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2
(宋)薛尚功編黃丕烈舊藏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宋拓石刻本
1箱6冊附啟功舊藏石印本1冊紙本29.7×4.5 cm
2018年11月21日,中國嘉德拍賣特別設立的稀世之寶-黃丕烈舊藏宋拓石刻孤本《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專場在嘉德藝術中心舉槌,早在預展前,中國嘉德拍賣就曾經邀請相關學術專家舉行研討會,后一經發布就引起了古籍善本界的轟動。
落槌瞬間落槌瞬間
拍賣前的估價待詢更是讓這件重要標的蒙上了神秘的面紗,在當日的拍賣中,現場以1600萬元起拍,最終以3350萬元落槌,加傭金以3852.5萬元成交。
以下來自于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古籍善本部總經理宋皓:以下來自于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古籍善本部總經理宋皓:
《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是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錢塘人薛尚功撰寫的金石學著作。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甲子六月,江州郡守林師說命人將書籍刻石二十四片置于江州公庫,由此,便有了宋拓石刻本流傳于世。因石刻拓本存世極為稀少,明代時《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宋拓本已不見于書目記載。鑒于此書石刻宋拓本之珍稀難得,黃丕烈在得到十二卷本時在卷尾珍重題跋:“此誠希世之寶,豈可以殘帙忽視乎?”
《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卷七
根據徐中舒、容庚幾位前輩學者的嚴格考據、歸納整理,可以確定宋拓石刻本《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目前存世可見的僅有五種:嘉德秋拍本,即黃丕烈舊藏宋拓孤本《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六冊十二卷本;社科院考古所圖書館藏卷十七殘本;臺北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藏卷十八殘本,另有殘紙十九葉;上海圖書館藏殘本含殘紙二十八葉。
《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卷十一
如果能夠將社科院考古所十七卷本和中研院圖書館十八卷本復合為一冊,加上嘉德本的六冊十二卷,那么這套宋刻宋拓孤本從第七卷至二十卷便是完整,僅缺卷一至卷六的三冊。近百余年的學術謎案,也就此終于可以厘清。
黃丕烈題跋
黃丕烈舊藏十二卷宋拓石刻孤本的身世極為傳奇,自明以來先后歸藏于明代羅氏、常熟歸氏、陶珠琳五柳居、黃丕烈士禮居、汪士鐘藝蕓書舍、程文榮茹古樓。最終,在1860年燒毀茹古樓的江寧戰火中,十二卷宋拓孤本《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失去了蹤影,從此沉寂150余年。
《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卷十三
1929年9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整理北京午門城樓的明清內閣大庫檔案時,在書架上發現了宋拓《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的三葉殘片,之后又購得十六葉。這十九葉殘紙的內容,屬于十三、十四兩卷。史語所的徐中舒先生先后撰寫了《宋拓石本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殘葉跋》、《宋拓石本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殘本再跋》兩篇跋文。史語所之后又將殘紙和跋文集合起來,用珂羅版精印一百冊傳世,由此宋拓石本《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再次引起學術界的注意。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