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6
趙無極《22.07.64》1964年作
油彩畫布161.5×199.5cm
1959年,趙無極在巴黎買下一座倉庫改建成為一個工作室,1963年改建工程完畢。工作室的設計旨在與外界完全隔絕,沒有通向外面的窗戶,只有一個玻璃屋頂用來采光,這個空間被認定是一個孤立的工作場所,盡力避免任何與相鄰的真實世界的接觸。畫室成了某類冥想的密室,不受干擾。趙無極這樣的設計,就是希望脫離塵世間,甚至大自然的各種物象的限制,讓心靈釋放在畫布上,開創一種新的可能性。
在1950年末的數次紐約之旅中,趙無極領略到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藝術以及行動繪畫理論,并評論到:“他們的畫作充滿著自由、狂暴以及清新。我喜歡他們狂暴的一面,以及他們將顏料播撒在畫布的形態,彷佛他們既不背負任何過去,也不傳承任何傳統。”另一方面,195年代中期,日本前衛書法的蓬勃發展,也令趙無極與前衛書法的方向不謀而合,同樣以籍由古老的形式,去探索新的創造力的現代精神氣質。趙無極在晚年回憶起60年代的歷程,曾說“我那十年時間全速前進,像駕駛跑車一樣”。
新的工作室的大型空間有足夠的空間移動畫架,也讓他對大尺寸作品得心應手。當時在巴黎能買得到的最大尺幅的常規畫布是120號(195x130公分),超出常規的尺寸畫布則需定制。本幅完成于1964年盛夏的作品《22.07.64》,則是趙無極在搬入新的工作室后,以特別定制的超大畫布(161.5x199.5cm)完成的震撼之作。他曾說:“繪畫就是與畫布之搏,肉身之搏,尤其在大尺寸畫布上,得以施展更多身體動態,真正投射到作品中。”
《22.07.64》的畫面色彩以明黃、墨黑及純白三色為主基調,再由三色相加成不同的多個色階及色調交相重迭,揮灑出一個色彩千回萬轉的空間,和化現出或濃或淡、若輕若重的視覺層次,完美詮釋“少既是多”美學內涵,當中亦蘊含了中國傳統美學中“墨即是色”的技法及觀念背后高度的單純性與象征性。所以,趙無極在作畫時并非簡單地選擇同色系的顏色,而是通過同色系油彩的不同處理手段,以及千變萬化的運筆,將較少的色彩組合成豐富而清透的空間結構,力圖打造出無限深遠的山水意境。
在畫面的左側方,趙無極以大刀闊斧地以筆刷沾以赭黑色顏料,倏忽刷寫出筆力勁健的墨黑線條,充滿了蒼勁的運腕力道,以一種震懾的氣勢,由畫面左下方呈“Z”形在畫面中蜿蜒攀升,呈現騰躍云霧的飛龍在天的形象,這成就了畫面的主題,也為整體視覺的動態與架構布下了主干。值得一提的是,趙無極的家族背景顯赫,族譜可追溯至中國宋朝皇室。他自幼跟隨祖父學習中國文化,對龍的寓意絕不陌生。他曾在1954年創作畫作《龍》,以象形文字為符號來源,以細筆刻畫的方式將中國上古文化中龍的造型呈現。而在《22.07.64》中,他靈活運用了宋元美學傳統的形式表現氣勢、立體感、空間變化的美學原則,超脫于“形似”、“具象”、“模擬自然”的表現方式,以更為抽象的方式去展示自然與靈物的動勢、生機、氣韻。
另外,此作曾于2011年佳士得香港秋拍中以3538萬港幣成交。而與本拍品創作于同一年的,構圖、風格類似的、尺寸較大的一件趙無極油畫《29.09.64》(230×345cm)于2017年5月佳士得春拍上拍,最終以1.5286億港幣成交。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