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3
在“十大”系列中,第四組第7號作品《成年》描繪人類四個時期,是克林特大型系列作品的一部分
那是1907年,歐洲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藝術創新的氣息。在巴黎,畢加索(Pablo Picasso)正在畫原始立體派裸體妓女肖像,《亞維農的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她們肌肉線條生硬如斧鑿、表情木然如面具。在城區的另一頭,頗具影響力的業余畫家盧梭(Henri Rousseau)正在構想令人癡迷的畫作《弄蛇人》(The Snake Charmer),這種繪畫風格十年后逐漸發展為成熟完整的前衛流派 - 超現實主義。在維也納,奧地利象征派畫家克里姆特(Gustav Klimt)沉浸在創作靈感的“黃金時期”,他那幅經久不衰、最受推崇的《吻》(The Kiss)正誕生在那個時期。
與此同時,在藝術史曠野上某個人跡罕至的角落,距離巴黎和維也納等藝術中心幾百公里的地方,在斯德哥爾摩一位40歲出頭、鮮為人知的瑞典畫家的工作室,一組神秘晦澀、開風氣之先的畫作悄然誕生。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Guggenheim Museum)最新展覽的介紹說,這些作品具備改寫現代藝術史的威力。
在名為“十大”(The Ten Largest)的十幅系列帆布畫中(每一幅至少高3米,長2米),占據中央的是一個色彩艷麗的生物形狀,西方藝術史上沒有任何一幅畫作上出現過類似的、超大比例的東西。在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等開始嘗試非具象藝術前好幾年,這個龐大而狀態莫名的芥末色形狀就已無聲無息地橫空出世。
在“十大”系列中,第四組第7號作品《成年》描繪人類四個時期,是克林特大型系列作品的一部分。(Credit: Albin Dahlstr?m, the Moderna Museet, Stockholm)
乍一看,這個膨脹的圖形就像一個標準化的洋蔥,或者巨大的蒜頭,上面的球形則像旋轉著的描繪白日夢的文字框。細看之下,它又像個有機沙漏,上半部分像花瓣一樣看似要從自身剝落,仿佛時間可以在不同維度被無休止地摘取。
在“十大”第四組第7號作品《成年》中,中央凸現的這一奇怪而形狀不明的塊莖狀物體,構思大膽,既謹慎地符合幾何特征,又充滿想象力、無拘無束。擠在它周圍那些看似培養皿中的細菌團的形狀,是無數色澤鮮亮、縱橫交錯的藤蔓和膨脹的細胞胚胎,朝各個方向跳躍、浮動,就像來自另一個世界的外星植物,時而蔓延伸展,時而纏繞卷曲,像一門失傳語言的潦草書法。
通靈
這些令人眩暈的畫作由克林特(Hilma af Klint)創作??肆痔厥撬沟赂鐮柲始颐佬g學院的優秀畢業生,和她同時代的人稱她為描繪傳統主題的傳統具象畫家??肆痔卦诋數匾允闱轱L景畫聞名。但是,1907年秋天,她從紙面蛋彩畫轉向帆布蛋彩畫,在抽象畫作系列“十大”里做了一次風格截然不同的大膽嘗試,讓人心醉神迷。
一年前,克林特受到無形的精神導師們的指點,開啟了一個雄心勃勃的項目,“十大”系列畫作正是其中一部分。這些無形的精神導師被克林特稱為“大師”(High Masters),她借助心理感知儀器(一種旨在實現心理交流的設備)與他們溝通。
克林特把自己傾心創作的一個更大的項目命名為《神廟的繪畫》(The Paintings for the Temple),這些畫作總統耗費了她8年時間,包括193幅帆布和紙質畫作。除了1907年完成的“十大”之外,克林特的巨作還包括一系列圍繞玫瑰、七角星、知善惡樹和天鵝這些不斷演變的圖案。
總而言之,這個規模龐大的抽象作品集,折射了一個由無形的力量建構的精妙世界,一個超越人類物質感知的超然形態,裝飾著一個想象中的、從未建造出來的精神圣地。在克林特看來,這個精神圣地可以協助來訪者完成曲折的旅途,達致深層次的精神啟蒙。
