畫,再到五十年代之后在常常創作的以動物為主題的油畫中多以摹寫馬群為對象,在對于“馬”的再現過程中在本質上不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溯與“馬”題材藝術的持續探索,同時還是常玉先生本身灑脫豁達、熱情投入個性的揮注以及他身居異國他鄉的外向投射。因此,在對群馬的視覺傳達方面,常玉先生往往將其置于長遠廣袤而富有悠然氣質的背景當中,將體量較小的馬匹與天地之悠悠的雄偉壯觀聯系起來,從而在巨大的反差下凸顯出“滄海一粟”的寂寥。
細節
創作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畫作《草原上的馬群》便是常玉先生在中西藝術之間自由探索的經典之作,也是常玉先生以馬為主題創作作品中的獨特之作。在常玉先生二、三十年代的動物作品中,尤其是以馬主題的作品中,始終洋溢著“愛戀”與“婚姻”的隱喻。1928至1931年,常玉先生在法國與瑪素結為夫妻,而以“馬”為主題的創作,正是取其對妻子昵稱“瑪”之諧音,由此這一階段常玉先生筆下的“馬”更多了幾分溫情。
畫面僅以群馬作為主角,除此之外,畫面中再無其他實際場景的刻畫。為此,常玉先生刻意將畫面背景僅做青靛綠和鵝黃色的隨意平涂,通過兩種純色的切分,自然而然地勾勒出茫茫無際的草原與云淡風輕的天際,藝術家不只刻意除去“具體”的特征,更將色塊的色度與形式元素抽象到最低。在色彩轉折的韻律與空間交錯的節奏中,展現一種靈動、灑脫的藝術性格,又是對中國山水風景構圖法的變奏和承續。
除此之外,特別是對于草原之上馬匹的刻畫,常玉先生特意運用了中國傳統藝術中“以虛為實”的方式。而這種直接在顏料上刮出造型的方式,也要求藝術家必須有一氣呵成的才華,一旦失誤,便必須重頭再來。由此,就畫中馬匹的描繪來看,正如那大珠小珠落玉盤,彰顯出藝術家酣暢淋漓的創作狀態。
用紅框所標出的區域為《草原上的群馬》在亨利·皮爾·侯謝收藏之常玉作品清單中的原始記錄,編號87
亨利·皮爾·侯謝為《草原上的群馬》所標作品標簽,黏貼于作品背面畫框亨利·皮爾·侯謝為《草原上的群馬》所標作品標簽,黏貼于作品背面畫框
因此,盡管其在色彩運用和平涂手法上,常玉先生由此創造了一個西方現代藝術的表象視覺陳述,但其內在精神依舊回歸至中國傳統藝術的內核。通過擷取東方繪畫傳統中特有的空間美學和造型概念,常玉在畫中重新架構空間的虛無,詮釋了時間的雋永,以傳統文人意識,從而構筑出“境生于象外”的空靈之美。
常玉《休閑之馬》1930年代作
常玉《草原上的馬群》1931年作
常玉《草原漫步》1940年代
常玉《原野之馬》1950年代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