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5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駐足回望,改革開放給中國人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為中國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中國藝術的生態環境和當代美術的創作形態,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樣態和繽紛色彩。
日前,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東方風來滿眼春”典藏精品展,集中展示了該館收藏的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等精品100件,力圖概括性地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當代美術的發展歷程。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在40年的奮斗征程中,每一寸土地都見證了開拓者的足跡和壯舉。10月14日,“先鋒之路——當代藝術展”在深圳市南山博物館舉行,參展藝術家年齡跨度從“40后”至“80后”,展出的60件作品兼顧觀念主義、具象藝術和抽象藝術等不同類型。展覽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不同代際藝術家在藝術觀念上的變化和差異,是中國當代藝術40年發展演變的一個縮影。
從這樣的展覽中,我們不僅能看到美術作品本身的藝術語言、材質媒介隨時代發展而產生的變化,作為重要的歷史圖像資料,它們更是中國社會變革的重要記錄,多角度地展現了當代中國社會文化建設的探索歷程和成就,全方位地反映出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而中國藝術發展到今天,又走在了一個新的語境與際遇之中。40年前,大家可曾想到,人工智能、科技、生物、醫學等與藝術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并能夠共同呈現于一場藝術展覽之中?10月15日,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開幕的“簡單圖像奧秘——人工智能時代攝影圖像的空間轉換”展上,90余件作品涉及攝影、超高清4K影像、交互影像、攝影裝置、超短焦距動態攝影、光學影像裝置、機械攝影裝置等媒介形式。在展覽中,觀眾可以看到多個學科的融合呈現,比如由清華大學醫學院·藥學院帶來的作品《跳著繩的蛋白質》、清華大學化學系的《噴泉》、日本藝術家的音樂視頻《Industrial jp》等,展覽表面上是通過這些作品來探討藝術在面對新科技媒介后的圖像美學特征和新的美學可能,而實際上是引發大家對于如何面對新科技介入以后藝術格局的變化,從信息時代到人工智能時代的讀圖方式方法的變化等問題的思考。
這樣的跨界新展覽不僅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更是對未來藝術走向的思考。正如清華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所說:“這個展覽最重要的意義是讓不同背景的人,共同面對這樣一個話題。我們絕不是表現出一個未來的方向,而是渴望獲得大家的智慧。”這或許是藝術或藝術作品在新時代最好的發聲。
除了藝術的跨界、融合與演變外,為了更為喜聞樂見和被公眾接受,當下藝術傳播的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也悄然發生著改變。10月17日,故宮博物院與北京電視臺聯合向媒體發布:文化真人秀節目《上新了!故宮》將于10月26日起登陸北京衛視。這種聯合明星與電視媒體的傳播模式最為常見,且深受大眾喜愛。在新時期牢牢把握住文化傳播的時代特征,充分利用好大眾心理和名人效應不失為一種“活化”文物和歷史、普及藝術的有益方式,而這種藝術廣義范圍內的打通與融合,實際拉近的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大眾間的親密關系。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