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6
藝術創作作為精神創造的一種方式,它表現的對象是人類依附的自然與生存的社會,是真實當下的一部分,其必然反映出與時代關聯的諸種因素,體現時代性。從內容上看,時代性是指作品表現的思想感情,現實中的人與事都具有時代特征;從形式上看,時代性也呈現在作品的視覺特征中,它對應著時代所特有的視覺語言方式及表現手法等。主題性美術創作的核心詞是“主題性”。“主題”并非抽象的概念,它總是存在于特定的時空,往往與“敘事”“情節”等相關聯,內含著時代特征。由此,主題性與時代性可謂水乳交融,難分難解。
在主題性美術創作中,主題的“時效”首先必然關聯“當代”。藝術家講的“故事”不管是過去的還是現在的,意義都應該在“當下”。當選擇了非存在于當下的“主題”時,諸如歷史人物故事等,若其延展的意義適用于今天,那么這種“時空”也會被重新激活。從“主題”到“主題性”是主題性質的新變,順應了時代性的訴求。其次,對設定主題的表達,必須貼合當代審美,這既表現在語言方式上,也體現在創作觀念上。社會在發展變化,人們的審美與思想觀念都會隨之改變。主題性美術創作的當代性要求藝術家必須貼近真實生活,帶著自我思考去面對現實,繼而對主題進行選擇與表達。這一醞釀與孵化的過程,融入的不僅是創作者的思想,更有時代賦予的氣息——觀念的、審美的、視覺語言的……諸種信息化為藝術形象,通過有深度的主題呈現出來。一位優秀且有思想的藝術家,必須具備對時代話題與熱點的敏感度以及獨特的美學判斷,必須擁有展示“主題性”的特殊技巧,從而發揮文藝工作者的時代使命感。
“主題性”創作作為創作中的“宏大敘事”,還應重視藝術的人文關懷。它不僅呈現為主題選擇上的人文關懷,更重要的是在主題表達中,有意識強調人文關懷的意義,努力使作品具有史詩般的魅力,提升它的恒久性價值。在一些經典作品中,我們可以觀察到作者通過主題表達出的獨特生活體驗,包括他關注的焦點,到底是什么感動了他,如何感動他。反過來,我們也要關注創作者是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中提取出表達對象及其所反映的思想觀念的。作為主題性美術創作,這里的觀念超越于普通審美趣味之外,它更宏大——直指人文關懷的本質。
藝術家通過創作表達人文關懷,就是從生活瑣碎中走出,從淺層表面進入,在“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思想引領下,挖掘人文關懷的本質力量,從而觸動心靈。這對主題性美術創作者提出了挑戰與要求。主題性美術創作要求藝術家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斷積累生活的真實感受。有所感觸后還要進一步思考問題所關聯的高度與深度,是否適合用“主題性”來呈現。在選擇內容的呈現上,要切近人文關懷,將尋常的視覺形象置于特定的主題之上,最終反襯出要歌頌或批判的對象,讓藝術的感染力更大化。在表現方法的運用上,也要圍繞人文關懷的命題予以展開,將一切有利的因素為我所用,揚長避短,實現視覺效果最優化。
每一個時代重要作品的產生,都需要為社會進步發聲的歌者。在這些重要作品中,主題性創作占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當下,從“高原”到“高峰”的攀登,離不開主題性美術創作的拓展,這需要藝術家心系國家、記錄時代的責任與擔當。強調藝術家的責任擔當,并非給出“任務”,而是要引導美術工作者發自內心地去實現主題性表達。藝術家有自己看社會、看歷史的視角,要想讓他們的創作跳出“標簽化”“圖解式”等窠臼,必須激勵他們將真情實感糅合在宏闊的社會背景中。主題性創作一定是藝術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后有了真情實感,在真實生活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強調藝術家的責任擔當,也是希望當代藝術家將自己置入社會大潮,激起共同信念和社會凝聚力,啟發他們去面對人類普遍問題,實現精神境界的飛躍,賦予作品更多社會關切與人類關懷。這種飛躍,是讓藝術家的真實感情鏈接人類存在的意義,是將時代性與人文關懷融于畫布之上的必然要求,也是激發主題性美術創作的原動力。
(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常務副院長)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14日 12 版)
注: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成功書畫家網”文章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郵箱:1047780947@qq.com