克林特1944年逝世。她生前經過很長時間才逐漸意識到,這個世界尚未準備好欣賞她作品中的深奧內涵,因此堅持要求這些作品在她逝世后至少20年之內不得向公眾展示。
事實上,克林特去世40年后這些作品才真正隆重登場亮相。1986年,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舉辦群展,主題為“藝術中的精神,1890-1985抽象畫”,由此把克林特以超凡想象力創作的神奇作品向世人引薦。
古根海姆博物館的 “克林特:未來的畫作”希望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全面的克林特個人展,展出了1906至1920年間(克林特的秘密創作最密集時期)的170多件作品。幾十年以來,克林特的公開身份都是自然主義風格的風景畫家,私底下卻致力于晦澀神秘主義的朦朧信條,渴望探索未知境域。
參觀者可以通過這個展覽窺見她的心境。古根海姆展覽的策展人巴什科夫(Tracey Bashkoff)告訴我:“我希望人們了解的是,關于抽象主義早期,除了我們最為熟悉的那些故事之外,還有更寬闊的歷史。”
克林特幼時就被深幽的想法和神秘儀式吸引,青少年時期曾試圖通過降靈會(séances)聯系過世者。在她18歲時,10歲的妹妹不幸去世。此后,她發現自己對俄羅斯神智學協會創始人布拉瓦茨基(Madam Blavatsky)的靈媒著作和中世紀傳奇神秘學人物羅森克魯茲(Christian Rosenkreuz)的心理學作品很感興趣。
從皇家美術學院畢業后,克林特開始和同樣關注通靈領域的四名好友會面,組成了一個自稱為“五人小組”(De Fem)的女性隱秘小圈子。不久之后,“五人小組”在筆記本和期刊上記錄了她們與精神導師們,即阿瑪麗奧(Amaliel)、阿娜達(Anada)、卡萊蒙(Clemens)、埃斯特(Esther)、喬治(Georg)和格雷格(Gregor)等“大師”的多次通信。這些通信主要通過在恍惚狀態下的神秘的自動寫作進行。
1904年,精神導師們告訴克林特,應該修建一座布滿畫作的偉大神廟。兩年后,她應精神導師邀請參與了這一任務。在一段時間的通靈準備工作后,她于1906年11月初開始創作《神廟的繪畫》(The Paintings for the Temple),并很快發現自己的創作手法全無先例。
克林特吸收了范圍廣泛的來自新舊文化的影響,從歌德(Goethe)的顏色論到達爾文(Darwin)的進化論,從林奈烏斯(Car Linnaeus)的植物分類學到關于原子物質和放射性的前沿學說,著手為后人創作一篇視覺交響樂,與她所處時代的復雜的精神狀態交相呼應。
試圖明確或通徹地解讀“十大”系列作品中的第四組第7號《成年》,或是展覽中其它作品,都可能失敗。也許最好的建議是,后退一步,讓克林特獨特想象的靈動韻律洗滌你的心靈。在策劃這場特殊的展覽時,巴什科夫還特意為參觀者提供相關工具,幫助他們理解作品。
展覽除了選取具象水彩畫和木炭蠟筆畫,用于介紹克林特所受到的傳統培訓之外,還展出由“五人小組”集體創作的干粉彩和石墨作品,克林特1906年(受到大師阿瑪麗奧召喚的那一年)創作的十幾個系列作品,以及她在去世前三年(即1941年)70多歲時繪制的兩幅晚期水彩畫。
當然,我們難免會聯想,如果克林特同時代的男性畫家得知并借鑒了她的藝術,最終被冠以發現了抽象藝術的功勞,那么現代藝術史會如何書寫?克林特將自己非凡的作品和想象力隱藏起來,使得其它藝術家無法對它們作出反應,實際上把自己排除在了藝術史之外。
這次展覽就是要讓她回歸藝術史。
巴什科夫表示,希望“當我們看待現存藝術史時,不僅能直接接受克林特的作品,還能在地域上、性別上和精神信仰上都更包容。”
我也這么認為。
“克林特:未來的畫作”將在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展出,2019年4月23日結束。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